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時空之旅(五)大與小(下)

作者:Arnaud
font print 人氣: 340
【字號】    
   標籤: tags: ,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完工24年後,反對宗教改革的教宗保羅三世委託米開朗基羅為祭壇牆壁繪製一幅壁畫。米開朗基羅選擇了《最後的審判》這一主題展現他對世界和神的認識。

這幅壁畫的中心主題表現了人不斷背離神,由於自私、貪婪、冷漠、殺戮等諸多惡行而積攢深重的罪業,逐漸走向地獄。但純真善良、道德高尚、敬奉神明的人終有可能得到神慈悲的救度,在末世的審判中因為支持正義而得到永生。

為了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米開朗基羅將壁畫上半部分的人物畫得大些,下半部的小一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這和東方人雕塑巨型佛像、金剛像時將其頭、肩部誇大以適應仰視效果不被「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所干擾的傳統同出一轍。

由於牆壁面積廣大,要將大約400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米開朗基羅採用了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較為平穩的構圖,這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構圖風格的特色。畫中眾多的人物被畫在視平線以上並組成群體,同時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因此產生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的人群和掌握整個人群活動的中心——審判者聯結在一起。

以一團一團或一組一組的人物組成的群體在很多大型繪畫中屬於基本單位,藝術家在宏觀上將一幅作品分成數組人物團體,然後再在每一組中有條不紊地具體描繪各個人物,依次繪完全畫。此後再整體進行宏觀的修改和潤色,完成藝術作品。當然,對於不同種類的繪畫所採取的具體步驟因材料而異是不同的。比如這幅《最後的審判》,由於濕壁畫在乾後的顏色和濕潤時的色彩區別巨大,不利於藝術家校對色彩和銜接,所以畫濕壁畫每次只能快速突擊,一次性完成一小塊。顯然雕塑家出生的米開朗基羅面對這種繪畫色彩顏料上的困難並不十分得心應手,因此這幅壁畫存在著很大的色彩塊面銜接上的不足,再加上數百年時光的磨損,使這幅巨作在畫面色彩整體性方面暴露出強烈的拼接痕跡。

藝術是多元的。不僅十二米長的大型繪畫能夠表現眾多的人物,一米多長的作品也是如此。與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同一時代的德國多瑙河畫派秉承北方畫派細小的畫工,其代表畫家阿爾特多斐(Albrecht Altdorfer)在一兩個平方米的木板上,描繪出千軍萬馬。

此作描繪的是公元前333年,年僅二十多歲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伊蘇擊敗龐大的波斯部隊、追捕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情景。(亞歷山大大帝即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他以馬其頓為核心國統一了希臘諸城邦,並征服了波斯、埃及和其它亞西亞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他用13年時間征服了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

阿爾特多斐的這幅以細膩筆觸描繪的戰爭畫面陣容空前,場面令人震撼。從作者描繪雙方士兵的排兵布陣方面來看,畫家本人對軍事學和兵法已有研究。繪製畫面上不計其數的士兵和戰馬需要畫家以不厭其煩的耐心來精心描繪,德國人嚴謹的風格展露無遺。

取得這場勝利之後,24歲的亞歷山大順勢南下攻占埃及。隨後他於公元前331年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美拉戰役中,徹底殲滅了一支極為龐大的波斯軍隊。而後,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巴比倫和兩座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為了防止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向亞歷山大投降,波斯軍官暗殺了大流士。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又擊敗了大流士的繼承人,並將他斬首。經過三年奮戰,他終於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

雖然阿爾特多斐的這幅作品憑借其不凡的耐心和超群的技藝給「中小型尺寸的巨幅內容」類作品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但對於普通的畫者,如果作品尺寸小,而畫中人物又眾多,那麼具體作畫時就要面臨每個人物在畫面中所占面積太小,作畫時難以有足夠面積下筆的現實情況。在繪畫中從始至終都不得不用筆尖進行細小的點畫是很辛苦的一種技法,尤其是畫家的神經需要繃得很緊,由於面積小,筆法也難以放開。同時作品完成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乍一看一團團難以分清的人物,觀眾也需要戴上眼鏡費力地湊近畫面仔細「捕捉」內容。所以若不是技藝精湛者,則需要慎重考慮此類構圖。

同時,畫面的氣勢也不完全取決於畫中人物的多少。繪畫史上仍然有大量的作品不依靠畫出眾多人物,而靠不同的動勢、衣紋、小物件等等達到繁榮畫面的效果;也有些畫雖然人物眾多,但手法、構圖、造型、色彩不精,反而令人覺得單調乏味,談不上氣勢。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付出很多,很辛苦,可是如果所畫的內容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得不償失,那將是很可惜的,畢竟繪畫是一門藝術,不能僅僅靠苦幹而不顧及其餘。

當然,人們生活在藝術作品構成的環境中,而藝術是多樣的。試想,如果所有的作品全是巨大無匹的,那麼這種尺寸就與人類的身材失去了比例,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大家都生活在巨人國裡一樣不協調;相反如果全是超小型作品,人就會有像生活在小人國裡一樣難受了。因此,不論大與小,各類作品、各類尺寸的藝術品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轉自《正見網》

點閱《藝術的時空之旅》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集結北院及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呈現16世紀亞洲、歐洲、美洲經由航行所展開的交流故事。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即起推出「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讓民眾在近距離欣賞青銅兵器精湛工藝的同時,走入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認識古代「冷兵器」與「熱血戰爭」交織出的權力故事,感受故宮版的「冰與火之歌」。
  • 無論古今,藝術家創作常以自然為師,像不像「幾」分樣,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汲取靈感的泉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人氣國寶展11月起由郎世寧〈百駿圖〉領軍,搭配清代〈肉形石〉及明代〈貼金鴨薰〉等6組件器物精品,邀觀眾品味藝術家們出神入化的「寫真」技巧。
  • 現在,公眾可以參觀米開朗基羅的密室。1530年,米開朗琪羅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像逃犯一樣躲藏在那裡,以逃避教宗的憤怒。
  • 近年來,韓國流行文化透過影視多媒體的傳播,在世界各地掀起波瀾,連帶也帶動探索韓國文化與藝術的風潮。故宮南院10月6日起推出「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的交會」特展,以朝鮮與明、清兩個帝國使節往來的紀錄,開啟敘事脈絡,通過書畫、文獻與器物等不同質材展件,呈現18世紀朝鮮王朝(1392—1879)的黃金時期,及其先後與明、清帝國交會的經過。
  • 呼應秋的色彩繽紛,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常設展9月19日起以「色彩魔術師」為題展出30件作品,包括宋代張即之〈上問尊堂太安人尺牘〉、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圖〉及元代馬琬〈喬岫幽居〉等3件重要古物,展期至12月10日止。
  • 相思樹林後面的那一片雜亂而茂密的菅芒草開花了。它們同一時間抽花吐穗,競相爭豔,略帶些嫩紫的白花在微風中輕柔地搖晃,撩弄一地的詩情。
  • 杜甫詩:「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他所吟詠的大地是何等的恢宏壯闊啊。李白也寫過這樣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同樣也是氣象萬千,千古傳誦不絕的名句——雄闊荒古又原始大塊的壯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