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張九齡˙感遇(其一)

方遙
font print 人氣: 2981
【字號】    
   標籤: tags:


蘭葉春葳蕤(1),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2)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3),聞風坐(4)相悅,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

【注釋】
1.葳蕤,形容枝葉繁密,草木茂盛的樣子。
2.自爾,各自如此(葳蕤、皎潔);春蘭秋桂各自欣欣然有生意,自成春、秋之佳景良時。
3.林棲者:隱居山中的人。
4.坐,因也。
5.本心:天性。

【試譯】
蘭花在春天花葉扶疏繁茂,桂花在秋天花色明潔芬芳,各自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然形成了春秋時節的佳景良時。沒想到棲於山林間的隱士因欣賞春蘭秋桂的美好而心怡神悅(而引之以為同調),其實,花草樹木自有他們的本性,順時自然的生長中已展現其大美,又何必要經由美人採摘來肯定他們存在的價值呢?

【試解】
作者張九齡遇讒遭貶而作〈感遇〉詩十二首,此為第一首。感於所遇,託物寄慨,表達了不求人知、堅貞清高的氣節。

詩人運用比興手法,凸顯描繪了春蘭與秋桂的清雅芳潔,順自然本性而展現各自欣欣然可愛自得的生意。此一動人的生命姿態,感發了那些山林間的隱逸者,蘭與桂也就成了人們心中不慕榮利、高雅芳潔的象徵。

蘭桂的形象是如此的美好,詩人於此追本溯源的指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蘭逢春而威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出於本性、順時自然而成,並非為了博得隱士的喜悅愛賞,更不求美人的青睞、折取。本詩點明的是雍容雅正的人生態度,是不求不待的超脫哲理。

人有向善的本心天性,卻在人際間的相處互動中產生了自私外求之念;萬物的存在原是灑脫自在的,一旦有了執著追求之心就無法逍遙,那份活潑潑的生命力與純正清明的氣息也隨之消散。欣賞本詩除了深婉的寄託手法外,最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張九齡透過詩歌展現高明的人生境界--於進退出處中秉持回歸本心的真誠,及堅忍不為外物所轉的氣度與風範。@*<--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床前皎潔的月光灑落,朦朧中我還以為是地上的霜,可抬頭一望,原來是明月在看著我呢,低下頭來發覺孤身一人,令人不禁遙念起遠在他方的故鄉。
  • 春眠不覺曉(1),處處聞啼鳥(2)。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
  • 您是從故鄉來的,一定知道故鄉發生的大小事情吧?快告訴我您來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那一株梅花是不是開了呢?
  • 丞相祠堂何處尋(1)。錦官城(2)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3)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4)頻煩天下計。兩朝(5)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 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一詩,作者以淡泊的心態,用詩的語言描繪出了紅塵中的幾處場景;而尾聯的言外之意,表達的是作者身在其中,心不在俗世的修行感悟。換一種方式說,如果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紅塵百態,那麼作者就是靜觀紅塵的畫外之人。
  • 「解印書千軸,重陽酒百缸。」這句話有自我解嘲的意思,睦州刺史為上州刺史,從三品。工作了幾年,所有的家當也就是書籍千軸,酒百缸。這酒是帶不走的,能帶一缸在路上喝就不錯了,說不定這百缸酒也是歷任的刺史積累下來的,有多少是杜牧自己釀製的就不得而知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