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何清漣揭山東魯能案內幕

人氣 96
標籤: ,

【大紀元1月22日訊】聯結收聽(希望之聲記者羅心惠、鄭春梅採訪報導)最新一期中國著名雜誌《財經》揭露,山東國有企業魯能集團借“轉制”之名,悄然將這個超大型國企“私有化”,業界質疑,逾七百億人民幣國有資産可能流失,此事件再度引起外界對國有資産流失的嚴重關注。

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底資料,魯能集團以總資産738.05億元傲居山東企業第一名。然而《財經》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詳細報導了魯能集團經過一年多輾轉騰挪,龐大的企業王國已悄然易主,由“國有”改爲“私有”。私人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以人民幣三十七億三千萬元,獲得總資産高達七百三十八億的魯能集團百分之九十一股份,而新公司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仍爲原高層人員。

文章刊出後,在財經界和輿論界引起軒然大波。爲此,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的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與經濟問題專家何清漣女士。

何女士認爲,“魯能事件我已經詳細讀過《財經》的報道,我覺得問題是這麽幾條,第一是股權變動頻繁、詭異。詭異是指和常情下的很多操作方式不一樣,比如最開始時要把它變成一個職工持股公司的時候,說的道理是一套,然後再變成新股東的時候,它說的道理並不充分。比如它說要加強公司的市場化,但目前的職工持股並沒有影響企業的經營,在不斷的盈利,所以這種變動是否有必要。它在需要資金的時候讓職工出錢、集資,不需要的時候,就讓職工在沒有分享資本增殖利益的情況下迫使職工退股,這都是行政方式,不是市場行爲。所以我說相當詭異,都是個人的意志在起作用。”

此事件中的秘密收購人均爲私人企業,如何能有如此財力收購山東第一大企業集團,對此何女士表示,“第二點就是新公司主人的財富來源很不透明。收買(魯能)公司的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叫肖玉波(音),才24歲,他的財産從何而來,是繼承還是自己積累,都沒有任何說明。資本市場上如果擁有這麽大一筆財産,不是沒有蛛絲馬迹可尋的。另一個公司的董事長李彬才36歲,他的財産又是從何而來,也缺乏說明。這讓人想到,近些年的公司有這麽一種形式,真正的主人由於財産來源很可疑,容易引起社會非議和種種不利的猜想,於是他隱身在背後,找一個不相干的、他能控制的人做企業的法人代表,做名義上的老闆。整篇文章強烈的暗示了這一點。”

那麽如此撲簌迷離的魯能事件,其中到底蘊藏著什麽樣的玄機呢?

“第三點我認爲最需要考察的,就是公司股權這樣的頻繁變動,最終受益人到底是誰。從公司董事會成員的變動來說,總經理、懂事長這兩個核心領導還在,說明承認公司過去的經營方針是對的,否則就不可能把這兩個人留下來。我個人認爲,目前這個股權變動成了一個非常模糊的多網式交叉持股,財産權利變的非常錯綜複雜,它實際上是想模糊一條,就是誰是真正財産的主人,讓別人看的頭痛,弄不清。那麽公司新主人爲什麽要刻意隱瞞自己是誰,這點本身就非常可疑。我覺得後面一定有一隻權力之手在運作,那麽這只手到底有多大,現在無從猜想,只能看進一步的結果。”

曝光此案的《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有著“中國良心”、“中國的第二面鏡子”、“中國最危險的女人”之稱。1982年入行新聞界不久,她就以“敢言”著稱,在急速變革的二十幾年裏,她始終保持著預言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有觀察者分析,胡舒立之所以能夠在幾次大膽直言觸犯中共當局的利益集團的危局中化險爲夷,除了她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更得之于有要人青睞和垂顧。

對此,何女士認爲,“ 《財經》雜誌近年來有一個特點,頻頻曝光一些資本市場的黑幕和內情,一般的(大陸)媒體這樣頻頻曝光的話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但胡舒立不一樣,往往是曝光了誰,誰過幾個月後就是政府追查的物件,比如華誠,仰融等好幾個這樣的例子。可以猜想胡舒立是有支持者的,而且支持者比起被揭露者在權力上處於強勢地位,已經有了贏的把握。要不然一般的(大陸)媒體是做不到她這樣的。”

魯能一案凸顯了中國國有資産體制的弊端。由於中國國有企業多數股權結構和變動都不爲外人所知,因此在改制的背景下,股權轉讓行爲很容易被少數人當權者操控,將國有資産揣進個人腰包。魯能也只是冰山之一角而已。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轉自互聯網論壇﹐未經本站核實

相關新聞
何清漣:新聞自由是實行憲政民主的先決條件
國有轉私有 山東魯能700億國資蒸發
國企改制7百億疑流失 官方封殺消息
改革神話的終結與重塑社會認同的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