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君子守節如竹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4445
【字號】    
   標籤: tags:

竹在植物中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徵。翠竹風過不折,雨過不汙,不畏嚴寒,也不懼炎熱。冷熱起伏,只會使它顯的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古今之人常把梅、蘭、菊、竹合稱為四君子,竹也被中國文人譽為「歲寒三友」之一,在北風凜冽、萬物凋零的時候,仍然能迎風傲雪,堅韌不拔,不懈的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資訊。它以特有的神姿仙態,瀟灑自然,素雅寧靜之美,令人心馳神往;又以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豔麗、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聖賢們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的高尚情操相契合,因此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之名言。

竹莖中空寓意為謙虛,竹節分明代表著氣節,廣為文人墨客所稱頌。古詩中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未出土時已有節,待到淩雲更虛心」。把竹子的清雅比為君子的文明有禮,貞潔視為自尊自愛,心空表現為寬容、虛懷若谷等,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備的基本品質。

《詩經 衛風 淇奧》中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賦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杜甫的《詠竹》中說:「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蘇東坡在《於潛僧綠筠軒》中有詩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唐朝的大詩人兼大畫家王維,在他的輞川「竹裏館」中也有「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佳句。

在中華五千年的神傳文化中,十分推崇做人要重節守義。節,是人之操持,即節操貞節也。義者,義氣也,不屈也。古代的忠臣義士都把氣節、操守、道義看的很重,將忠誠節義視為自己做人的準則,甚至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願失節棄義。岳飛精忠報國,面對奸臣的冤殺也不放棄對朝廷的忠誠;關羽城破被圍,面對威逼利誘,心如鐵石也不肯背主;任憑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袍贈馬再加上黃金美女,關羽之心終不為財色所動,仍然堅持:「若知皇叔下落,雖蹈水火,必往從之。」即使在敗走麥城之際,仍能正義凜然的對前來勸降的東吳使臣諸葛瑾說:「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文天祥兵敗被俘,在牢中寫下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面對生死要脅與高官厚祿的引誘,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一個人無論壽命長短,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都是匆匆的過客。因此無論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都應該在人生中保持豪壯的氣節。竹子具有堅韌不拔的高風亮節,一個人如果守節堅貞如竹,就足以名傳千古,光照後人。其高貴的靈魂也將在守節不屈中昇華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世間有許多人生來膽小怕事,也有一些瀟灑豁達、無所畏懼的勇敢者。人的膽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我雖然沒有做過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我知道無所畏懼的正人君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正直無私。內心無私的人,活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心中無私天地寬,事無不可對人言。
  •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名傳千古的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遠遠高於一般的人。即使自己身為聖人,孔子仍然心懷謙恭,十分崇敬心中有道的人。孔子對“道”充滿了敬畏之心,這可以從《論語•裏仁》中看出,他說過:“朝聞道,夕可死。”意思是說,早晨明白了宇宙的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死而無憾了! 惜道重道之心飄然紙上,值得追求人生真諦的後人去認真的深思感悟道與法的重要性。

  • 一個人要想徹底忘掉自己的存在?那不太可能做到。因為自己所做過的一切事---無論好事還是壞事都已經存在那裏,如何能夠忘卻?然而,精進的修煉人卻可以在修煉的過程中逐步的放下自我。自私自我是人心中最大的執著,完全放下自我為他人而存在那是一種無比高尚的思想境界。縱觀古往今來,只有到世間度人的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那樣的大覺者完全放下了自我。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講,放下自我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精神境界。
  •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世人大都渴望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裏,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然而,不管人世間的小聰明人如何精於算計,即使一時通過奸詐的手段獲得眼前的實際利益,卻總是跨不過命運這道門檻。因為最終人算不如天算,貪圖小利者畢竟難成大器。上天總是青睞忠厚德高之士,不論商場還是戰場,誠實守信的人比較容易獲得成功。慈善忠厚、誠實守信的個性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使人生富有的源泉。
  • 古今中外的聖賢智者都對人的善心進行了高度的評價。西方大文學家莎士比亞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西方哲學家盧梭說:“為人善良和正直才是最光榮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西方哲學家羅素則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 人世間有大智慧的人不會只忙於做事,而是在精神上擁有一片悠閒的空間,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以純淨自己的心態。中國古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清靜無為,因為貪心過重就會過多的忙於俗事,被物質利益所困所惑就會在無形中敗壞人的真性,凝神靜修才能達到身心的淨化。

  • 人世間有許多人喜歡把自己的缺點、弱點包裝起來,或者掩蓋起來,深怕被別人知道之後對自己不利。還有一些人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明明知道自己親近的人做錯了事情,卻沒有勇氣面對事實,從而選擇有意袒護,把錯誤的行為遮掩起來。然而,真正的正人君子則能做到襟懷坦蕩,表裏如一,不護己短。不刻意掩蓋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是一種心胸坦蕩的高尚之舉。
  • 前幾天與朋友一起參觀了一個書法作品展覽會,其中的一幅作品中是以蒼勁有力的字體寫著人生格言:「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細思之,這兩句看似平常的格言其實隱含著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現實生活中,假像與真實並存,人生的道路崎嶇坎坷,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為避免上當受騙,應該三思而後行;同時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遭遇幾次失敗和挫折,如果一遇到失敗或挫折就馬上放棄了,就必然難成大事,修行也難以修成正果。人世間的許多事情,很難做到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才能堅持到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