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瞬間

靜觀亞歷山大港興衰

蔡大雅

人氣 61

【大紀元3月1日訊】亞歷山大港的一塊石頭,看盡了這個城市的興衰滄桑。它不是通靈的寶玉,不會幻化人形去歷經風花雪月,它只是一塊被用來作為基石的普通岩石。雖然普通,卻參與、並見證了歷史的起伏與文化的來去。

幾經浮沉 石頭親歷史前謎

石頭萬年不化,那麼城市的起落在它而言只是剎那間。自古說「一沙一世界」,沙內的世界奧秘永恆,沙外的世界瞬息多變,將石頭看作是粒大沙子,來看看這塊石頭在數不盡的歲月裏見過的無數夢幻泡影。

石頭不知在什麼時候就存在了,看到那時的人比現在的人大多了,他們建造金字塔就如同現在的人蓋大樓一樣。後來這裏不知甚麼原因沉到水底去了,石頭也跟著沉在汪洋裏,那裏是人魚統治的世界,人面魚身或魚面人身的生物在它附近優游。再後來地面又浮出來了,它又回到陽光之地。

最晚在4,500年前,石頭看到紅種人定居於此,在尼羅河的兩岸有自己的文明,興起又消失,建造一些金字塔混在古老的金字塔之間,對後人來說,是個謎一樣的史前文明。

法老築城 東征傳希臘文化

又過了2,000多年,一個年輕的希臘人成為這裏的統治者,他叫亞歷山大,其意為「人類的守護者」。他是馬其頓國王,神諭與預言說他是奧林匹亞山上眾神之父宙斯的兒子。亞歷山大在青年時期受教於希臘大哲亞里斯多德,接受完整的希臘式教育。他熟讀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一心效法傳說中的英雄阿基里斯與海克力斯,他帶著希臘學者征戰四方,使一大塊綿延至西印度的土地成為他的天下,以便將希臘文化傳播各地。

亞歷山大東征,造成了中東與中亞地區的希臘化,開啟了未來數世紀的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的影響也達到印度,並在佛教傳入中國時,隨之流向中土。

亞歷山大在他的土地上建立了許多的亞歷山大城,最大也最有名的一座位於尼羅河入海口的三角洲上,那是西元前331年的事情。他迫不及待地規劃這片古老的土地,等不及繪圖用的粉筆拿來,就拿起身邊的穀粒排起城市的佈局。穀粒隨後被鳥雀啄食而去,預言家因此預言,這片土地將會成為帝國的穀倉,為遼闊的疆域提供充裕的糧食。這個預言不久後就實現了,亞歷山大港在未來的羅馬帝國時代,成為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城市。

亞歷山大港建立後幾個月,亞歷山大就離開了埃及,繼續東征。他再也沒有活著回到這個城市。西元前323年,33歲的亞歷山大突然在巴比倫死亡,死因不明。

龐大的帝國頓時四分五裂,他的將軍、後來的埃及統治者托勒密一世將亞歷山大的遺體運回亞歷山大港,因為他認為亞歷山大生前在埃及被尊為「法老」、「阿蒙神之子」及「雙角神」,擁有統治埃及的合法權利。如果將軍以繼承人身份安葬亞歷山大,自當合法繼承對埃及的統治權。亞歷山大墓一度成為古代著名的朝聖地,後來卻失去蹤影。

首善之都 歐亞非文經盛

托勒密王朝以亞歷山大港為首都,繼續建設,使之成為歐、亞、非多文化的交流地以及貿易中樞。它在希臘化時代是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托勒密一世創立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是世上最古老的圖書館,裏面藏書40萬卷,為歐洲中世紀前(15世紀)所有圖書的10倍。圖書館的首任館長是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兼物理學家歐幾里德(Euclid),他在這裏完成了他的名作《幾何原理》;隨後阿基米德(Archimedes)以及許多藝術家、學者與詩人也來了。托勒密王朝又成立第一所正式的研究機構,下設四學院,分別為文學、數學、天文和醫學,名為「繆斯之家」(Mouseion),這字就是「博物館」(museum)一字的來源。

古代的亞歷山大港還以名列世界七大奇蹟的燈塔聞名於世。這座燈塔建在城市對面一個名叫法洛斯(法老)的小島上,工程在托勒密一世時開始,約12年後完工,西元前280年啟用,是史上最古老的燈塔。根據推測,亞歷山大燈塔的高度約在120公尺到135公尺之間,有3層底層是正方形的塔基,中層塔身為八角形,頂層為圓柱形的燈火樓,內裝有反射鏡,據說夜間可以照亮方圓40公里的區域,用來導引地中海上航行的船隻。

在這200多年裏,亞歷山大港發展成一個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古代大都會,而那時的羅馬還只是一個由破舊磚房組成的、比小村莊稍大一點的城市。亞歷山大港最初由法洛斯島與內陸組成,中間以一條大堤相連,隨著泥沙的淤積,不斷擴張的城市就建設在新增出來的土地上。城內由方格式的街道系統劃分為4區,據說有兩條寬達60公尺、長數公里、沿途兩側排列著成行圓柱的大道,作為城市的主要道路交叉穿過市中心,街道下則埋有地下水道。

亞歷山大港除了擁有圖書館與燈塔兩項獨一無二的建築外,城內更林立著眾多壯麗的宮殿與神廟、廣場、浴池等公共設施。石頭就是在此時被用來作為建材,當做某棟建築的基石放置城中。在希臘各城邦積弱不振的時代,位於北非的亞歷山大港一直是傳播希臘化文化的中心。

政權移轉 風采光華依舊

西元前1世紀,羅馬逐漸強盛,開始在各方面影響著埃及。此時埃及仍由托勒密王朝統治,他們被稱為法老,世代採取兄妹或姐弟通婚的習俗。末代的法老也不例外,她就是後人稱為「埃及艷后」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她先奉父命與弟弟結婚並共同執政,宮廷裏的權力鬥爭使她與羅馬來的凱撒結盟,驅逐弟弟成為女法老。凱撒在羅馬遇刺後,她便與「後三頭」中的馬克‧安東尼結盟,共同居住在亞歷山大港的宮殿裏治理埃及。

當安東尼將屬於他管轄的羅馬共和國在北非及中東靠近埃及的領土都劃歸埃及管理時,引起羅馬人的強烈反彈,連「後三頭」之一、凱撒的侄子屋大維都帶兵征討安東尼。羅馬與埃及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對戰,安東尼兵敗自殺。據說女王剛開始仍想與新的勝利者和解結盟,惟屋大維並不接受,最後女王選擇自殺,結束了埃及獨立的歲月及以亞歷山大港為中心的希臘化時代。

此時的亞歷山大港並未因為政權的轉移而失去它的風采,它依然是羅馬帝國精神上與物質上的補給站,接受羅馬皇帝的直接管轄。這個情況維持到羅馬帝國衰亡。西元4世紀,基督教被定為國教,但尼祿迫害基督徒的罪行並不因此而消減,由於君主的殘暴,致使羅馬帝國因迫害正信而以滅亡作為下場。

天災人禍 繁華光采盡失

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亞歷山大港也連受其累,典藏豐富文物的圖書館被火焚之一炬,大地震與地震引起的海嘯摧毀了法洛斯島上的燈塔,以及靠近海邊的大量宮殿和神殿,並將之沉入海底。石頭本來被安置在城市裏,附近的土地因地震而沉入海底變為水域,它也就變成海濱的一塊石頭了。

天災之外還有人禍,由於基督教極端教派的興起,形成剷除異教的思想,以前供奉希臘羅馬諸神的神殿廟宇或被拆除,或變更為基督教教堂;外敵有阿拉伯民族的不斷入侵,亞歷山大港的命運在多重打擊下,顯得灰澀暗淡。

西元7世紀初,亞歷山大港被波斯佔領,在接下來的50年間,它一直是各民族兵爭的標的。石頭看過波斯人、希臘人以及羅馬人來了又走。城市最後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在半個世紀的戰火摧殘後,此時的建築物仍保存著約4,000座宮殿、同樣多數目的浴池、400座劇院及其它娛樂場所。

西元10世紀,阿拉伯帝國將埃及的首都遷至開羅;14世紀發生的大地震再次重創亞歷山大港;15世紀,發現好望角航道加上與尼羅河相連的運河被封鎖,亞歷山大港的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亞歷山大港萎縮到一個只有約4,000居民的小漁村,自此甚少見聞於世。

工業興盛 古典氣息消逝

1820年重建運河是使亞歷山大港敗部復活的契機,另一原因是亞歷山大港是通往印度的陸路起點,在當時全球殖民熱潮興盛之時,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來。也因此亞歷山大港又經歷了一段兵爭天下的歲月,城市被戰爭毀了再建、建了再毀,石頭也數度成為堡壘的一份子,保護著土耳其人、希臘人、法國人、俄國人或英國人不受敵方的炮彈攻擊。戰亂的日子在19世紀末結束,這次由英國人成為埃及的統治者。20世紀中,埃及脫離英國獨立。

石頭仍舊矗立在海邊,看盡無數的潮來潮去。時光流進20世紀,亞歷山大港因為其位置的重要性又開始復甦。城市重新發展,港口建設翻新,大型輪船進出,工業建設入駐,亞歷山大港轉型為工業城和轉運中心。

古建築的消失一去不回,剩下西元4世紀的「龐貝柱」成為遺留下來最著名的遺蹟。現在走在這個都市裏,已經難以感受到當初作為學術重鎮、充滿文化氣息和古典建築的氛圍了。那個亞歷山大大帝意欲因之留名於史的亞歷山大港,消失在時光裏,一個陌生的同名港都取代了它。

重睹古物 石頭願留警訊

接近千禧年的某一天,石頭看見好多人從水底撈出一些東西,石頭似曾相識,原來是裝飾宮殿的雕像。石頭在2,000多年前看了它幾百年,後來它隨著其他建築物沉入海底,這一別,1,600年過去了,但對石頭來說,彷彿還只是剛才的事,千年的歲月在它而言只是一剎那。

重見舊識,讓石頭回憶起它看過的多次興衰,在不斷重複的歷史中,未來其實不難預料。石頭清楚得很,當今的文明又到了即將結束的時刻。

石頭不是通靈的寶玉,只是塊普通的石頭,但它多希望有人能在它身上刻下它所見證的歷史規律——一再重複的因道德敗壞而毀滅的文明——來作為警世的教訓,因為石頭實在很想看次不一樣的結局。──轉自《新紀元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一變再變  永不沒落的埃森
千餘年前雅典城裡 一個黃昏
組圖:韓國仁川櫻花公園 花海美不勝收
組圖:一覽意大利名勝古蹟 個個經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