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代的水利技術

阿牛;圖:素素
font print 人氣: 154
【字號】    
   標籤: tags: , ,

河防紆旰食,六御出深宮。
緩轡求民隱,臨流嘆俗窮。
何年樂稼穡,此日是疏通。
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
康熙 〈閱河堤詩〉

古代皇帝往往認為自己是奉天承運,以治理萬民,所以當發生水旱之災時,或者蝗災等自然災害時,往往會被人民作為皇帝的統治合理性的指標。歷代皇帝特別重視自然災害的防護,以清代治水的情況,由許多例子,如果要有效的治水,必定要精確的掌握繪圖與測量的技術,當西方測量學傳進東方時,當時的人到底會不會吸收新方法用於治水呢?

康熙皇帝(西元1654年5月4日至1722年12月20日)曾在幼年時,出過水痘,後經由西方傳教士治好,後利用西方的醫學方法加以治癒,此外,康熙皇帝即位的初年,曾經發生曆法之爭,為了判斷何者的曆法較準確,所以康熙在青年時期努力學習西方科學。

但是以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科學發展並非只是接受表面的技術,而是對其理論的形成加以探究以瞭解技術背後的理論基礎為何。我們可以說康熙對西方科學的看法有所改觀,已經由科學技術的瞭解進入到科學知識理論的探討,欲知道背後理論的形成與原理。

在清代的河工之中,皇帝實際上為主要的決策者,在河工的決策過程方面,是由河道總督繪製當地水道的地形圖,再上呈給皇帝,把河督的方案與大學士和相關人員討論後,由皇帝撥經費給河督辦理。清代康熙時治水的一個特色是皇帝的知人善任,當康熙十六年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後,正值蘇北地區河道決堤,經由靳輔督導後,使河水歸於故道。

清代黃河氾濫情形,黃河在地形上的幾個主要特點使得下游地區容易造成洪水使河道決堤。統治者對治水的重視,主要原因在於清朝時黃河下游負擔了河運的功能,清代時的東南地區所生產的糧食必須負責供應北方京城以及軍隊駐紮地的日常所需。此外,如果其它的地區發生自然災害使得當地糧食供應的不足,運河也有運輸米糧鎮災的功能。所以當黃河決堤時,連帶會使得清帝國的漕運工作受到嚴重影響,所以統治者非常重視黃河的治理。

治水是康熙皇帝的所關心的三件事情之一,學者提到他「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堇念,曾書而懸之宮柱上」,以後人的評價而言,康熙時的治水也被列為三大功績之一。

清朝由於非常重視河防的治理,所以皇帝對河督所要求的施工經費,都會優先通過並迅速撥給。但是河督自己也必須提供較精確的經費使用方法,比方說需要多少個工作天、以及多長距離的河堤最需處理等,在此前提下,就必須利用複雜的數學運算才能完成準確計算,並提出治河計畫以供皇帝參考。並且,如果河工的計算較為完備,能比較能獲得皇帝信任之外,能方便皇帝對其它的部會下達命令,使其互相配合。

在西學理論方面,明末的數學家徐光啟認為,「先之數易見也,小數易解也,廣其術而以之治水治田之為利鉅、為急務也,故先之。」,精於算學的徐光啟在翻譯西方測量方法的同時,已認識到西方算學能夠測量出地形的高度、深度、平面距離及方位,這是中國在治水上所欠缺而無法突破的。

由於當時人還未瞭解到對於把西方算學應用於水利工程上的重要,也就還談不上把西方算學應用於水利技術上,而他本身亦非掌管水利事務的官員,所能做的,只能把他的理想寫在著作中,說明自己對治河的見解是基於傳統的基礎加以改進,希望當時的官員能夠應用此法必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到了清代初期的時後,當時的康熙皇帝已經把數學計算應用於工程測量之外,例如陳橫使用的「測水法」,把河水的橫切面積乘以流速,便可得出水的流量。康熙皇帝還巡視當地的水利設施的狀況加以瞭解與掌握,並且已有實地勘查地形與施工情形的做法。

在方法的應用方面,靳輔承襲明代潘季馴「束水攻沙」的理論,靳輔在解釋此一方法時說到,「水合則流速,流速則勢猛,勢猛則新沙不停、舊沙盡刷,而河底愈深,於是水行堤內而河遂其就下之性,方克安流耳。」,即利用工程設施使當時黃河下游的水流速度加快,讓水中的泥沙不淤積於河道中,能夠被河流帶入大海。

另外他使用「減水壩」,目的是為了如果當時的水量過大時,能夠讓大水溢出減水壩於近海的荒地,使河道的堤防不致於承受超過的壓力而決堤。從靳輔對於黃河治理的態度,還是具有信心,他認為只要統治者任人得當,加上主事者能夠盡心於河道的治理,則困擾中國已久的黃河水患問題,亦非無法完全解決。

從靳輔對於黃河治理,還是具有信心,他認為只要統治者任人得當,加上主事者能夠盡心於河道的治理,則困擾中國已久的黃河水患問題,亦非完全無法解決。

水利工程的完善所造成的影響是,清代的運河負有運送糧食的功能,由於中國的東南省份米糧的產量充足,所以必須負擔北方京城與駐軍的開銷,另外,如果帝國的某一地區因天然災害而導致糧食缺乏,運河也有迅速轉運糧食救災的功用。除了運輸的功能之外,由於康熙皇帝曾六度下江南,除了考察地方官員的施政情況,也能夠體察到南方百姓民意,使康熙皇帝能夠準確的掌握帝國的統治情形。

中國運河邊會因水路的便利而聚集人口,並且隨著商業運輸的擴大而發展成大規模的都市,在運河上也伴隨著大量民間商船的運行,河運具有大量運輸且便宜的特點,所以當時的商人大多採用河運。直到1853年上海開港以後,隨者海運的日漸繁榮與國外貿易的興起,清代運河的重要性才逐漸減低並萎縮。

在康熙到乾隆之間的河堤修築,會在工程結束之後建造海神廟,供奉掌管雨水的神祇,從現代的科學精神來看,這樣的作法還未跳脫傳統的觀點,但是以當時中國的「以神設教」的情形,建廟在某一部份往往帶有政治性的功能,必須加以考慮。如果說當時敬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能夠與自然科學配合,那對現代人來說也算是一種新的體驗與看法。

有學者曾經提到,清代的治水不再倚靠超自然力量,而是透過計算,使治水掌握在人的手中。但是我們從靳輔的話語中,我們得知他認為只要人事配合得當,黃河水患是有辦法解決的。以西方對科學精神的看法,「科學革命的機械式宇宙觀,…,成就了哲學觀念視野的變化,這個新的觀念就是:人類能夠瞭解和控制他周遭的世界。」,清代治水不管是在方法上、觀念上都比前代有所突破,且已具有現代意義的科學精神。@*(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皇帝或帝王是一個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名詞,但是,它究竟是什麼含義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對它的理解和解釋。
  •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 麻將牌如今不僅在亞洲盛行,在歐美也很流行。在西方現今有不少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誌,其實在中國的明朝末年,麻將就已風靡全國,明人馮夢龍寫《馬吊牌經》一書,這是譯本有關如何打麻將的專著。只是當時不叫麻將,而叫「馬吊」而已。
  •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它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約五華裡的洨(音淆)河之上,是座石砌拱橋,當地俗稱大石橋,由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大約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迄今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 明朝有個鄉民鋤田,發現了古城牆的遺址,便順手挖了起來,看見一塊色澤漂亮可愛的石頭,就將這石頭帶回去給自家的小孩做玩具玩耍。過了幾天,他家發現這石頭的奇異之處:每逢中午和晚上子時(23點到凌晨01點),這塊石頭都會「鏗然有聲」的發出鳴響。他覺得奇怪,就將其擺在自家的神龕上。
  • 最甜蜜的「殺手」?一天60克糖,60天後身體會有怎樣的巨變?吃糖也能上癮?戒糖如戒毒?
  • 在中國古代,整個社會處於一個特別良善的狀態,人們重德崇道,對人體、生命科學有著獨到的認知,也因此留下了不一樣的文化遺產。單就鏡子而言,在古文獻中留下了大量傳奇記載,遠超科幻緯度,令人匪夷所思。
  • 進入莫斯科中央地鐵站,像是進入了富麗堂皇的宮殿,高大的大理石立柱,雄偉的拱門,精美的壁畫、浮雕……柔和的燈光照射在大理石柱面,讓人宛如進入了燦然的藝術殿堂。很多遊客在等待地鐵時,常常驚歎於地鐵內部建築的宏偉:這真的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成的嗎?
  • 從神話中走出的千古奇蹟,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展現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傳說中的李冰到底是誰?
  • 埋在古墓二千五年的絕世神劍「越王句踐劍」重見天日,耀古爍今的光華壓倒現代人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知。五大謎團現代科技難解,展現天人合一的中華神傳文化特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