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應求的陷阱

李世珍/楊銘煇(台灣中山大學 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研究室)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2005年1月27日,美聯社巴黎報導,提到法國酒商計畫將2億5千萬公升的頂級紅酒蒸餾成工業用酒精,主因是葡萄酒「供過於求」。造成頂級紅酒賤售,法國酒莊充滿一片哀號。酒商表示有錢總比沒錢好。這並不是史上頭一遭,2002年法國也曾將2億7千萬公升的次級紅酒蒸餾成工業用酒精。

台灣過去的消費習慣偏好法國葡萄酒,從過去的歷史來看,1994年台灣跟上流行,對法國出產的90年好年分的葡萄酒全力搶購。然而,1991年到1994 年,法國因葡萄產地的氣候不佳,導致葡萄的收成並不理想,產量供不應求。而,1997年台灣的股市衝上7千點,小有財富的消費者新年改送時髦的葡萄酒,一時之間讓葡萄酒又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進口商全面缺貨,缺貨的情況讓進口商猛向酒廠下單。

1997年銷售的亮麗表現令人難忘,果然造成市場上紅酒搶購,熱鬧滾滾。據零售商表示為了應付大批紅酒禮盒的訂購,連總公司行政人員都必須充當產品解說員。當被問到為什麼紅酒會如此熱賣時,進口商的解釋則認為台灣品味葡萄酒已成為時尚,加上認為喝葡萄酒可以預防高血壓,酒商也在銷售策略上下了功夫所致。然而,在業者搶進葡萄酒的情況下,市場上便出現削價競爭的狀況,供需嚴重失調的情形一觸即發。

果然,1998年9月,葡萄酒市場因供給量過大,而造成市場崩盤,根據財政部關稅總局進口貿易月報的統計,台灣在單從法國大量進口的紅酒,從1993年的 42萬公升,到1997的1千4百21萬公升。這麼大量的進口數,很多進口商只好蝕本求售,甚至有進口商因此面臨結束營業的狀況。

相同的,葡萄酒酒商,由於全球生產國愈來愈多,1997年到1999年澳洲農人開始大規模擴張種植面積,經過2年的成長期間,開始收成。2002年就發生全球葡萄產量過剩的情況。市場上的葡萄酒存貨及酒莊酒窖內的高級葡萄酒越堆越多,也使得葡萄酒落得比水還便宜的窘態。

而2004年法國葡萄酒出口量雖劇降,但法國葡萄卻大豐收,紅酒的產量大增,使得2005年市場上同樣又酒滿為患,儲存量高達了28.31億公升,比 2004年高出了3億公升。葡萄酒的價格也就陷入慘跌,酒商、農民再次叫苦連天。更慘的是,葡萄酒供過於求,酒商只好將2億5000萬公升賤售變成工業用酒精,農民再度走向街頭要求政府伸出援手。
「歸罪」造成盲點

問題的真相是什麼?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通常又是眾說紛云。從製造商的角度來看,通常會控訴通路業者的不理性、亂訂貨,通路業者的殺價競爭、或政府漠視……等等。而從通路的角度來看,認會消費者不理性,製造商品質不佳、訂價不合理、送貨太慢……等等。以農民的角度認為,政府的漠視,製造商的無情剝削,其他農民不按約定種植……等等。

說白了,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總認為自己有所掌握,有所節制。歸罪於外,成為大家很難覺察到事情的真相,有的人甚至以緩和立場為出發點,最後提出「大家都有錯」草草收場,當然,問題的形成是既成之事情,總是要有人來背黑鍋,在大家都有錯的立場上,把錯誤當成分子,人數當成分母,除起來似乎每個人擔負的錯誤就會變少,這都會造成盲點,讓人看不清真相。


單純看問題等於沒看

一般人分析問題時,由於太複雜的問題難以分析,因此常採取簡化的方式來瞭解問題。學者認為「單純看問題等於沒看」,有的還是拿著鐵鎚找釘子(拿著工具找問題)。複雜問題不能單純看,你必須進入到系統才能看清問題。

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葡萄酒產銷體系的問題,首先可以把問題區隔成上下游的部分來思考,來觀察變動情形。如圖1所示,我們先利用經濟學的供需理論來探討供需與價格的關係。產銷體系中的上游會依據價格來決定與下游間的互動關係,當廠商的供給愈多,一段時間後(指時間滯延)貨量就會愈多,市場貨量愈多價格就愈低,就構成B1的調節環路。另外,當價格愈低需求就增加,需求愈高貨量就會減少,貨量減少後價格就會再度回升,這就構成B2這個調節環路。

以葡萄酒的個案來說,我們若將葡萄酒的產銷體系劃分成五個角色,即果農、製造商、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依圖2的結構便畫成上下游的關係,如圖2所示,果農種植葡萄來提供製酒的原料,因此他的下游就是製造商。當果農增種葡萄的數量愈多,一段時間後,若天候好的話,葡萄產量就可能會增加,產量增加葡萄被廠商收購的價格就下跌,果農種植的意願降低。如果葡萄數量突然大量的增加時,酒廠所願意收購的葡萄量其實是有限的,葡萄頓時變得無人要買,果農也就叫苦連天。另外,當葡萄產量增加時,葡萄價格就會降低,此時葡萄酒的製造商就會趁著低價多訂購一些葡萄來製造葡萄酒,進一步的就使市場上的葡萄數量變少,因此,價格又可以回升,如此就形成了B4的環路。


當葡萄產量增加時,葡萄價格就會降低,此時葡萄酒的製造商就會趁著低價多訂購一些葡萄來製造葡萄酒,進一步的就使市場上的葡萄數量變少,因此,價格又可以回升。(Getty Images)


接著,當葡萄產量豐收時,葡萄酒的供應量就會愈多,葡萄酒的供應量愈多,葡萄酒的經銷價就愈低,經銷價格愈低,酒商製酒量就會調整少一點,如此就形成了 B5的環路。如果製造商的經銷價愈低,經銷商的訂購量就會愈高,經銷商的訂購量愈高,市場上葡萄酒的數量又會減少,數量減少時葡萄酒的經銷價又會回升,如此就形成B6的環路。如果經銷商訂購量愈多,市場上葡萄酒的供應量就會增加,葡萄酒的批發價就愈低,如此就形成了B7的環路。批發價愈低零售商的訂購量就會愈高,訂購量愈高,市場上葡萄酒的數量又會減少,數量減少時葡萄酒的批發價又會回升,如此就形成B8的環路。最後,如果零售商訂購量愈多,市場上葡萄酒的供應量就會增加,葡萄酒的零售價就愈低,如此就形成了B9的環路。零售價愈低消費者的需求就會愈高,消費者需求愈高,市場上葡萄酒的數量又會減少,數量減少時葡萄酒的零售價又會回升,如此就形成B10的環路。

從整個模型來看,個案中描述市場上常常出現突如其來且讓人措手不及的「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之現象,而這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假設顧客受到新聞事件的影響,包括認為喝葡萄酒代表高品味的價值觀、適當喝葡萄酒可有助於身體健康等,消費者的需求也許因此上漲,零售商也開始發現訂購量的增加,於是零售商會再向上游的經銷商訂購來滿足需求,經銷商接收到這樣的資訊後,也向其上游製造商反應,以此類推,當酒商及農夫聽聞紅酒市場一片榮景的訊息時,便準備擴大葡萄的種植。

從圖2裏可以清楚的看出來,如此層層節制的上下游關係,資訊的傳遞會需要時間,要真正反應出最下游的需求,必須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以個案為例,當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時,等到果農開始增加葡萄的種植,會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而增加種植、製酒到最後滿足零售商與消費者的訂購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於是,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段供不應求,就會帶來一段供過於求,再者一段供過於求,又會帶來一段供不應求。
產銷體系的系統思考

上面所提到的產銷體系的問題,在系統思考的領域裡並不陌生;在《第五項修練》書中,作者彼得.聖吉就花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啤酒產銷遊戲,以此遊戲讓我們認識此類問題的結構。啤酒產銷遊戲是一個實驗生產與配銷單一品牌啤酒的產銷系統的遊戲。在遊戲裡,人們藉由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模擬一個真實世界的上、下游關係,就如同我們在前面所介紹的葡萄酒生產與配銷一般。當人們親身的體驗過啤酒遊戲之後,開始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否落入陷阱之中?究竟我們的思考出現了什麼問題?

在系統思考裡,我們會將思考的方式歸納為三種,分別是事件型思考、趨勢型思考與結構型思考。所謂事件型思考是指,大多數的人們總是會對單一事件進行反應,當人們遇到了問題,就會立即用過去的經驗,對事件進行分析、判斷與處理,由於所觀察的面向太過狹小,就容易被局部或單一的事件吸引著目光,當目光盯著問題看,特別又用某一種經驗架構(視框)來看問題時,確實能夠起到有效找到問題的效果,例如,農產品供過於求而造成損失,農民叫苦連天,一般政府立即處理的方式,就是給予津貼、補助等,而根本問題難以察覺時,很容易就受到忽視,問題過了一段時間還是會回來。

而趨勢型思考,讓我們擴大時空與空間範圍來看問題,時間拉長後,我們才能對問題看到「去了又來」的現象。例如:減肥總是去了又來,政府掃黑也總是去了又來,管理大樓住戶參與會議的意願也是去了又來……等等。當我們看到了長期中趨勢的變化時,才能去瞭解行為背後所運作的結構(正環、負環、時間滯延)。個案中談到的,當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需求增加,零售商、經銷商等會大量訂購葡萄酒,供過於求時就降價求售;「趨勢型的思考」則關注比較長期的趨勢,並評量其涵義;「結構型思考」則專注在「是什麼造成行為變化的形態」,了解發出的訂單、出貨、庫存是如何互動、如何擴大效應、及如何引發惡性循環,這才是最有效力的解釋。瞭解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更新思考、去除智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管理者在經營企業時感到最困難事就是在逆境中做決策,逆境做決策的困難是在於當下你能不能清楚地去做正確的事。因為一旦決策做得不好,可能公司就一毀到底,也可能短期變好長期更糟!
  • 這個基模的中心思想是,今日你所要解決的問題,當我們拉長時間看時,會發現這個待解決的問題,竟起因於昨日所採行的解決方案。當人們為求解救眼前困難,往往採用快而立即見效的對策,就有如為求短暫暢快而喝毒酒來解渴,但卻為日後造成更嚴重難解的問題。
  • 企業的管理者若能創造出一個讓員工實踐自我管理的工作環境,那麼這個管理者是最有可能將公司生產效率及員工工作滿意度發揮到極致的。然而,如何才能讓下屬自動自發同時又能最終達成公司的共同目標呢?

  • COMPAQ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兩位CEO:費佛及康尼恩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對策,也帶來不同的結果。康尼恩所帶領的COMPAQ的成長引擎,如圖3。
  • 面對加速變動的現代經濟體系,組織不再能以固定產品、固定技術、固定市場而冀望能基業長青。時時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以便創造新產品、新市場,對組織的生存而言成為基本的要求。
  • 組織學習是近十年來非常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最近這個話題也延燒到政府單位,這也讓組織需要「學習」這件事,造就一番流行。然而,很多組織並不了解組織學習的內涵為何,就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很自然就把它組織學習連結到教育訓練,或甚至還連結到知識管理。其實,組織學習不等於教育訓練,也不等於知識管理。
  • 考夫曼將與世界各大企業高階主管輔導過程中的經驗,例如:微軟(Microsoft)、雅虎(Yahoo!)、谷歌(Google)、聯合利華(Unilever)等等。結合成這本《覺醒的企業》,期望帶給人們能夠學習著如何擴大自己內心的容量,保有自由、正直及具有責任感的態度,並且在艱困的環境下,能夠以平靜地心態發揮出生命的創造性潛能、更有智慧地去講出真相,增進組織的溝通互動,為企業開創出新的選擇。
  • 自《第五項修練》一書於1990年出版後,廣受實務界的歡迎,中文版的銷售在台灣就有數十萬冊,在中國大陸也高達了650萬冊。聖吉在《第五項修練》書中提到的「系統基模」主要談到管理的有四個,我們找到一個新的詮釋方式,幫助讀者記住。
  • 提到管理一詞,每個人想到的都不太一樣。從學院派的角度,也許有人會回答管理有四大功能:規劃、組織、領導、控制。而進行這四大功能的背後目的,就是能讓一群人能完成交付的任務,這樣的思維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所謂現代科學的思想上,也就是假設透過管理或者說透過這四大功能,就能讓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務。
  • 只有透過個人學習,組織才能學習。就如享譽國際的交響樂團,一定是由一群傑出的音樂家所組成一樣,傑出的組織必定是由傑出的個人所組成。而要培養出傑出的個人,不只要提供物質的富足,更需要提供精神上的福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