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仲景色診之特點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張仲景在《內經》五色診理論基礎上,充分運用色診於臨床實踐,為後世色診學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茲就《傷寒論》所載27條和《金匱要略》30條相關文加以探討,從中考究其使用特點。

一、重色診、參脈症,注重病機

  仲景色診,統一與脈、征、症(證)諸象結合,目的在於辨析病機。他不僅外感病用之,內傷雜病等,也都相合互參。

   1.誤治之辨 第6條辨誤治化熱病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被火者,微發黃色」。火以火治,火上澆油,輕者血熱受焚而肌膚發黃。114辨誤火灼血:「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205條辨「陽明病被火」機理:「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他如138條之辨濕熱鬱蒸:「太陽病,脈浮而動數」,「醫反下之」,「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211條辨熱郁不宣「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158條辨誤治脾傷(敗):「太陽病,醫發汗」,「複下之」,「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目閏者,難治;今色微黃, 手足溫者易愈。」100條辨誤下邪陷太陰:「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 重(當溫運脾陽)」。等等,色、脈、症、征共同參求,以探析病原之所屬。

  2.濕邪之辨 通過顏色的變化,辨別單純濕邪抑或間夾它邪。純濕者如「痙濕暍」15條:「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 19條「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黃疸」8條:「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其屬寒濕者如260條「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屬濕熱者204條「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濕熱黃疸如261、261、263等條皆屬瘀熱在裏。238條加以總結:「陽明病,發熱汗出者,不能發黃也」,「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屬濕熱化燥者192條稱:「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鞭者,為陽明病也。」(278條意同)

  3.蓄水、血辨 130條同為「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鞭」,但「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的蓄水證;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則為蓄血證。

  4.奔豚氣辨 121條及「奔豚」 3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局部顏色的變化,判知病因之由來。

  二、遵《內經》、辟溪徑,望有特點

   1.明堂為中心 鼻為面部之高阜,望診首先顯要可見。《金匱要略》依據《靈樞•五色》而予高度闡述。「臟腑」3條:「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其時者死」,「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從明堂色診的機理、意義、方法、價值等,為之扼要揭示。

  2.色象參時相 辨時論治,是《內經》重要的醫學理念,仲景對之也尤為重視。不僅有分析病勢變化的傷寒六經「欲解時」條文,同時在「臟腑」7條中,有四時色澤的常、變記述:「寸口脈動者,因其旺時而動。假令肝旺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脈色,皆當病。」3條也謂:「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設微赤非其時者,死」。可見色診所表現之象,應與時間的變易相參合。

  3.色診新創見 《內經》五色診理論已極為詳細,仲景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建樹。除五色主病外,更增添了「色和」、「面垢」、「戴陽」、「醉狀」、「熱色」等色診名目,如中氣虛寒與新感外邪的鑒別,「腹滿」6條稱:「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痰飲」36條之沖氣上逆:「青龍湯下已……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戴陽)……與茯苓五味甘草湯。」 40條之飲熱上熏:「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傷寒論》224條之胃熱熾盛:「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 譫語遺尿。」23條「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虛勞」4條:「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等論述。都可謂《內經》所未見。

  簡言之,仲景所論色診,導源《內經》,取之臨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究病機而注重客觀,實為後世色診學之圭皋。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