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有名的經學、文字學、語言學學者-許慎,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書《說文解字》

看神韻談中國文化(三)淺釋仁義禮智信

2007年12月20日 | 08:00 AM

【大紀元12月20日訊】(編者按)2007年神韻藝術團在全球32個城市的巡迴演出,展現中華正統文化的精髓。把「精忠報國」和「花木蘭」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在舞台上展現,觀眾紛紛用「完美卓絕」、「神奇」,「神韻藝術團就像神的使者」,「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等來表達自己受到的感染和震撼。一股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全球掀起。

2008年神韻藝術團將以三倍於2007年的規模在全球展開盛大演出,為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能為更多的世人所瞭解,大紀元推出《看神韻 談中國文化》專欄,從更深的層次解讀神韻晚會和中華文化的內涵。

* * *
神韻藝術團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巡迴演出,展現了人類正統文化的精髓,「精忠報國」和「花木蘭」,展現了忠孝的內涵,而「創世」則展現了神佛下世,開創盛世天朝,表現了唐太宗仁者之君的形象。

傳統文化建立了一整套合乎自然(敬天),順乎人情(愛民),合乎客觀規律的理論,其核心內涵是「仁」,仁德慈愛,「仁義禮智信」成為人和社會的道德規範;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構成了整個人類的社會關係;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人生處世的標準;提倡注重個人的社會行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不論地位高下、知識多寡,人們都知道傳統文化的內涵,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傳統文化重視家庭倫理。在中國,家族文化佔有重要地位,而「忠」、「孝(悌)」、「仁」、「義」是搭起中國「家」文化結構的四根支柱。家族文化以「孝悌」為基礎,維繫家庭與家族的基本倫理,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父子親,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子女對父母的「孝」向上延伸擴展為對君主的「忠」;「悌」是指兄弟之間的友愛關係,橫向擴展為朋友之間的「義」和「信」,「四海之內皆兄弟」,代表人際關係的諧和;而父母對子女的「慈」是長輩對子女、對晚輩的關懷、呵護,其向下擴展為君主對臣民的「仁」,是指君主對臣民的仁慈、關愛,是君主對臣民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忠」、「孝」、「仁」、「義」上下縱橫互為支撐,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構成中國文化中倫理與道德的體系。而「禮」則起到協調和規範的作用。梁啟超認為:禮也者,人類一切行為之規範也。故曰:「禮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

一、仁

按《說文解字》,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人是「天地之生,最貴者也。」二是地之數。那麼,結合起來看,仁是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懷。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仁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春初‧元命苞》說,「仁者,情志好生愛人」,仁者是對有仁德稱乎。有時候,用仁來指有恩於萬物生育的事物。古代歷來推崇仁政,認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二、義

據《說文解字》:「義」是會意字,從我,從羊。我是會意字,從戈從鈒。戈是兵器。鈒,或說古垂字。有自我犧牲之義。羊,象形字羊表祭牲。獻祭的羊又表明了義是富含自我犧牲敬神的。義的本意是,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古人為了重信義可以獻出生命。

而簡化字「義」已失去原意。

三、禮

據《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禮是會意字,從示,從豊。豊字從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用於事神就叫禮。所以,禮最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近人王國維考證,「豊」誠為禮器,然非「從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尚書‧盤庚》所謂「具乃貝玉」說的就是以玉禮神。從甲骨卜辭中「圍」(即「豊」)字的結構上看,是在一個器皿裡盛二玉以奉事於神。王氏據之得出結論:盛玉以奉神人謂之圍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謂之禮。因此「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後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後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

那麼結合起來看,禮意思主要是對神靈的祭祀、表達敬意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對別人的尊重,以及行為準則和規範。《左傳》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簡化字的「禮,則看不出敬神敬人的內涵。

四、智

智,會意兼形聲, 「知」的後起字。從日,從知。

知,會意字,從矢從口。矢本意是箭,引申為正直、端正,再引申為出口無悔的發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不會偏離道德仁義。

五、信

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誠意、專一不移。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真實的、不虛偽的。

《說文解字》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就是說,心裏有什麼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辯論詰問的話應該叫語了。因此《法言義疏‧問神》曰,「言,心聲也。」 如果一個人言不由衷、說假話,肯定是不會有信譽。

六、忠

忠屬於古代道德規範之一。《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 從字形上看,忠,人對祭器鞠躬作禮。應當說,從早期的文字字義來看,忠當為人們祭祀時的一種態度。演變為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後來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岳飛被認為是為千古「忠」的典範。

七、孝

「孝」,會意,形聲字。上為「老」、下為「子」,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子承老形,意謂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謂「孝」。古人講「百善孝為先」,可見孝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

曾子認為「孝者,善事親之謂也。孝子之道,無違親心,盡其禮而盡其心,始終如一,不棄初志,以盡孝子之誠,而承歡親心。或親在呼,必即刻答諾,出不遠遊,游必有方。或家貧,承事不豐,雖菽水亦可盡其心而承歡之。」「故事親之道,非唯重在物質之養,要之在於盡其心也矣。」

古人整理了二十四孝故事,膾炙人口。

屬於精神層面的倫理道德規範(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往往是抽像的,而文化則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對道德體系進行通俗化表達。比如:唐太宗仁德佈於四海,讓人知道什麼是「仁」。人們談到「孝」自然會想到帝舜的「仁愛孝悌」、花木蘭的替父從軍、緹縈救父;談到「信」就會想到「千金難買季布一諾」;韓信的「胯下之辱」使人們知道什麼是寬容忍讓;談起「義」往往想到關羽的「義薄雲天」;談起「忠」會自然想到岳飛的「精忠報國」。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都是通過這些具體的人物、事件,通過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演繹和體現出來的,並通過小說、戲曲、舞蹈等文藝形式流傳開來,並一代代傳下去。@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