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馬關談判內幕:李鴻章血濺談判場

人氣 582

【大紀元8月16日訊】甲午戰爭中,遼南所有城鎮要塞,都已被日軍佔領,大清帝國的湘淮諸軍,銳氣盡喪,已無心再戰。這時,朝廷中的主戰派個個緘口不言,小皇帝光緒召見軍機大臣討論戰事,「問諸臣,時事如此,戰和皆無可恃,言及宗社,聲淚併發」。由於害怕日軍繼續進軍,清廷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屈膝求和。
  
  這時,美使函告李鴻章,轉告日本來電說:「中國除非先償兵費,並允許朝鮮自主外,若無商讓地土及畫押全權,則使臣可無庸前往」。
  
  三月十四日,迎著蕭蕭細雨,李鴻章受命從天津起程,帶著兒子李經方(曾任駐日本大臣,有一日本妻子)、馬建忠、伍廷芳等人,馳往東洋島國。三月十九日,李鴻章一行人抵達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到後次日,即以春帆樓為會議所,互勘敕書開始談判,日本方首相伊籐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等人都親自參加談判。
  
  春帆樓裡修葺一新,地上鋪著華麗的地毯,日方準備非常充分。雙方見面寒暄完畢後,李鴻章說:「你我東亞兩國,最為鄰近,同文同種,今暫時相爭,總以永好為事。如尋仇不已,則有害於華者,也未必於有益貴國也。試觀歐洲各國,練兵雖強,不輕起釁,我中東既在同洲,亦當傚法歐洲。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應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庶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
  
  伊籐博文想起十年前李鴻章在天津趾高氣揚、自己忍氣吞聲的受辱經過,心中冷笑,表面卻說:「十年前在天津時,敝人曾向中堂進言,貴國之現狀,實有改進之必要。但爾後貴國晏然依舊,不圖改進,以至今日,實深感遺憾。」
  
  李鴻章歎道:「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慚心有餘力不足。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談論,也深知我國必須改變方能自立。」
  
  第一次談判中,儘管李鴻章想盡力表現出恢宏的氣度,但作為戰敗者,仍難以掩蓋尷尬艱難的處境。事後,陸奧宗光評論說:「李鴻章高談闊論,目的不過是想藉此博取同情,間用冷嘲熱諷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罷了。」
  
  此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老李心酸自知。
  
  二十一日,雙方舉行第二次談判,伊籐博文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三地為質,佔領期間由大清支付日軍軍費。李鴻章聽後大驚,連呼: 「過苛,過苛!」這三地乃北京之咽喉,目前尚在清軍手中,如果日軍佔領這三地,萬一談判破裂,日軍就可以迅速進攻並拿下北京,這個條件實在太離譜。
  
  李鴻章強按心頭怒火,說:「我之來此,實系誠心講和,我國家亦同此心。乃甫議停戰,貴國先要踞有三處險要之地。我為直隸總督,三處皆系直隸所轄,如此於我臉面有關。試問伊籐大人,設身處地,將何以為情?中日系切近鄰邦,豈能長此相爭,久後必須和好。但慾和好,須為中國預留體面地步,否則,我國上下傷心,即和亦難持久。如天津、山海關係北京門戶,請貴國之兵不必往攻此處;否則,京師震動,我國難堪,本大臣亦難以為情。」
  
  李鴻章想用中國的規矩,講情面,給面子,奈何伊籐博文一點面子不給,並限定於三天內做出答覆。英國人說,「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日本人當時以英國人為師為友,在國家利益上,根本不講什麼情面,國人用這個思維去處理國際事務,豈不貽笑大方?
  
  停戰要款告知北京後,朝廷大震,光緒也為之動容。和朝廷商議後,李鴻章決定暫時擱置停戰問題,先談議和條款。在二十四日的第三次會談中,中方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籐博文答應次日交閱,但在會談中卻不經意的提起台灣,引起了李鴻章的警覺。
  
  原來,日本在談判中拒絕李鴻章的停戰提議,乃是處心積慮的想奪取台灣。就在前一天(二十三日晨),日本艦隊和五千陸軍已在澎湖登陸並於兩日後佔領了澎湖,為侵佔台灣做好準備。
  
  正當日本人意在自滿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讓日方措手不及。
  
  二十四日下午,李鴻章結束談判後乘轎返回引接寺時,日本人聽說大名鼎鼎的中國全權大臣李鴻章經過,就像現在粉絲見明星一樣,都爭著前來觀看,一時間街道各處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當李鴻章的轎子從人群中穿過的時候,突然一個日本壯漢暴起躍出,直奔轎前,黑手按住轎夫肩膀,轎夫大吃一驚,慌忙停住,這個暴徒乘機掏出手槍,對準老李面上猛的開了一槍,槍彈當下擊中李鴻章左眼下,頓時滿臉是血,老李當時還算鎮靜,手掩創口,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下,急行趕入引接寺旅館,到了旅館之後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
  
  後查明,這個兇手名叫小山豐太郎,郡馬縣大北島人氏,是個二十六歲的無業青年。此人是個日本「愛國」糞青,長期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嚴重洗腦,成天生活在帝國幻想中變得歇斯底里。小山豐太郎認為李鴻章是日本對華戰爭的主要障礙,曾有計劃赴天津行刺,但因買不起船票而無果,這次李鴻章來日本,機會難得,才有此暴行。但小山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愛國行為」拍到政府的馬腳上,後來這小子被山口地方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哭都來不及。
  
  李鴻章被刺的事情,讓日本政府很是被動。伊籐博文得知後勃然大怒,咆哮說「寧將自己槍擊,也不應加害中國使臣」,陸軍大臣山縣有朋也拍著桌子大罵「該匪罔顧國家大計」。最後天皇也被驚動,急忙派出御醫前往護理,皇后還親制繃帶以示慰問。
  
  儘管日本人做了各種努力示好,但消息披露後,世界輿論還是一片嘩然,歐美各國紛紛譴責日本併進而同情中國,紛紛表示不能坐視。由於自己理虧和擔心列強乾涉,日本決定放棄踞地為質的要求,實行無條件停戰,但停戰範圍不包括台灣、澎湖。
  
  四月二日,日方出示和約底稿,並限三日內答覆。其和約底稿的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二、中國將盛京省南部地方、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永遠讓與日本國;
  三、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
  四、中國再開順天府、沙市、湘潭、重慶、梧州、蘇州、杭州七處為通商口岸,日本國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設廠。
  
  李鴻章接閱日方的和約底稿後,再次崩潰。他雖然早就料到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但決沒料到日本人野心如此之大,甚於英法十倍。
  
  日方約稿電告總理衙門後,朝廷展開激辯,但口舌相爭,毫無結果。李鴻章見期限已到,而清廷復電未到,只得自行擬了一個說帖,除承認朝鮮自主外,對日本其餘三項要求都進行了駁斥:
  
  一、割地一項,「日本與中國開戰之時,令其公使佈告各國曰:『我與中國打仗,所爭者朝鮮自主而已,非貪中國之土地也』」。若「徒恃其—時兵力,任情需索,則中國臣民勢必嚐膽臥薪,力籌報復。」
  二、 賠款一項,「日本所索賠款,既名為兵費,較之日本所索之數恐不及其小半」,「且限年賠費,復行計息,更屬過重不公,亦難照辦。」
  三、 通商一項,「中國如准洋商在華造土貨,勢必盡奪小民生計,中國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國皆援一體均沾之例,則華商之製造廠所立即擠倒矣。」
  
  陸奧宗光拿著李鴻章的說帖去見伊籐博文,伊籐讀後大為光火,說:「如果不先加以徹底的反駁,使其迷夢覺醒,恍然悔悟,則對方終不能瞭解現在彼我之地位,將續作癡言哀訴,徒使談判延長。苟我不指出其論點的謬誤,可能使局外第三者發生日本雖勝於力而屈於理的懷疑」。陸奧也認為:「與其在空洞的理論上和他們嘵嘵不休,不如在事實面前使他們就範。」
  
  為此,伊籐博文特邀新任全權大臣李經方談話,恫嚇說:「希中國使臣能深切考慮現在兩國之間的形勢,即日本為戰勝者、中國為戰敗者之事實。若不幸此次談判破裂,則我一聲令下,將有六七十艘運輸船隻搭載增派之大軍,陸續開往戰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進一步言之,談判一旦破裂,中國全權大臣離開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門,恐亦不能保證。此豈吾人尚可悠悠遷延會商時日之時期乎?」
  
  小李被這麼一嚇,當下就沒了主意,趕忙說:「回去與父商議後,再行提出答案。但答案萬一不能使日本全權大臣滿意時,希望不因此招致日本全權大臣之盛怒,以致談判破裂,使九仞之功虧於一簣。是以諸事皆請海涵。」
  
  這活脫脫就是跪地求饒了。
  
  四月九日,李經方提出修正案,同意割讓遼東的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和岫巖州四地,以及澎湖列島,賠款要求減至一億兩。據此,雙方於十日又舉行了第四次談判,李鴻章傷勢未癒,但考慮到事態嚴重,也強起親自與會。姑錄辯論簡要記錄如下:
  
  伊籐博文假意慰問了李鴻章幾句後,便說:「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
  李鴻章說:「難道不准分辨?」
  伊籐博文說:「只管辨論。但不能減少。」
  李:「即以此已譯三端開議。第一,賠款二萬萬,為數甚巨,不能擔當。」
  伊:「減到如此,不能再減,再戰則款更鉅矣。」
  李:「賠款如此,固不能給,更鉅更不能給,還請少減。」
  伊云:「萬難再減,此乃戰後之事,不能不如此。」
  李:「核計貴國開銷之數,遠不及二萬萬兩。負擔如此巨款,必借洋債。洋債本息甚巨,中國實無償還此等債務之財源。」
  伊:「中國之地,十倍於日本,中國之民四百兆,財源甚廣,開源尚易,國有急難,人才易出,即可用以開源。」
  李:「中國請爾為首相,何如?」
  伊:「當奏皇上,甚願前往。」
  李:「奏如不允,爾不能去。爾當設身處地,將我為難光景,細為體諒。果照此數,寫明約內,外國必知將借洋債,方能賠償,勢必以重息要我。債不能借,款不能還,失信貴國,又將復戰。何苦相逼太甚!」
  伊:「借債還款,此乃中國之責。」
  李:「不能還,則如之何?」
  伊:「已深知貴國情形為難,故減至此數,萬難再減。」
  李:「總請再減。」
  伊:「無可減矣。」
    
  李:「再講讓地一節。歷觀泰西各國交兵,未有將已據之地,全行請讓者。以德國兵威之盛,直至法國巴黎都城,後將侵地讓出,惟留兩縣之地。今約內所定奉天南部之界,慾將所據之地全得,豈非已甚?恐為泰西各國所訾笑。」
  伊:「如論西國戰史,不但德法之戰而已。」
  李:「英法兵亦曾佔據中國城池,但未請割寸土尺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能以彼例此。」
  李:「即如營口者,中國設關收稅,乃餉源所在,貴國又要償款,又要奪關,是何情理?」
  伊:「營口關稅,乃地生之貨所出。」
  李:「既得地稅,尚要賠款,將如之何?」
  伊:「無法。」
  李:「譬如養子,既慾其長,又不餵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中國豈可與孩提並論?」
  
  李:「台灣全島,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強讓?」
  伊:「此系彼此定約商讓之事,不論兵力到否。」
  李:「我不肯讓,又將如何?」
  伊:「如所讓之地,必須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將如之何?」
  
  李:「總之,現講三大端,二萬萬為數甚鉅,必請再減;營口還請退出;台灣不必提及。」
  伊:「如此我兩人意見不合。我將改定約款交閱,所減只能如此,為時太促,不能多辦,照辦固好,不能照辦,即算駁還。」
  李:「不許我駁否?」
  伊:「駁只管駁,但我如意不能稍改。貴大臣固願速定和約,我亦如此。廣島有六十餘隻運船停泊,計有二萬墩運載,今日已有數船出口,兵糧齊備,所以不即運出者,以有停戰之約故耳。」
  
  李:「賠款還請再減五千萬,台灣不能相讓。」
  伊:「如此,當即遣兵至台灣。」
  李:「索債太狠,雖和不誠。我說話甚直,台灣不易取,法國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湧大,台民強悍。」
  伊:「我水師兵弁,不論何苦,皆願承受。去歲,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來,我兵未見吃虧,處處得手。」
  李:「台地瘴氣甚大,從前日兵在台,傷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鴉片煙,以避瘴氣。」
  伊:「但看我日後據台,必禁鴉片。」
  李:「台民吸煙,由來久矣。」
  伊:「鴉片未出,台灣亦有居民;日本鴉片進口,禁令甚嚴,故無吸煙之人。」
  李:「至為佩服。」
  
  至此,李鴻章起席與伊籐博文作別,握手時再請將賠款大減,伊籐笑而搖頭說「不能再減」,雙方遂散。
  
  李鴻章將談判結果報上去後,總理衙門復電李鴻章:「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由此,馬關條約大局已定。
  
  四天後,雙方進行了第五次談判。再錄幾段談判記錄。
  
  李:「無論如何,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
  伊:「屢次說明,萬萬不能再讓。」
  李:「又要賠錢,又要割地,雙管齊下,出手太狠,使我太過不去。」
  伊:「此戰後之約,非如平常交涉。」
  李:「講和即當彼此相讓,爾辦事太狠。」
  伊:「此非關辦事之才,戰後之效,不得不爾。」
  
  伊:「換約後一月內兩國各派大員辦理台灣交接。」
  李:「一月之限過促,總署與我遠隔台灣,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國派台灣巡撫與日本大員即在台灣議明交接章程,其時換約後兩國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一月足矣。」
  李:「頭緒紛繁,兩月方寬,辦事較妥,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伊:「尚未下嚥,饑甚。」
  李:「兩萬萬足可療饑,換約後尚須請旨派員,一月之期甚促。」
  伊:「可寫一月內,奉旨派員云云。」
  
  春帆樓外,冷雨蕭蕭。這次談判時間長達五個小時,老李說得口乾舌燥,但日方絲毫不肯讓步。晚上七點半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時,已是一個無邊的黑夜。千古罵名,豈能得脫?
  
  最後議定的《馬關條約》內容如下:
  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給日本;
  三、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
  四、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設廠。
  
  《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內閣官員上百人聯名上奏反對和約,前線的宋慶、李秉衡等人也紛紛上書要求拒約再戰。此時,正好北京舉行會試,各省舉人大為激憤,會推康有為上萬言書,提出「遷都練兵變法」三策,這就是歷史上的「公車上書」,也是維新變法之發端。
  
  只可憐光緒小皇帝這幾日焦灼萬狀,思前想後,「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在海軍已覆,陸戰不能的萬般無奈之下,光緒皇帝只得在五月二日批准了和約。
  
  和約批准後,光緒皇帝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國人,隨後在五月十一日下罪己詔:「去歲倉促開釁,徵兵調餉,不遺餘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
  
  皇帝要老百姓體諒,可誰去體諒那些老百姓呢?
  
—–本文節選自《夜讀晚清—帝國的死亡日記》之《1894:甲午記》(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文】中國法學家為什麼集體翻車?
不惜任何代價的代價就是老百姓餓肚子
【網文】 民國為何出大師?
【奇聞】文革中3款香煙被打倒 理由絕對猜不到(組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