【台灣觀點 】交通與溝通

標籤:

【大紀元1月11日訊】 邁入2007年,台灣高鐵開始營運。這條貫通台北高雄的高速鐵路,從擘劃、選定承辦企業、設計、施工,歷經十多年時間;並經歷了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的時期。如果是一個正常國家,這一條高鐵的竣工、通運,應該是台灣的一大盛事。但是就像貫通台北宜蘭的雪山隧道,通行時不被祝福,台灣高鐵的通運也只獲得片面的掌聲。

在亞洲,繼日本之外,韓國與台灣也進入高速鐵路的時代,但大約晚了40年。日本的東海新幹線是1960年代中期啟用,初期從東京通到大阪,後來陸續通行到名古屋、京都、廣島,並連接到九洲的福岡、熊本;後來東北新幹線也從東京通往仙台、青森,並到了北海道的函館、札榥;甚至連結北陸的信越線,形成更完備的鐵道運輸網。

日本原來就是仿歐洲的鐵道國家,地狹人稠的國家不能只依賴汽車,發展公路,日本的近現代化有先見之明。不像台灣,戰後的交通,太依賴太偏重在公路和汽車了,這是美國化的影響,缺乏見識。台灣都會的地下鐵,遲至現在仍然只有台北都會建構了某些系統;高雄都會在興建中,準備在2008年啟運。可以想像當初政策之笨拙。

台灣高鐵的啟運,如果以日本東海新幹線之啟運作為參考,無疑是國家近現代化的一個新里程碑,對於發展中「人流」與「物流」之有效交通,以及國土之平衡發展,會有極大助益。日本就是從1960年中期,東海新幹線通運後,邁入一個新紀元的,東京和廣島奧運,許多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在在都得力於新幹線提供了航空以外的便捷交通方式。

「人流」和「物流」具有區域均衡和經濟效益,這是交通。但交通的意義不僅這樣,日本的東海新幹線,在交通以外呈現了文化的新視野,特別令人注目。有兩則新幹線的廣告,對於視聽者而言,不論日本人或外國人,相信都會印象深刻,感動不已。

一個廣告是:週末,在東京上班的都會女性,在東京站搭乘新幹線。經過都會、鄉村的東海新幹線,藍白車廂飛馳而過,車窗裡可以看見日本的風景。停靠京都車站時,等候在月台的男友上前迎接,相互擁抱。旁白的聲音:「communication」是用外來語拚出的「溝通」。

另一個廣告,冬天的日本,東海新幹線在冷風雪花中飛馳,鏡頭拉遠,籠罩著白雪的富士山襯托著藍白車廂的形影。有季節感的日本風景呈現在眼前。旁白的聲音:「日本之美」。

交通不只是交通,也是溝通,更展現了文化形貌。台灣高鐵的通運,以及雪山隧道的通行,如果只局限在硬體建設的思考,太狹隘了。不只對於經濟發展,對於文化視野,都應該有所想像,才是面對交通建設竣工、啟用的更深刻想像。韓國已進入高鐵時代,台灣也進入高鐵時代,兩個國家的國民應該也會有心境上有所變化,畢竟距離感改變了,而且不是經由航空交通,是經由地面交通而形塑的新條件。

台灣高鐵也應該有「communication」和「台灣之美」的發現,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視野。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台灣觀點】從台灣看美國與歐洲關係之改善
【台灣觀點】  聯合國譴責北韓 雷聲大雨點小
【 台灣觀點】 罪惡是蒙不住的
【台灣觀點】台灣民主的真正品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