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庾公不賣的盧(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75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庾公(1)乘馬有的盧(2),或(3)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寧(4)可不安己(5)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6)殺兩頭蛇(7)以為後人,古之美談(8);效(9)之,不亦達(10)乎?」(《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註釋】
(1)庾公:庾亮,字元規,東晉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元帝時官拜中書郎,成帝時擔任中書令。喜愛老莊學說。
(2)的盧:一種駿馬。伯樂《相馬經》中記載,馬白額入口至齒者稱為的盧。傳說是一種凶馬,對乘坐的人不利。
(3)或:有人。
(4)寧:難道。
(5)不安己:對自己不利。
(6)孫叔敖:春秋時楚人,後來官拜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小時候看見兩頭蛇,以為將不久於人世,因為怕別人再看到也會遭此惡運,所以將蛇殺死埋了。
(7)兩頭蛇:傳說中的一種怪蛇,看到的人就會死。
(8)美談:難能可貴而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
(9)效:倣傚。
(10)達:通達事理。

【語譯】
庾亮乘坐的馬中有一匹叫做「的盧」的凶馬,有人勸他將它賣了。庾亮說:「將它賣了,必定有個買的人,如此就會害到買的人;難道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就將它轉移給別人嗎?以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是為了不讓後來的人再看到而受害,成為自古以來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事。傚法他,不是很合理嗎?」

【研析】
孫叔敖在小時候,就能基於考慮到別人的安危,而採取將兩頭蛇殺死並埋起來的處理作法,誠屬不易。所以,他的故事能自古流傳至今,成為美談。

庾亮並未聽信旁人的建議,將「的盧」的凶馬賣給別人,嫁禍於他人,並向旁人說,他不過是傚法孫叔敖的精神而已,這種做為,除了說明他具備「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情操外,也凸顯出他的謙虛,以及藉機導正提出賣馬建議的人應該要有正確的做人處世觀念,相信這個人,在聽完庾亮的一席話後,心中會感到羞愧,而有所反省。
【延伸思考】
1、故事中所提到的「的盧」是凶馬,兩頭蛇也是不吉祥的蛇類。你相信這些古老的傳說嗎?並請說明為什麼你相信或不相信的理由?

2、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親身體驗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情形,請分享你的個人經驗與感想。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解讀經典】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04年)
3、《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巨伯(1)遠看友人疾,值(2)胡賊(3)攻郡,友人語(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6)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7)何男子,而敢獨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10)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11)而還,一郡並獲全(12)。
  • 齊景公(1)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2)而問之曰:「今日寡人(3)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4)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5)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6)為不祥也!」(出自《說苑》)
  • 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共十八篇,以「山」和「海」為綱領,記述各地山川風物、神話傳說等。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話傳說最豐富的書籍。這一段講述了上古有關「洪水」的神話及鯀禹治水的傳說。
  •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 吳郡(1)陳遺(2),家至孝,母好食鐺底(3)焦飯。遺作郡主簿(4),恆裝一囊,每煮食,輒(5)貯錄(6)焦飯,歸以遺(7)母。後值(8)孫恩(9)賊(10)出吳郡,袁府君(11)即日便征,遺以聚斂(12)得數斗焦飯,未展(13)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14),敗,軍人潰散(15),逃走山澤(16),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17)之報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點,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這種態度,才能夠把事情做好。而能夠這麼做的人,我們就說他能「反求諸己」。
  •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末抗元名臣,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軍大舉進攻宋朝,文天祥捐獻家資充當軍費,號召一支萬餘人的義軍,但元軍銳不可當,義軍雖英勇作戰,也未能擋住元軍,元軍兵臨臨安,文天祥被派出城與元軍講和,卻被扣留,謝太后見無法求和,只好向元軍投降。
  • 本篇《黍離》選自《詩經》,《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先秦時代的一部古書,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但在當時只稱它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武帝時代,就把《詩三百》列為儒家的五部經典之一,從此就有了《詩經》這個名稱。
  • 語本《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氂,繆以千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