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陽真人:張靈甫將軍英名垂千古(下篇)

純陽真人

人氣 111
標籤:

【大紀元1月13日訊】一般情況下,判斷個體行為,總離不開那人的品德稟性和修養。雖也存在特例,但發生的機率甚微。因此解析張將軍殺妻案和死因就不能不考慮他的個性。正因每人都有特性,才能分辨張三李四。事是人做的,故凡事都會或多或少留下做事人的特點。若分析事件時割裂當為人的稟性,便會導致一廂情願的錯誤結論。

張將軍個性極其鮮明,所做之事也是稜角分明。但他又似是由兩種極端性格合成。平時儒雅恬靜謙恭,戰時霸道剽悍詭詐;麾下七十四師亦是驍勇善戰傲立軍林。因張靈甫將軍曾殺妻,是故不少人說他殘暴。而殺妻起因只不過是捕風捉影的桃色緋聞。遂又有人由此解析張將軍的性格:心胸狹窄,冷酷無情,兇殘暴戾。表面看似乎是這樣,但若揭開張將軍殺妻真實原因,許多結論就必須重寫。若真因妻子不貞而攜槍歸家謀殺,為何不殺了那個第三者?一個狹隘暴虐之人怎肯輕易放過情敵?張將軍殺妻一案,近年又有新說,系因張妻涉嫌通共竊密「詳見王牌悍將張靈甫」。究竟是那種原因最可信?

余以為兩者皆有之,而引發兇案主因是疑妻通共匪,輔因是桃色傳聞。當時兵荒馬亂,軍官帶槍探親也是常有之事,不能因此斷定所謂預謀殺妻。情殺雖有可能,但一般也要捉姦捉雙,證據確鑿。何況張將軍行事是何等縝密,並非有勇無謀的匹夫。豈可一不調查,二不取證,單憑傳言便朝愛妻胡亂一槍。休說張將軍,即便綠林莽夫也不至如此愚昧。只有當感情糾葛上升到敵我矛盾,張將軍才會從溫文爾雅變成兇悍強橫。張妻恰又使性倔拗,非但拒不坦白認錯,且言語衝撞,使得夫妻反目,張將軍一時怒極,拔槍相向,釀成慘劇。但無論如何,殺妻終是重罪,張將軍因此險些償命。這也是張將軍唯一缺憾之處。可歎的是對於張妻之死人們只注重張靈甫的殘忍,卻忽略了張妻的背叛,以及那個隱藏在幕後製造悲劇的齷齪小人。

孟良崮戰役結束,中共華野曾抬著張將軍遺體行走兩日。於是引發諸多猜測。首先分析因何將張將軍遺體抬下孟良崮?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驗明正身。張將軍的死活對於中共軍頭來說至關重要;只有親眼確認張靈甫確已戰死,共軍首腦才能安枕無憂。二是想一睹遺容。共共軍將領對張靈甫雖恨之入骨,卻也十分敬畏,畢竟是抗日名將,一定要瞻仰遺容。至於抬體奔波,一是沒有上級指示,士兵不敢擅自處置;二是要尋一副像樣棺槨厚葬,以表敬重,同時也藉機昭示中共所謂寬廣胸襟。

有人說中共華野六縱司令王必成是張靈甫的剋星。余看過一篇標題為「王必成與張靈甫的較量」的文章,讀後頗不以為然。王必成誠然是共軍一員虎將,個子不高,其貌不揚,卻膽略過人,孟良崮戰役曾率領六縱切斷七十四師退路。但若以此就把王必成和張靈甫相提並論就未免高抬了王司令。要知道整個孟良崮戰役,六縱攻佔垛莊只是華野全盤戰略的一步棋。而真正對局的雙方主帥是共軍粟裕陳毅和國軍張靈甫。

雖然中共建國後封陳毅為元帥,粟裕屈居大將。但若論軍事才能,陳毅卻比粟裕差一截。陳老總用兵雖非平庸,卻也實難令人恭維,大概和他的詩詞圍棋水平相當,頂多屬於業余初段。因此孟良崮戰役實際上是粟裕和張靈甫的較量,十五比三的較量。

早在四六年國共蘇中大戰時期,粟裕和張靈甫已是冤家死敵。那時粟裕七戰七捷,勢頭正盛,可謂如日中天。不想突然殺出一支銳旅七十四師,陷兩淮,克漣水,大敗陳粟。共軍死傷慘重,士氣低落,被迫退出蘇皖根據地,已成流寇之勢。於是才有陳老總「淮北作戰,主要是指導錯誤,貽誤全局;五內俱焚,力圖挽救,當尊重粟裕等建議」檢討之辭。搞得陳老總相當一段時間灰頭土臉抬不起頭,在軍中威信一落千丈。甚至許多共軍患有七十四師恐懼症。張靈甫就像是壓在陳粟心頭的巨石。共軍視七十四師為國軍頭號死敵。

在評說孟良崮戰役之前,有必要推算一下七十四師的真正實力。按照整編建制,七十四師官兵三萬二千名。但經過兩淮和漣水鏖戰,該師的兵員卻已大打折扣。

先說淮陰之戰。九月十至十九日,國軍七十四師協同第七軍和共軍山野九縱,華野第5、第13旅於淮陰外圍激戰約十日。特別是月15日,雙方在淮陰外圍楊莊、馬頭、小橋一線惡戰,共軍9縱及第5、第13旅拚死抗擊,尤以共軍精銳第13旅(皮定鈞旅)戰鬥力極其頑強,對突破運河的74& #24072;連續實施了9次反衝鋒,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當晚74師攻佔楊莊和碼頭,逼近淮陰。17日,戰況更激烈,74師在炮火飛機坦克掩護下,連續組織5次猛攻,共軍集中所有兵力火力全力抗擊,但第一道防線仍被突破。

由此可見,淮陰之戰空前慘烈。華野山野各主力縱隊平均在二萬五千人左右,一個縱隊下轄三個旅,一個旅約七八千人。這樣推算,共軍淮陰保衛戰投入約四萬兵力。這樣規模的戰鬥,持續十日,共軍死傷逾萬。74師雖勝,估計傷亡亦在三千以上。一戰漣水。共軍以23個團的4萬多兵力,抗擊國軍四個旅3萬餘人。從10月19日至11月1日,經過14個晝夜血戰,共軍以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終於守住了漣水城,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謝祥軍陣亡。國軍傷亡9000多人,其中整編第74師6000多人。

二戰漣水。中共華野以6師(縱)、10縱6旅、7師19旅13個團,總兵力二萬餘防禦。國軍組織了5個旅4萬多人的兵力進攻。又經過14個晝夜苦戰,華野六師死傷5千餘人,另兩旅傷亡亦很巨大,共軍總共損兵約一萬。此役國軍死傷四千餘,當中74師三千。

據記載:二戰漣水張靈甫雖勝,但74師前後傷亡近萬人,基層戰鬥骨幹損失慘重。孟良崮戰後,被俘的74師旅團長們都認為漣水之戰重創了該部「漣水戰後,本師元氣虧損,一蹶不振」,是造成後來覆滅的重要原因。

這樣便可粗略計算74師經過兩淮和漣水鏖戰後的軍力當是一萬九千,甚至更少。這一點從張靈甫給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第7軍軍長方先覺的電報中可得到證實:「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東,往西則西。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再戰不能。再過年餘,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

兩淮漣水戰役後,共軍對74師的評語是:「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老兵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火夫都經過嚴格標準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

上面一段話也提及74師因兵員不足而縮編建制。概因羞恥心作怪,共軍隱藏了一個事實:為了補充兵力,74師將四千餘共軍戰俘收編入伍;並從後方抽調三千多預備役新兵。即便這樣,離全額建制還差三四千。按理74師本應休整,恢復元氣。但國防部決計乘共軍潰敗之機,窮追猛打,決戰山東。張將軍亦是平亂心切,遂揮師北上,直搗匪巢;又在魯南和共軍幾番交戰,雖未遭重創,卻也折損了不少士兵。由此大略估算,待到孟良崮戰役前夕,74師官兵約二萬六千。

國軍補充新兵和共軍截然不同。國軍辦事按部就班,招募的新兵要經過一定時期的訓練,合格者編成預備隊。像74師這樣主力中的主力,更是對新兵挑選訓練極其嚴格。至於國軍後期由於兵源枯竭而抓壯丁則是另一回事。反觀共軍,扎根農村,鼓動群眾,兵員充足,才死傷 一批,立刻便得以補充。共軍新兵缺乏基礎訓練,在戰鬥中頻繁換血。

許多人評說74師孟良崮敗因,一是貪功冒進;二是地勢惡劣,石頭山築不起工事,大量重裝備帶不上去,水冷式重機槍無水製冷導致戰鬥力削弱,身處絕地僅靠空投彈藥食品飲水不能得到有效補充;三是友軍救援不利。

以余拙見,前二者並非主要敗因。張將軍實際並非貪功冒進,相反對山區作戰滿腹牢騷,並預見到可怕結局,但仍然堅決遵照國防部的部屬進攻坦埠;可見張將軍並非主動冒進,而是服從上級命令。絕地之說也不完全成立,石頭山雖難守,但共軍也難攻,攻擊部隊都暴露在光禿禿的山樑上,死傷必定慘重。第三條才最重要,也正是國軍統帥和張將軍失算之處。除此之外還應補充兩條,軍心動搖和中共間諜劉斐蓄意陷害。

如果把孟良崮戰役比作一盤棋,七十四師楔入,共軍斷圍,國軍反圍,一連串扭殺,環環相扣,驚心動魄,精彩紛呈。局面犬牙交錯,雙方都在一步步緊氣,稍有疏漏,便會導致全線崩潰。或許是國軍時乖運蹇,千鈞一髮之時,竟昏招疊出,連下緩手廢子。勝負天平剎那間傾向了共軍。七十四師這顆原本閃閃發光的妙棋終因後續乏力而功虧一簣全軍覆沒。

對於共軍的飄竄閃擊,國軍一直疲於應付,找不到有效對策,經常被打得懵頭轉向。但遺憾的是卻始終沒有醒悟,也沒有冷靜的深入思考分析;共軍裝備簡單固然是行動靈快的一個原因,但每每一擊中的,各個擊破,卻是極其不正常。只有一個可能,共軍對國軍部署暸如指掌,也只有目標明確,共軍的輕靈加上捷徑才能起絕對作用。而反觀國軍,都好似瞎子。特別是山區作戰,環境錯綜險惡,高空偵察難以奏效,共軍又善夜間行動,更具隱蔽性。

古人歸納了三個直接影響戰爭成敗的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仔細觀察國軍,一樣都不占。先說天時人和,當時的大氣候是抗戰剛結束,國軍將士浴血奮戰八年,好不容易打敗日寇,人心思安,都願安享太平日子,誰願意同室操戈?很少人對中共的本質有根本認識,因是作戰意義變得模糊。既沒有抗日時期同仇敵愾的精神,又缺乏剿匪安邦緊迫感;試問國軍將士作戰的動力何在?而國軍對共軍的反宣傳也極不得力,在究竟誰是真抗戰,誰是假抗戰,誰又是在竊取抗戰果實,以及中共暴亂禍國等等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沒有向國民交待清楚。

而共軍則不然,為了拉攏人心,搞土改,殺富濟貧,充分挖掘人潛意識裡埋藏的貪婪自私和殘暴,並給這些惡行找到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那時若問共軍戰士為甚麼跟著共產黨?回答一定是: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天下所有受苦人。這話若放在今天的法庭上,從殺人搶劫嫌疑犯口中說出,人們一定會嗤之以鼻。因為人家有,我沒有,於是我就殺人,共產,一旦這一行為被合法合理化,意味著甚麼?國家民族的命運又是甚麼?那些分到了土地和錢財的共軍戰士當然不會想到這麼多,並且還以為自己是為了神聖的事業而戰。盡管中共宣揚的實際上是歪理邪說,但由於一時間假模假樣給了廣大勞苦大眾一些好處,嚐到了甜頭的戰士便感恩戴德甘當中共炮灰。就連國軍被俘人員也大多被共產魔力同化了。

想來也是,跟著國民黨走有甚麼好處?是分房子還是分地?眼前既得利益最有說服力,當然是共產黨好啦!這便是共產將士的動力來源。中共是非常陰險狡詐的,自己一毛不拔,只是動動嘴皮,編造了一大堆謬論謊話,鼓動貧民劫殺財主,它坐收漁利,足撈一把不說,還平空糾集了無數甘心賣命所謂革命戰士。最後說說地利:如果說共軍佔了天時人和,國軍若能佔到地利也還能支撐。偏偏丟&# 24323;了殺傷力極大的重裝備跑到共軍巢穴裡中心開花。

造成本就內傷未癒的74師進入山區後更是怨聲載道,嚴重影響了軍隊士氣。正如張靈甫將軍戰前所言:「我是重裝備部隊,如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力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 112;,等於牽大水牛上石頭山。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吧!」

有人怎麼也想不通,堂堂國軍主力王牌74師,就算被圍在孟良崮,也不至於三日便全軍覆沒。乍一聽似乎有理,但這些人實際上忽略了四個重要因素:74師深受內傷;怨氣沖天;火力不足;軍情洩露。此刻的74師今非昔比,已是兵鋒疲鈍,戰力銳減。若和該軍巔峰狀態比,恐怕連三份之二實力都不到。加上友軍各懷私心,消極磨蹭,見死不救;反觀共軍華野,養精畜銳,萊蕪大捷,兵力彈藥充足,士氣旺盛。對國軍軍情瞭如指掌,要不然怎能全面瞭解74師具體位置,迅速準確切割74,83,25等師之間連繫?趁夜偷襲垛莊?這些和潛伏在國民黨高層的中 849;間諜竊取提供絕密情報是密不可分的。孟良崮遂成74師絕地。

從某個角度說,張靈甫沒有敗給共軍,而是敗給了自家國軍。按照國防部作戰計劃,74師只需堅守孟良崮二日;張靈甫和他的74師不但做到了,而且足足抵抗了三天半。一支困陷絕境,受了內傷,僅二萬五千人,軍心浮動,火力不足,水糧全無的疲憊孤師,抗拒十五萬共產虎&# 29436;精銳輪番猛攻達三日半,誰又能說74師不夠英勇頑強?

其實張靈甫將軍無意困守孤山,他若堅決突圍,完全有實力殺開一條血路衝破六縱的封鎖。但是做為一名優秀將領,服從戰略部屬是天職,因此他義無反顧堅決執行了國防部中心開花作戰決策,將飄竄不定的共軍主力牢牢吸引在孟良崮。若是歷史輪迴,張將軍一定還會這麼做,因為自他穿上戎裝,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即便是在74師如此實力大打折扣的情況下,華野五個主攻縱隊還是拼盡了全力才勉強獲勝。共軍自稱是役全殲74師並83師9旅57團3.2萬人;其中斃傷13000人,俘虜19000人;繳獲山、野炮28門,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長短槍9828支,火箭筒43具;華野陣亡2043人,傷9300人(不包括阻援傷亡),幾乎相當於74師傷亡數。損耗迫擊炮6門,輕重機槍153挺,長短槍531支,消耗炮彈3.3萬發,子彈199萬發,手榴彈2.9萬枚。作戰地區為老解放區,不僅實行了堅壁清野,還出動7.6萬隨軍民工,15.4萬二線民工,69萬臨時民工,運送彈藥、糧食和傷員,為戰役勝利作出巨大貢獻。這大概是至今共軍公開的最具權威的數字。

但是,孟良崮共軍烈士陵園墓誌銘上鐫刻著2859名孟良崮戰役陣亡者姓名;和公佈數字相差816人,誤差竟達約40%!這還只是有名有姓的,若算那些整班整排乃至整連陣亡的所謂無名烈士,又會有多大的誤差?是中共這個慣騙存心掩蓋真相,還是不把那些無名戰士當人?

讀過上述中共數據,有頭腦的人一定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面對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裝備精良,鬥志頑強,據險死守的74師,以人海戰術自下而上仰攻,新兵眾多,武器不及74師的共軍,傷亡竟少於74師!

再看當時中共中央領袖毛澤東賀電:「殲滅整編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號召華東野戰軍再接再厲,徹底粉碎敵人的進攻。」歷史記載:毛澤東聽到捷報大喜,痛痛快快吃了碗紅燒肉慶賀;當年日寇攻陷南京,毛澤東就曾欣喜若狂,吃了一頓紅燒肉;這次抗日鐵軍74師覆亡,抗日名將殉難,毛又興奮異常,大嚼紅燒肉。足見其內心是多麼惡毒骯髒黑暗!

毛澤東聲稱有兩個人不敢相信74師被殲,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毛自己。足見張將軍和74師在中共領袖心中具有極高威望。

請想:華野損失若比74師少,共軍顯然佔足了便宜;怎麼可以說: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聽聽戰役期間陳毅與幾個主攻縱隊司通電話:「葉飛啊,山東解放區的安危決定於能否在1天之內殲滅74師。你們要不惜代價儘快拿下孟良崮,哪怕拼掉2個縱隊,也要完成任務。」「許司令嗎?現在各路援敵節節逼近,打援、阻援的部隊打得很艱苦、很頑強,聚殲74師,成敗在此一舉,我們能爭取的時間已經不多,你們要儘快把孟良崮拿下來!」「蔣介石拚死和我們決戰,把我們反包圍了,情況十分嚴重。現在成敗在此一舉,要不惜一切代價吃掉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1千,我給你們補1千,打掉2千,我給你們補2千,那怕縱隊打光了,只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我給你們補充,恢復你們的番號。誰攻上孟良崮,誰就是英雄!現在只有衝鋒,後退就是死亡。」

上面一段記載清清楚楚說明了當時共軍人海戰術的確傷亡慘重。都到了縱隊拼光的生死關頭,只戰死二千餘人?非常不合情理。陳老總戰後曾言:當時精神幾乎崩潰,日後絕不讓兒子當兵打仗。

再看看孟良崮戰役景點解說詞:當年整個戰場是在孟良崮和周邊幾座山峰及周邊地區進行的。國共雙方為爭奪這幾座山峰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進行了包圍與再包圍錯綜複雜的戰鬥。如今這裡和風習習,一片安謐,但靜心傾聽,59年前的那場廝殺隱隱可聞。這山石遍佈的戰場,讓人清楚地感到那場戰鬥的殘酷。當時華東野戰軍的戰士們就是在這種今天輕裝的情況下也很難攀登的情況下,迎著子彈步步掙扎著佔領每一寸山坡的。在這些留影的姑娘們腳下,就是最慘烈戰鬥的區域之─驚魂谷。這條山谷道路,就是華野進攻張靈甫指揮部的道路,雙方在這裡都拼出了最瘋狂的代價。據說,解放軍戰士在這裡血流成河,戰士的屍體達7層。

這樣一場國共都公認是解放戰爭中最慘烈戰鬥之一的血戰,共軍居然以這麼小的傷亡代價全殲了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74師,怎麼可能?

事實上從5月13日至16日的前兩天,74師打得非常頑強,可謂寸土必爭,幾座山頭都經過反復幾次十幾次乃至幾十次爭奪才被共軍攻佔。直至骨幹力量死傷殆盡,彈盡水糧絕,援軍遙遙無期,最後一日實在抵擋不住,才被迫撤至主峰周圍集結,使得人馬擁擠,戰斗隊列混亂,共軍 ;一炮打來,炸碎山石,造成重大傷亡。

據記載,後來共軍撤離,國軍來到孟良崮,遍野死屍,尚有數千傷員,痛罵聲充耳。這樣可以估算,孟良崮一役,74師戰死者約七八千。而共軍亦被重創,傷亡當在四分之一到三份之一之間,即3至5萬之間。加上阻援的損失,共軍總傷亡當超過5萬。不然就不足以使毛澤東和陳毅說上述那些話。而且在孟良崮戰役之後的相當一段時期內,華野連吃敗仗,一蹶不振,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取得過重大勝利,倒是一副元氣大傷的樣子。從經驗上看,一支軍隊若死傷過半,就基本失去戰鬥力;但華野似乎還有些實力,說明雖損失嚴重,卻實力尚存。畢竟土D 49;扎根農村,兵源豐富,打掉幾萬,不久便得以恢復。

總之,孟良崮一役,對雙方而言,精神上的意義遠大於戰場上的得失。且看一下張靈甫將軍寫給蔣校長的精闢見解,便能體悟國軍敗亡的原因。「以國軍表現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由;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不可統一耳,竊以若不急謀改善,將不足以言剿匪也。」嗟乎,歷史已鑒證,誠如張將軍所言。國軍若此,焉能不敗?

當年張將軍於抗日烽火中仍不忘竭力保護古代石橋,其愛護中華文化之美德可見一斑;比起瘋狂摧毀中華文明的中共,真是天壤之別。遺憾的是被矇騙的中國百姓選擇了中共,所以才有了半個世紀紅色恐怖。

張公靈甫將軍及所部七十四師將士壯烈殉國60週年之際,余謹以此文表達崇敬和哀思。我們痛惜張將軍等抗日英雄的英年早逝;但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願張將軍在天英靈保佑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早日擺脫中共的魔影,迎著絢麗的曙光,屹立在世界東方。

讓我們重溫這曲半個世紀前誕生於抗日烽煙充滿民族氣節雄壯激昂豪邁的用英烈鮮血譜寫的74軍軍歌: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寇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的國土,他,殘殺我們婦女兒童!我們知恥,我們負重,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我們是民族的先鋒!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裡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東,大戰過蘭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我們是民族的先鋒!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踏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勇,愈殺愈勇。抗戰必定勝利!殺!建國必定成功!殺!——《國民革命軍第74軍軍歌》 田漢詞 任光曲

全篇完

純陽真人 拙筆於2007年1月11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抗戰史實大揭密---中華名將張靈甫(30)
抗戰史實大揭密---中華名將張靈甫(31)
抗戰史實大揭密---中華名將張靈甫(32)
抗戰史實大揭密---中華名將張靈甫(3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