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赤壁之戰

文/黃容;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41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2月16日訊】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這是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描寫曹操大軍南下,奪取荊州的場面。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統一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西元208年7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占領荊州,進而使據有揚州和會稽六郡的孫權臣服。當時的曹操軍力雄厚,氣勢不可一世,眼看統一中國的大業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萬大軍(號稱80萬)卻被孫權、劉備5萬聯軍擊敗,在赤壁一役中鍛羽而歸。隨後,天下三分,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劉備敗戰長阪坡

207年8月,荊州刺史劉表病逝,次子劉琮為被外戚蔡瑁擁立為荊州之主,但蔡瑁因畏懼曹操勢大,就脅迫劉琮降曹,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因而據有荊州。駐守在樊城的劉備聽聞,即從樊城向江陵撤退。

江陵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曹操擔心這些物資被劉備拿下會壯大劉備,因此親率輕騎五千,一日一夜行300里,兼程追趕,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打敗劉備,佔領江陵,這就是著名的長阪坡之役。劉備只好和張飛、趙雲退走,會合關羽、諸葛亮,退守樊口。

劉備戰敗後,諸葛亮建議聯合東吳孫權勢力共同抵抗曹操。而當時孫權大臣魯肅也主張聯合劉備勢力,因此曹操拿下荊州之後,孫權便派魯肅前去見劉備,希望兩軍能聯合抗曹。

除了主戰的魯肅之外,當時東吳內部也有強烈的主和聲音,士族官僚張昭等人,深怕吳軍若戰敗,自己安逸生活將不保,主張早日降曹,還有個討價還價的本錢。

孫權自己也猶豫不決,一方面不甘心東吳十萬之眾聽命於曹操,另一方面對又懼於曹操雄厚兵力,擔心無法相匹敵。

孫、劉聯軍抗曹

正當孫權猶豫不決之時,諸葛亮來到東吳見孫權。諸葛亮為使孫權更能堅定抗曹的決心,便使出激將法。他一見孫權,便勸孫權投降曹操。孫權則反問諸葛亮:「你家主公,為何不降?」諸葛亮答:「我家主公乃當世英雄,豈能降曹?」孫權認為諸葛亮藐視他比不上劉備,便拂袖而去。

魯肅知諸葛亮有意激孫,趕緊追進內室向孫權說:「諸葛亮有妙計破曹,才故意拿話激主公。」孫權恍然大悟,趕忙出來向諸葛亮賠禮並請益良策。

諸葛亮於是就當時局勢向孫權分析。諸葛亮提到曹操雖然兵多,但連續作戰長途跋涉,已是強弩之末,而且北方曹軍不善水戰,加上新佔領的荊州,人心未定,不足為懼,只要孫劉齊心協力,定可破曹。

諸葛亮的建議使孫權心動,於是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水軍督都周瑜,共商大計。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周瑜還指出曹軍號稱有水師八十萬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孫權為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於是當場拔出配刀,砍斷前方的桌子大喊,「誰敢再奉迎曹操,下場就向桌子一樣。」於是孫權以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西元208年10月,孫劉聯軍溯江西進,與順流而下的曹軍在赤壁(歷來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相遇,兩軍交戰,曹軍初戰不利,先鋒軍被聯軍打敗,退守長江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北),雙方隔江對峙。

曹操敗走 天下三分

不久,曹軍中疾病蔓延,北方人擅長馬戰,水上顛簸、船上搖晃的生活,令曹軍食不下飯,睡不安眠;曹操便下令把數百條戰船用鐵環首尾相接連鎖在一起,減輕風浪顛簸,以求平穩。

周瑜部將黃蓋觀察到曹操將戰船連鎖,於是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此一意見與周瑜不謀而合,周瑜便決定「以火佐攻,以亂擊之」。

如何火攻?還得靠近敵船才行,於是周瑜設了一計,和黃蓋密謀,令黃蓋前往詐降曹操。為了便曹操相信,周瑜使用「苦肉計」,把黃蓋打的皮開肉綻,然後讓黃蓋致信曹操請降。人們所熟悉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典故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黃蓋的苦肉計果真建了功。曹操不知是計,一到約定的日期,黃蓋帶著十艘船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插上降旗,順風駛向曹船。同時黃蓋也備有快船繫掛在這些「降船」之後,以便放火後,換乘逃離。當船接近曹軍時,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當時江上正刮起東南風,黃船順風「船往如風」;曹軍因連環的戰船,互相牽制退速極慢,一時又弄不開鐵環。戰船間環環相扣又加速了曹船燔燒,一時之間,曹軍戰船成一片火海,火勢延及岸上營壘。曹軍人馬燒溺,傷亡慘重。

孫劉聯軍主力艦隨後趁機渡江北進,猛攻曹軍,曹軍大敗。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狼狽退卻,加以瘟疫、饑餓,曹軍損失大半。曹操自嘆縱橫沙場二十年來未有如此慘敗。

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無力南下;戰後的劉備屯兵荊州,又在諸葛亮的籌劃下,先後佔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隨後又向孫權借得南郡,佔有荊州大部。211年至214年,劉備打敗劉璋,佔領了益州;孫權則持續據有江東,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於焉形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吳國和越國之間進行的最後一場爭霸戰爭,總共長達三十五年,最終由越國戰勝而告終。
  • 「圍魏救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術,這個戰術源於戰國初年齊、魏二國的桂陵之戰。
  • 魏國雖然在桂陵之戰被齊國打敗,國勢受到重創,但畢竟實力雄厚,蓄精養銳十幾年之後,元氣又大致恢復。同時期的韓國是韓召王在位,韓召王在名相申不害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輔左下國力鼎盛,因此使得南方的魏國備感威脅。周顯王28年(西元前341年),魏國大將龐涓率領魏、趙聯軍,直攻韓都(今河南新鄭縣)。韓國告急,遣使求助於齊國。
  • 戰國時期,燕國與齊國相比鄰。燕王噲因讓位給燕相子之,導致燕國內部引發王位爭奪的內亂。齊宣王趁機攻燕,殺了燕王噲和子之。後來由於各諸侯國出兵救燕,迫使齊國撤兵,才平息這場戰爭。燕太子平稍後即位,是為燕昭王。他廣招賢士,對內大加改革,積極獎勵生產,做好對齊的復仇之戰。
  •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改革之後,國勢日益強盛,至秦昭襄王時,更是積極向外擴張,東侵韓、趙、魏三晉,南攻荊楚,偃然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 陳勝,陽城人,字涉。吳廣,陽夏人,字叔。兩人原都是農民。陳勝年輕時,曾跟別人一起受雇幫傭耕田,休息時,陳勝嘆恨著說:「苟富貴,無相忘」。同伴們聽後笑著說:「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意思是:你只不過是受雇為人家耕地,哪裡談得上富貴呢?)陳勝嘆息說:「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凌雲壯志呢!)
  • 「鉅鹿之戰」是秦末戰爭中,打擊秦國軍力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暗渡陳倉」是指楚漢相爭中韓信出奇技打敗三秦,助漢奠定江山的一次戰役。
  •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了將近一年後,雙方於楚漢5年(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
  • 古時在合黎山、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因地勢狹長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這個綿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豐富水源適合耕作之外,並以其位於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即位之初,此處仍屬匈奴勢力範圍,漢武帝擬定聯合西域各族的計畫,想「斷匈奴右臂」,把長期以來威脅中國北方的強敵驅逐消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