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信箋(二)失落的印加文化

黃淑貞 撰文、攝影

人氣 3

Dear Amy:

今天的我生病了,脆弱的身子更令我思念著你。從叢林區進入高山區,高度的變化加上睡眠的不足,令我無法適應,嘔吐加頭痛及慵懶的身子,想要探索南美洲三大文化之一的印加文化,顯然是個很大的考驗。

山上吹襲著狂風,在海拔3千多公尺的薩克希沃瑪(Sacsay-huaman),儘管穿著厚外套,還是不敵風力,更何況已經開始飄下細雨;站在印加歷史的轉捩點,向下俯視谷地中的印加舊都庫斯科(Cuzco),想著歷史的詭譎多變。1944年後的祕魯,每到6月24日總會在此舉行「太陽祭」,以重現當初印加歷史的榮景。

讀歷史的你一定知道,征服者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只帶領一百多個西班牙人,就將縱橫南美且輝煌的印加帝國,蒸發到歷史中,為什麼他們可以以少搏眾呢?有人研究,原因其實很複雜,除了因為美洲印地安人被歐洲人所帶來的天花襲擊,以致內戰不斷國力大衰外;部分原因是印地安人未見過馬匹與火繩槍;另外則與其建國神話有關:維拉科恰(Viracocha)是印加帝國的創世祖,在完成教化任務後踩著太平洋的碧波翩然離去,所以,印加子民相信他終會回來;因此,西元1532年當一群留鬍鬚的西班牙白人自海上出現時,他們被當作是傳說中的維拉科恰(Viracocha)。直到,西班牙人奪去政權,殺害印加王之後,他們在密謀後才開始反攻。戰場很多,薩克希沃瑪(Sacsay-huaman)、奧林太坦坡(Ollantaytambo)都是相當慘烈的歷史戰役,但,大勢已去,印加人終究無法挽回頹勢!


印加文化的建築技巧,歷經多次地震安然渡過。

庫斯科是印加帝國的帝都,印加人努力建設著,有人說,庫斯科當初建城是以美洲豹(puma)的形狀來設計,頭部是薩克希沃瑪,防衛的石牆如長著尖尖的利齒,中部是印加王宫,貴族的住宅則在美洲豹的尾部。整座城市石牆的修築會略為向內傾斜,以細小的石塊支撐大石,如此可增加建築結構的平衡,具有分散和緩衝外力的作用。而印加時期的建築石塊切面平整,卻又大小不一,在沒有水泥接合的情形下,僅靠不同角度的接榫技術,層層疊疊的交錯搭建,就能做到緊密結合到無法以刀片置入接縫中。這樣的建築風格,在庫斯科、薩克希沃瑪、奧林太坦坡甚至馬丘比丘等地的建築都可以發現;所以,庫斯科在歷經幾回的地震之後,基石依然保存良好,反倒是殖民時期增建的部分卻崩塌損毀,足見古印加時期非凡的建築技術。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巨石街上的12角石,以多面鑲嵌技巧,精巧的連接其他大小不一的石塊,令人稱絕。它據說是印加人的建築母石,造訪觸摸的遊客有人甚至會敲下一片帶回做紀念,因此,現在規定外國人不准碰觸12角石,以免古蹟損毀。

印加人自稱是太陽的子民,崇尚金色,稱金色為太陽的眼淚,因此在修建太陽神廟時,大顯金色風華。據說,今日的聖多明哥大教堂是昔日的黃金庭院,金碧輝煌,院中的擺設及牆壁皆以金子鋪陳裝設,甚至祭壇修築於向陽面,前置金色圓盤,每當日出東方陽光射入,由圓盤發出的光芒四射,燦爛耀眼。只可惜,掠奪者在昔日已將該地損毀,並剝下金飾,重新燒融,載運回西班牙,珍貴的藝術品也因此消匿在掠奪者的貪婪中。但對於今日研究印加文化的人而言,其建築技巧之妙,在工具不發達的年代著實令人佩服不已。


古印加石牆上矗立著西班牙式建築

這一座印加古城,處處充滿著歷史的傳說,穿梭其間,每一轉折處總有「發現」的樂趣,這裡的建築風貌都是典型的西班牙風,擁有突出主建築的雕花陽台,而立基於古印加石牆的景觀,恰似殖民政府有形加壓於舊文化的寫照,也是一段屈辱的歷史風貌。

在面對高山症的壓力下,置身在安地斯山的高原城市中,清冷的空氣,猶帶古代餘味,令人唏噓不已。


石城、老街、駱馬

喜愛研究歷史的你若能親訪此地,必定樂不思蜀,相信未來,你一定有這樣的機緣,寄上一張手繪街道景,望者駱馬與旅人漸行漸遠於石砌的城市中,歷史的印記自然浮現。

8/16有感於失落的印加文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F.I.R.爆紅曾迷失  靠印加文化找回方向
F.I.R.飛行部落 大秀印加羊駝
F.I.R.將推新專輯 創作靈感來自印加文化
旅途的信箋(一)雨林行走的驚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