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卞仲耘與宋彬彬– 符號的意義

文軍

人氣 14

【大紀元12月1日訊】讀罷「祭園守園人」的這篇文字,我頓時無語,心頭有點堵,千頭萬緒卻不知從何說起。

卞仲耘是一個符號,是那個時代「被迫害致死」的符號。這個符號似乎很平淡,既然「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而且這個死亡並不具有教育意義,於是媒體本能地加以封鎖,而人們對此更是早已麻木不仁了。這個符號不同於張志新,批准殺她的人屬於「四人幫」一夥,需要一根棍子打擊他們,至少可以算「再踏上一隻腳」吧!也不同於王申酉,他是被「兩個凡是」派殺的,於是投鼠忌器般不宜張揚。而卞校長之死,是文革暴力的符號,屬於最初的受害者之一,作為符號,它代表文革中死於非命的成千上萬各階層民眾。

「宋要武」則是另一個符號,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的符號。這個符號經「偉大領袖」賦予神聖意義,各種媒體大肆宣傳,頓時塗抹上了驚世駭俗的色彩。它一經確立,舉國上下都發瘋了。要命之處在於,這個符號是在打死卞仲耘之後走紅的,說話聽音,鑼鼓聽聲,它意味著「偉大領袖」支持這個暴力,而且還不夠,「要武啊!」按照當年「一句頂一萬句」的邏輯,這個符號就是掀起殺戮狂潮的符號。

徐唯辛畫展上的卞仲耘(左)肖像

兩個符號組成一對矛盾,相反相成,加害與被害的和諧:加害者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受害者忍氣吞聲冤沉海底,這種和諧構成了毛時代那種「鶯歌燕舞」。其實,又何止於此?自打「反AB團」開始,受害者自認倒霉,加害者彈冠相慶,已經成了慣例。尤其是那次「反右派」,這個民族最後一點思維能力也被絞殺殆盡,國民全體墮落成權力的奴婢。本來,倘若改革開放果真如鄧公所說是「第二次革命」,那麼首當其衝應該徹底清算「反右派」的罪行和它的危害。然而,留下四位死者與一位生者「不予改正」,不僅證明「第二次革命」只是說說而已之外,還充分顯示了權力之傲慢。「擴大化」竟至十一萬倍之巨,除了蔑視全人類的智商之外,沒有其他解釋。

「死者長已矣」。卞校長被她教育出來的學生一拳一腳地打死,而且凶手都是些花季少女。這是需要足夠的獸性的,比本.拉登那些「革命烈士」瞬間引爆炸藥包需要更多獸性,否則不可能對朝夕相處的師長折磨致死。如此教育制度之神威可見一斑,什麼樣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如此喪失人性呢?當然只有剿滅人性的教育體制,而這個體制是否受到反思並脫胎換骨?我們只能各執一詞了。

「存者且偷生」。沒有人去追究「宋要武」的責任,她本人以及那些同情者都有說道,認為當時的歷史條件不應該由她背負一生。這使我想起納粹頭號電影宣傳大師裡芬斯塔爾那句著名的辯護詞:「不要因為我為希特勒工作了七個月就否定我的一生!」裡芬並沒有動手殺人,宋彬彬也許同樣沒有;裡芬用她的藝術宣傳鼓勵殺人犯,宋彬彬則用她的權力縱容了殺人;裡芬被盟國軍事法庭判刑四年,「宋要武」則一路青雲,享受著絕大多數中國人無緣享受的待遇。裡芬是認罪的,雖然只認了七個月的罪。「宋要武」卻連一個「對不起」也不用說。

這個符號的代表意義,我們借韋君宜先生的評述:「有些人把自己的苦寫成小說,如梁曉聲、阿城、張抗抗、史鐵生、葉辛──現在已經成名。但是他們的小說裡,都寫了自己如何受苦,卻沒有一個老實寫出當年十六七歲時究竟是怎樣響應『文化大革命』的號召,自己的思想究竟是怎樣自願變作無知的?所有這些老的、中的、少的,所受的一切委屈,都歸之於『四人幫』,這夠了嗎?我看還是不夠。」當然,所有這些,都不能同學生打死校長的始作俑者相提並論的,但我們是否在選擇遺忘、拒絕反思方面有相同之處呢?

這個符號又是有大環境支撐的。眾所周知,當初最高層將文革定性成「十年浩劫」,鄧公並明言否定文革之舉為「第二次革命」,可見其深惡痛絕的程度。然而奇妙的是不准探究。我們看見,所有那些遭遇批判的、身陷囹圄的、驅逐出境的文化人,例如最近逝世的包遵信先生,都是不聽禁令深刻反思文革的主。

此次,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重新標榜「宋要武」的舉動,其實只是國內一系列復辟舉動中一朵浪花。若不是「宋要武」當年太有名氣了,簡直是震耳欲聾的名氣,根本不會引起網上的轟動,不願意「且偷生」的那些人表示了他們的憤慨。當然只是熟知這個名字的那些人,對於年輕人而言,誰是宋彬彬,誰是「宋要武」,已經不重要了。

當國家經濟取得較快速的發展時,一種復辟的暗流也在湧動,這就是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為「宋要武」立牌坊的緣由。現在看文革,除了批鬥老幹部屬於「浩劫」之外,其餘的基本都翻案得差不多了,例如曾經控訴說「舉國上下只剩下八個樣板戲」,而今高唱不衰,甚至連國家歌劇院首場試演就是「樣板戲」。有些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文革時根本不存在的「毛戲」,如今愈演愈烈了。正是有這樣的大環境,「宋要武」也按捺不住浮出水面躋身名人行列,並且不是以她的事後業績,而是依仗當年的「革命行動」。

多餘的話似乎不必再說,我們並無能耐改變什麼,只有靠著互聯網這個平台,發發牢騷便罷。但這牢騷至少可以撫慰那些亡靈,以及我們自己的良知。

————————–
原載《看中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平:讀《卞仲耘之死》
疑《我雖死去》涉敏感 雲南影展停辦
童話:北師大附中校慶中的最無恥記錄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