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宋 蘇軾:放鶴亭記

蘇軾
font print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是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音:否)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音:速)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知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音:賀)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音:故),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乎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鶴亭:在彭城(今江蘇省銅城縣)。
熙寧:宋神宗年號,十年當西元一O七七年。
張君:名天驥,隱居雲龍山(在今江蘇省銅山縣南),故以為號。
扉:門扇。
陂田:山邊之田。
傃:向、往。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鶴在隱蔽處鳴叫,其同類應聲和唱。此處以「鳴鶴」來比喻隱士的道行聲聞於外,以「子和」來比喻愛慕者對隱士的嚮往。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鶴在水邊高坎鳴叫,其聲音洪亮傳的又高又遠;比喻才德深厚,雖處於卑賤中,仍不掩其光芒。九,有「高」之意;皋,即陵、岸。
衛懿公好鶴:衛懿公,春秋衛君,好養鶴,出則鶴乘軒而行。後翟人攻衛,欲禦之,皆曰:「公有鶴,何不以禦敵,乃煩吾為。」國遂亡。
周公作酒誥:酒誥,書經篇名。康叔封於殷之故鄉,民皆嗜酒,周公以成王命作此以戒之。
衛武公作抑戒:衛武公,春秋時衛君,作抑戒之詩,以諷周厲王,並以自警。抑戒,詩大雅抑之篇,第三章有「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句。
劉伶阮籍:二人皆為「竹林七賢」之一。劉伶,字伯倫,晉沛國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建威參軍。性好酒,放情肆志。著有酒德頌。阮籍,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姪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
矯然:高舉的樣子。
東山之陰:山之陰為北,水之陰為南。
黃冠:道士之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音:踏),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姦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僊(音:先)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音;蓊)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音:雙)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音:千)。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戎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音:轟)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音:逋)糟啜醨(音:離)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音:須)俞之聲, 歡忻(音:心)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