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歎花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1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8日訊】唐朝的大詩人杜牧家世顯赫,多才多藝,在詩、賦、古文等方面都有許多傳世佳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傳說稱杜牧風流卻不同於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歲的杜牧進士及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可謂春風得意。以後幾年在各地任幕僚。

據《唐闕史.卷上》記載,那時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當幕僚。他聽說湖州的景色秀麗且美女如雲,長眉纖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餘就去那裏遊覽。當時的湖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且有兵權)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熱情的款待他。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來陪酒,但杜牧沒有一個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幾天,臨行之前,刺史又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賽船大會,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來觀看,杜牧沿著兩岸的景色一路物色過去,也看不到一個中意的姑娘,船會將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婦人牽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款款走來,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認為是絕色,忙命人到岸上請那對母女上彩船一敘。母女倆上船後看到有很多當官的在船上,驚慌失措的不敢說話。杜牧明說了要娶這位姑娘為妻,但那位中年婦人因為女孩年紀尚小而面露難色。杜牧不想為難這對母女,就說:「不然這樣,我留下聘書一封,十年內我一定要到湖州當刺史,到時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內不來,你家姑娘就嫁給他人吧。」並送了那對母女一箱的綾羅綢緞為聘禮。中年婦人收下聘書和聘禮後帶少女離去。

杜牧後來被調到京城就職。十四年後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後的第三天,即命人尋訪當年的那對母女。手下的人回來告之,當年的那個女孩已經在三年前出嫁了,並生了兩個兒子。杜牧傷心之餘,又命人請那對母女到衙門來,想問問看是怎麼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個州(省)的軍政長官,在初唐時期大多是由皇子擔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幾個弟弟都曾擔任過刺史一職。那位姑娘的丈夫擔心自己妻子會被刺史大人搶去,所以不敢讓妻子去見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計,姑娘的母親和姑娘的丈夫抱著兩個兒子來見杜牧。

杜牧見了老太太就問:「您女兒既然收了我的聘禮,為什麼不遵守諾言卻嫁給別人?」老太太惶恐的說:「我女兒等了大人十年都沒來,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內生了兩個兒子,並非不守諾言啊!」說著拿出當年杜牧親筆寫的聘書,杜牧仔細一看,發覺確實是這麼回事;不僅沒有生氣,為了表彰這對母女信守諾言行為,杜牧當場寫了一首《歎花》詩贈給那個老太太:

【歎花】(《全唐詩.卷524_55》)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全詩圍繞「歎」字著筆,雖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歎的心情,卻不見一個「歎」字;立意新穎而別緻。頭兩句寫了往年曾見花未開時的樣子,可是現在自己尋芳去的太遲了。雖說有自我開解的意思在,看似豁達,但字句中卻流露出無奈和惋惜的心情。後兩句寫大風把樹上盛開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滿地狼藉,只剩下已經形成綠蔭的樹葉和纍纍的果實。表面上是寫花的變化,實際上是在寫人。用花開花謝、果實滿枝來比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並借花的變化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包括夫妻緣,都是天注定的,半點不由人。

從《唐闕史》記載的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者雙方都能信守諾言;這對母女並沒有因為杜牧是個新科進士或大官就刻意的巴結;杜牧也沒有因為心願未成而遷怒與她們。這十多年來,杜牧在歷任黃、池、睦三州刺史後,又被調入京城為司勳員外郎,常兼史職,改吏部;可能是為了與姑娘完婚,杜牧才向朝廷請求為湖州刺史。雖然最終未能與自己的意中人諧成連理,但杜牧卻能安於天定之緣份而不以官欺民。古人處世的態度及道德水平值得現在的人學習。

參考書籍:《唐闕史.捲上》、《全唐詩(中)》、《全唐詩.詩人小傳.杜牧》。(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觀眾發現本屆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全部節目在發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內涵,在美國、加拿大演出的幾十場,在中西觀眾普遍的感動之中,又有一種特別的感動,那就是對東方民族樂器二胡演奏的特別感受。

    二胡是胡琴的一種,是中華民族融會交流的一朵奇葩,只兩根弦,共鳴箱比小提琴小得多,更甭比中提琴與大提琴,但是把握在戚曉春女士手上,奇跡發生了,每個活躍的音符都有靈動的生命,形成一個藝術空間的場,幽雅的樂音和每一位聽眾在對話,在交流,用中國人的樂器:二胡特殊詩的語言。

    04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戚曉春演奏自己創作的二胡曲《春》筆者現場欣賞後,又聽了多遍,奇怪的是,每次感受都一樣,不限於美洲之春,更是中國之春;更奇怪的是,春不在中國今日大陸,沒有掙工資的嶗山道士,沒有喧囂叫賣的旅遊勝地,美妙的旋律使本人全身心地融入祖國的江南,歷代大畫家、大詩人們欣賞的古國江南,地道的中華文化氛圍,從馬常子女士鋼琴泠泠地伴奏開始,似潺潺歡快的流水,大地甦醒!「春風又綠江南岸」,「春來江水綠如蘭」,天人合一,人之情與大自然之景交融,唐人白居易、宋人王安石相繼徜徉而來,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彷彿聽到布谷鳥報春的歡快,蟋蟀、紡織娘在織著交響,夜鶯在嬌啼,隨著悠揚的旋律分明展現著唐人杜牧鳥瞰大好河山的畫圖:
    「千里鶯啼綠映紅,山村水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 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一詩,作者以淡泊的心態,用詩的語言描繪出了紅塵中的幾處場景;而尾聯的言外之意,表達的是作者身在其中,心不在俗世的修行感悟。換一種方式說,如果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紅塵百態,那麼作者就是靜觀紅塵的畫外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