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管理智慧 降低組織虛耗

李世珍(中山大學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研究室)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提到管理一詞,每個人想到的都不太一樣。從學院派的角度,也許有人會回答管理有四大功能:規劃、組織、領導、控制。而進行這四大功能的背後目的,就是能讓一群人能完成交付的任務,這樣的思維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所謂現代科學的思想上,也就是假設透過管理或者說透過這四大功能,就能讓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務。

事實上,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有點異想天開,美國知名的社會工作者瑪麗‧佛萊特(Mary Parker Follett)提到:管理就是促使人員完成事情的一門藝術。即使你懂得如何運作四大功能,但人還是不一定會照你所想的在運作。這也難怪世人會稱管理真的是一門藝術。

「Management」在日本稱為「能率學」,是一門談論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的學問。從這個角度來說,又可以讓我們有進一步的認識,原來管理在讓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務時,還得注意效能與效率的問題。所謂的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時間與資源,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因此,人們傾向透過各項制度的建立,來做到「效率」,如精密的分工、建立標準作業程序、給與獎勵或懲罰…等等。而所謂的效能,就是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如釐清行動的目的、對象、與期望結果。這也就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一直告誡人們的話:「你不要只是做事正確,還要做正確的事。」

經營企業的目的是賺錢?

杜拉克這樣簡單的管理哲學,一語道出經營管理工作的思維方法。我們可以利用杜拉克這樣簡單的管理哲學,思考一下經營企業的真正目的。以早餐店的經營為例,如果你問杜拉克經營好一家早餐店有什麼秘訣,杜拉克不會立刻回答你,而會反問你:「你開餐廳的目的什麼?」你說:「賺錢!」杜拉克會說:「你賺到了錢然後呢?」你說:「我會擴大早餐店的規模。」杜拉克繼續問你:「那擴大早餐店的規模是為了什麼?」你說:「可以提供好的服務給大眾。」杜拉克又要反問你:「所以賺錢不是你的最終目的?」

賺錢本來就不是,也不應是經營企業的最終目的,更不會是唯一的目的。賺就對經營企業很重要,但經營企業絕對不會是為了賺錢而存在的。這就像氧氣對人很重要,沒有氧氣人就無法存活,但是人絕對不是為了氧氣而活,人生還有重要的事。因此如果人們無法了解其中的道理,最後就會花費很大的功夫去處理一堆不重要的事。例如:花費功夫去從事行銷推廣的工作,拼了命在跟競爭對手拼價格等。最後,重要的事情沒做多少,不重要的事情做了一堆,企業的運作彷彿在空轉。

你的顧客要什麼?

經營管理的工作,首先一定要了解你的使命是什麼?公司或組織為何而存在?為誰而存在?也就是了解誰是你的顧客?並提供讓顧客「哇」!(Wow!)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是說「讓顧客難以拒絕的產品或服務。」公司或組織之所以成立,開始一定是有人看到了某項可以提供顧客的產品、服務或價值,接著成立公司或組織,並努力貢獻。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近年來大型連鎖超商愈來愈多,但是傳統雜貨店形式依然存在。為什麼?因為,他還是可以滿足部分顧客的需求:方便、便宜、多樣、送貨到府等。

對於比較大的企業而言,公司一旦變大,人也變多,久而久之,新進的員工就愈難知道企業真正的使命與願景,如果經理人平時不花費功夫做好溝通,就會使認知的差異愈來愈大,最後衍生許多問題。如果經理人忙於公司的事情中,無法在內部做好溝通的工作,而後期的人員只好每天聽命行事,朝九晚五,上班後在等下班,下班後在等放假,日子一長,什麼理想、抱負全拋諸腦後。

後期人員對事情的解釋往往是:既然不知道努力究竟是為什麼,那就等主管交待事情的時候,再完成即可,其他都不用多問。而主管對事情也有所詮釋:真不曉得這些新新人類在想什麼,也不會主動積極點,難道他們看不出這件事情對公司有多麼重要嗎?

組織的虛耗

上述的事件,長期下來會使組織內部虛耗能量,不但花費力氣又不得效果,而這卻只是冰下一角。其他會造成組織內部虛耗的,是在動態性複雜結構中,對決策的偏誤。所謂動態性複雜的結構,是指系統中隱藏著回饋的力量,當人們無法認清系統中的力量時,系統的結構最後會抵消你所有的努力,愈用力推系統反彈的力量就愈大。

舉例而言,許多公司為了要節省成本,對於長期需要投資的人力、產能、訓練等的忽視,緊縮長期應投入項目,最後引爆一連串骨牌效應:長期人力短缺,老手紛紛離職,離職愈多人,就雇愈多人,人員不但補不齊,也造成經驗與技能的稀釋,進而使產品與服務失調,顧客抱怨,業務流失。另外,公司為了要節省成本,外包設計工作,減少內部設計人員,結果造成產品設計不良,內部設計人員花費更多時間進行修正,品管部門投入進行品質把關,引發生產部門的反彈,產品出錯,使得業務人員遭顧客抱怨,公司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在尋找問題與解決。

動態性複雜的問題,就是相同的行動在長短期的結果不同。上述問題看以容易,但常常難以察覺。一開始為了要節省成本,降低或減少某一項目,但不知道該項目與其他項目的關連性,結果產生一連串的系統效應,最後,成本短期減少了,但長期卻是上升。

人的問題最難處理


組織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思考與互動,造成了許多問題,也會虛耗公司的運作。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透過學習會形成許許多多的觀念,觀念的建立有助於人們快速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然而,在觀念的形成後,容易成為一種僵固的想法,或者簡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新一代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曾舉過一個經典的例子:一群美國人和日本人在進行商業談判,談判歷程耗時很長,會議結束後各自回到旅館,美國人回去後立即開香檳慶祝說:「談判成功,日本人同意了。」翌日,美國人帶著合約書來,跟日本人說:「夥伴!來吧!簽字吧!」日本人說:「簽什麼字?」美國人說:「簽合約啊!你們昨天不是同意了嗎?」日本人說:「我們哪有同意!」美國人說:「你們昨天明明就同意了,怎麼可以賴皮!」日本人說:「我們根本就沒有同意,你們怎麼那麼霸道!」正值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有一位日本人突然說話:「請問你們是根據什麼,說我們同意了?」美國人說:「你們昨天不就是一直點頭說agree、agree,同意、同意嗎?」日本人恍然大悟:「我們日本人點頭不一定是表示同意,我們的文化中,聽別人說話時點頭說:Hi,代表我們在聽,是一種尊重。」

在人與人的相處與互動中,常常是用自己的觀念與想法在解讀別人,甚至於會自動篩選過濾資訊,尋找有利自己資訊,並加以詮釋,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例如:某公司為了要增進員工參與,提升向心力,改變過去的作法,大小事都透過會議與討論,而決策則透過會議討論產生「共識決」。結果,沒有經理人敢於承擔責任,大小事都向上承報,最後,每天都花很多的時間在開會、討論。結果,會議之外時間愈來愈少,成員開始感到疲憊與無趣。

經營需要管理智慧

公司空轉,組織虛耗,白做工,都不是大家所樂見。我們提出,如果要讓經營成效卓越,透過閱讀或分享,培養管理智慧,莫踏入前人的舊塵。而最簡單實踐管理智慧的原則,第一、保持一顆開放的心,破除自我定見;第二、凡事想好處也要想到壞處,想壞處也要思考好處;第三、做困難的抉擇(making hard choice):訓練自己走困難且根本的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管理者在經營企業時感到最困難事就是在逆境中做決策,逆境做決策的困難是在於當下你能不能清楚地去做正確的事。因為一旦決策做得不好,可能公司就一毀到底,也可能短期變好長期更糟!
  • 這個基模的中心思想是,今日你所要解決的問題,當我們拉長時間看時,會發現這個待解決的問題,竟起因於昨日所採行的解決方案。當人們為求解救眼前困難,往往採用快而立即見效的對策,就有如為求短暫暢快而喝毒酒來解渴,但卻為日後造成更嚴重難解的問題。
  • 企業的管理者若能創造出一個讓員工實踐自我管理的工作環境,那麼這個管理者是最有可能將公司生產效率及員工工作滿意度發揮到極致的。然而,如何才能讓下屬自動自發同時又能最終達成公司的共同目標呢?

  • COMPAQ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兩位CEO:費佛及康尼恩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對策,也帶來不同的結果。康尼恩所帶領的COMPAQ的成長引擎,如圖3。
  • 中嘉執行長馬查爾是美國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並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取得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過去12年中,他憑藉服務於美國電信與電報公司(AT&T)17年的經驗,歷任美國主要有線電視產業的營運高層。
  • 據義大利工商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由於義大利政府放寬了對移民投資領域的限制,義大利的移民企業較前幾年有大幅度的增長。
  • 面對加速變動的現代經濟體系,組織不再能以固定產品、固定技術、固定市場而冀望能基業長青。時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便創造新產品、新市場,對組織的生存而言成為基本的要求。
  • 組織學習是近十年來非常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最近這個話題也延燒到政府單位,這也讓組織需要「學習」這件事,造就一番流行。然而,很多組織並不了解組織學習的內涵為何,就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很自然就把它組織學習連結到教育訓練,或甚至還連結到知識管理。其實,組織學習不等於教育訓練,也不等於知識管理。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