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爭霸戰

【字號】    
   標籤: tags:

我要鄭重向大家宣布:我不想睡了!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相當難受,因為……因為凡是人類都必須要睡覺,不睡就不能成為「大人」了。但是,我還是不想睡!因為,睡覺是件痛苦的事。

聽我抱怨這麼多,你一定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我到底在抱怨什麼?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爸媽居然企圖控制我的睡眠時段。

他們常說:「還不去睡覺,小心我把巫婆叫來。」、「再不睡的話,魔鬼就會來了。」

但是你猜,他們幾點才睡?最早、最早是凌晨一點,最晚、最晚是凌晨四點,我晚上十二點睡覺,跟他們比起來,是不是有些小巫見大巫?然而我卻錯了,錯得必須被巫婆抓去,魔鬼吃掉,他們卻什麼責任也不必負。

如此的標準,我真的不知怎麼定出來的?

有一次,我夢到小朋友的好朋友恐龍洋德,我請教牠,大人和小孩為什麼這般不公平!牠的回答很妙:「小孩是一種沒有人權的動物!」意思好像是說,小孩的智慧不佳,像極了的動物,只能用打、罵、踹、騙、哄對待他。

是嗎?對於恐龍的反諷式說法,我知道有些無奈,但也非常不滿。我想自己明明是人,為什麼得接受非人的待遇,於是我要抗議,我要用「拒睡」抗議。

心理學家叔叔曾說過,人類有三種行為是無法抗拒的,一是吃飯,沒有人可以不吃;二是上廁所,沒有人可以拒上廁所;三是睡覺,沒有人可以成天睜大眼睛不睡覺。

既然人類不能不睡覺,那麼我的不睡覺就應該有跡可尋了,首先一定是父母的「以身作則」,像我爸媽以身作則的晚睡,我只好有樣學樣的「模仿」他們,當起「夜貓子」。

當夜貓子其實很無聊的,他們忙他們的,我必須自己找樂子,找不到樂子的時候,就只好叨擾他們,爬到他們的椅子上,抓抓他們的臉,畫畫他們的書,然後再活該挨打。玩這種遊戲時,老爸當然心煩,我也不怎麼高興,因為最後總是在他們的吆喝聲中,結束了一天的論戰。

我的抗爭,其實也是為爸媽好,太晚睡不但有損身體健康,同時也為我塑立「壞模範」,等我養成習慣之後,再找我麻煩就不太對了。不瞞你說,我還比較喜歡「早睡早起」咧!

我這樣子替父母的身體設想,希望他們知道,阿們!不必替我列入二十五孝啦,只要立碑宣揚就可以了。

其次是「沒有休閒」。如果把小孩子的精力「量化」,父母就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每天發泄的精力只有百分之二十,可想而知,我們就必須「作怪」到筋疲力竭為止。我的想法是:假如每位父母明白這個道理,就應該撥冗陪陪我們「玩遊戲」、「唱唱歌」、「郊郊遊」,把我的精力好好宣泄出來。

玩遊戲並不難,你會玩「姆指,姆指動一動」、「捉迷藏」、「扭扭親子舞」、「扮鬼大競賽」吧!如果你會,就可以把我們累得很慘,不得不睡。星期假日再帶我們去玩,去郊遊,讓大自然把我們修理得睡眼惺忪。

假設我這樣的呼籲、抗議有效,我就決定不再不睡覺了,因為不睡好苦喲!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少人相信,生氣與堅持,只會使問題愈變愈僵,傳統告訴我們,大吼大叫可
    以解決問題;很少人想到,親子衝突也需要「腦筋急轉彎」。

  •   然而,假如孩子已「成功」的將他人的東西帶回家後,該怎麼辦呢?痛毆一頓、嘉許一番,或曉以大義?其實,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 脾氣不怎麼好,情緒又不太會控制的媽媽,首先想到的策略是:「洛基計畫」,她把我當成了「拳靶子」,只要我稍稍頑皮,便使出足以一拳把我擊倒的勁,痛痛修理我一頓。

  •   倘若上帝願意安排一個不睡覺的狂歡活動,我家的杰敏一定會第一個報名。哎!你可能不敢相信,杰敏還經常問我:「人為什麼要睡覺?」言下之意是「不睡覺的感覺真好」。
  • 大人們常說:做人真難!來到這個奇怪的世界這麼多年,我終於同意大人的這項結論:做人真難,尤其是做小孩更難。
  • 為什麼年僅六歲的孩子,就那麼喜歡爭雄鬥勝求第一?記得有次我跟孩子說,爸爸最好,媽媽第二,玉鳳第三,她馬上開口反駁:「我才是第一,我是最好的。」我心想:「孩子真的知道什麼是第一嗎?」
  • 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花愈多心思的爸爸,愈會覺得這個角色的甘甜。那個時候,你可能已不是育兒的門外漢,你甚至可以發現,原來養兒育女也可以是一件有成就的事。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