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學習策略〈7〉:文化內涵的學習

孟憲德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中華文化產生漢字,漢字也在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漢字和文化內涵互相涵射,其實只是微觀訊息和巨觀訊息的差別而已。漢字不是英語般的表音文字,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共識的意義而是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和文化互相涵射。

就漢字來說神話文學、圖畫、美術、音樂、建築、生活文化內容都體現了相同的內涵。例如「德」字是由ㄔ、十、目、一、心所構成也就是十方世界的眼睛都在看一個人的心和行為(ㄔ代表人小心走的意義)。在詞上講道德、公德、守德、品德。在句子上就有「做人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等句子。在文章上就有「上天有眼」「善有善報」的各種故事。

儒家講「不欺暗室」,章回小說、說書、戲劇在傳達這種觀點。寺廟中各種守德、善有善報、二十四孝的壁畫等也都在傳達這種道德觀點。也就是說文字不僅是文字,他牽動著這個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神話文學、藝術、圖畫、美術、音樂、建築、生活方式及背後的文化內涵。

除了德字外其他一些字也和文化互相涵射。中國人講凡是忍耐不動心,所以忍字是刀「刃」加「心」都不動心;文化上要人善良說好話所以競相「羊」「口」言(羊代表善,口即言)為善;中國人講修身,自己做對的事,所以「義」字是「我」「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檢查要仔細,所以反省的「省」字為「目」「少」(少即小即仔細);愛好和平所以「武」字是「止」「戈」為武;講信用所以「人」「言」為信;「無欲則剛」所以心中「欠」的慾望不可以如山「谷」一般,所以「欠」、「谷」為欲。

文字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字也內涵文化,文化文字只是巨觀訊息和微觀訊息的差別而已。學習漢字就是學習文化內涵,正體漢字的學習也才能體會真正的中華文化內涵。@*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文字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生字學得愈好的學生,學習生字時往往能正確無誤的寫出字形,而且俱有多樣化的學習生字策略,會在一個學習策略不太適合學習時會立即轉換另一種策略進行學習,而學習不佳的學生往往缺乏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導至他們常常寫出錯別字。
  • 當學生寫出錯別字時,我們的訂正策略常常是寫出一個正確的字,然後再請他練習數遍。希望他能夠糾正錯誤重新寫出正確無誤的字,然而這種策略真能糾正一切錯誤嗎?
  • 常常發現學生將幫助寫成幫住、柵欄寫成柵「攔」,這些都是學生因為不了解詞的意義所以寫出別字,所以掌握詞的意義進而掌握字義 就能寫出正確的字了。
  • 我們在看到一個陌生的事物往往會用熟悉的事物去詮釋,例如:當看到水中在一種生物很像甲字就有人用甲魚來稱呼鱉。這種詮釋方式就是把新事物用舊經驗去比較、類比來了解新事物,也把新事物融合成自己的經驗範疇,也成了自己熟悉的一部份。

  • 在學習中文字時有一些學生常常寫錯別字卻沒有自己訂正自己錯別的策略,所以中文字的學習常需要教師提供策略而學生學習卻相當被動,然而唐自杰(1965)發現學生主動分析與練習糾正錯別字效果較好,也就是學生必須主動的去對自己學習中文字的狀況提出修正策略。
  • 中文字是一種表義文字, 文字本身不因當代的語言變化而有所改變,所以數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經現在的人們仍然可以傳頌不已,然而莎士比亞的原本如不經翻譯,現在的英國人只能望古英文興歎了。學習中文字本身字義和字在文中的意義就更加重要。
  • 宋代的司馬光,喜歡讀書,用硬圓木做枕頭,以警醒自己,避免熟睡。漢代的董仲舒,放下帷幕講學,三年之間不曾朝外看庭園一眼。
  • 金協中彩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插圖,兄逼弟曹植賦詩。(公有領域)
    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南朝宋謝靈運曾說:「魏晉以來,天下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這也是日後「才高八斗」這個成語的由來。
  • 星象家認為,當天空中的王良四星排列成行,而策星位置在王良星之前時,表示將會車騎遍野,天下大亂。商朝時的傅說因為輔助武丁有功,得道升天,成為天上的星宿,騎乘在箕宿和尾宿之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