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暴君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如果不是小青問我:「你最害怕媽媽哪一點?」我也不敢說我最怕媽媽「晴時多雲偶陣雨的脾氣」。
這並不是背叛媽媽,或故意說她的壞話,因為它是事實嘛!

爸爸說,媽媽有些「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是什麼意思,我真的搞不清楚,我猜「歇」大概是「歇歇腳」的意思,那「裏」是不是「在家裡」呢?歇斯底里合起來應該是一種「在家裡好好休息」的病囉!
我想我猜得沒錯,因為媽媽實在太忙了。她每天八點以前就出門,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媽媽是做設計的,她說那是一種需要「創意」的工作,靈感來的時候就要趕快做下去,不可以休息。

所以,一星期中大概有三、四天見不到她的蹤影,好不容易看見她了,卻又擺出一張「女暴君」的臉孔。

我在她的眼中,隨時會在剎間變得一無是處,一無可取。

她總是說,我和爸爸一樣,都不體貼、不溫柔、不聽話、不乖、不瞭解她的辛苦,從來不在她回家的時候,為她倒杯茶,問她累不累?

但是這些話對我來說並不公平,因為她總是要求爸爸九點就得讓我就寢睡覺,而她又常常九點以後才回來,我怎麼可能替她服務嘛!除非我「夢遊」。

爸爸也有怨言,有一次他跟我開玩笑說,他要去找支「魔棒」,以後只要在我額頭上輕輕點一下,我就會睡著了。

因為如果在媽媽回來前我還沒睡著,媽媽就會和爸爸大吵一架。

難道我沒有優點嗎?

這是我最近一個月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如果我沒有吹牛的話,應該有哇!比方說,我會幫爸爸按摩,替弟弟洗臉,會幫媽媽洗菜,還有帶爺爺、奶奶到附近的公園去散步,替小狗哈莉洗澡,餵小燈魚吃飯,如果按照書本上的標準,我應該是個好孩子啊!

除非這個世界有兩套標準,大人們可以在高興的時候就誇你很乖,不高興的時候就說你很壞,或者他們是依自己的看法來決定我是好孩子或是壞孩子呢?

其實,大人們怎麼看我都無所謂啦!只是我很想告訴媽媽:她的晴時多雲偶陣雨的脾氣,不僅讓我害怕,更令我擔心,擔心她會不會因為壓力太大,而得了那種「頭殼壞去」的病?

在媽媽面前,我已經沒有信心了。我害怕從我口中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變成她罵人的題材。比方說,上次問她什麼時候可以帶我去動物園玩,她就吹鬍子瞪眼睛的臭罵我一頓,她說我簡直是妖怪轉世來煩她的,不懂得大人辛苦,每天只知道玩玩玩、吃吃吃、睡睡睡。

有句成語滿適合形容我現在的情形,那就是「動輒得咎」。

記得心理學家叔叔曾經說過,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符合「比馬龍定律」,意思就是說,我會在媽媽的負面評價下,成為一個妄自菲薄的人,以我目前的情況來看,好像真的耶!

老實說,我不怪媽媽,但我真的希望她能把自己的生活調整一下,比方說,星期假日和我們一起到郊外走走,讓全家人都能把「鬱卒」的心情拋到九霄雲外,而不要把工作壓力一股腦兒的發洩在我們身上。
大人心情不好還可以去唱KTV,看MTV,最起碼,也可以打罵小孩子出氣!而我們小孩子通常就以咬咬手指頭,抓抓頭髮,或重複洗手來平衡情緒。

精神科醫生稱這種現象為「強迫性精神官能症」,聽起來很悽慘的!

其實,大人們也要多多體諒我們哪!否則我們不就成了「小孩真命苦」嘛!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聽心理學家說過,孩子並不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但說來奇怪,我那五歲的兒子,似乎不是如此。記得華航發生空難不久,我們全家到澎湖旅遊,臨上飛機前,我的兒子硬是不肯登機,後來「查明」原因,才知道,他自從看了華航空難事件報導之後,便一直認為「凡是飛機,就會爆炸」。
  • 每一個父母親,都很希望自己擁有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小孩。你喜歡嗎?我有一位遠房親戚也有此願,但是他們的方法卻很「糟」。
  •   說什麼也沒人相信,我常常與大師為伍。莫大年就說:「我看你一定得了吹牛症,才會每天不停的吹牛。」其實,我真的沒有吹牛。
  • 「玩火千遍也不厭倦」,是我家七歲兒子的標準生活寫照。不論我們在不在家,只要他找到火柴或打火機,就一定會高興的嘗試火的實驗。
  • 每次我展露歌喉時,老媽總是狠心的拿一把「鐵錘」,錘殺我的自尊,說我「鬼叫,鬼叫」的,或是「比殺豬還難聽」,或是「狗吠」。鬼叫我真的沒聽過,我曾試著問老媽,鬼叫的聲音到底像什麼?但她總說不出個所以然,我相信一定很難聽,很難聽。
  •   我常提醒父母,孩子生下來之後,這個世界就提供了兩億個疑問,等待他的細細探索,於是所有的小孩,都將是個理所當然的「好奇族」,他們對「火」好奇,對機器人會動也大大不解;對碟影機好奇,於是他們用「觸摸」尋找答案。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