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春秋戰國(二)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城鎮建設的思想

輔佐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在其著作《管子》中對強國富民和城鎮的選址建設作了許多闡述。

《管子》開宗明義指出「禮義廉恥」是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良好的自然環境或堅固的城池並不是真正保障國家的利器,全國上下是否能遵循道德而行,才是個人乃至整體存亡的關鍵所在。

但畢竟社會已經敗壞到「凡欲安君治民,興霸稱王,從近制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左傳•襄公九年》)的程度了,在推行道德的同時,也要加強防衛措施來避免外患,興建城池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選擇具有自然屏障、重要資源或特殊意義的地點,則可以降低建立城池的時間與成本。

擇中思想立宮建城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呂氏春秋•審分覽》)中國自古以來的「擇中」思想,依然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所承傳。所以荀子認為「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荀子•大略》)。而隨著商業的發達,通過經商快速累積財富,造就富可敵國的商人階級,也使擇中思想不只適用於政治性城池的選址,更延伸至商業性城鎮的選址上。

范螽助勾踐復國功成後,辭仕經商,埋名隱姓到陶(今山東定陶附近)這個地方,「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螽是修煉人,容易瞭解世務的本質,他在陶地親自耕作,經商公正,雖累積巨富仍然以賢德聞名於世,人尊為陶朱公,後世遂以之為富人的同義詞。

霸主選都 管子打破方形定規開變局

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追求的是霸業。管仲認為要成霸王,領土要選擇在「不傾之地」,就是土地肥沃,左右有山林屏障、附近有大川水澤經過之地,才能「以其天材地利之所生,養其人以育六畜。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國家的組織結構亦如中國傳統的空間觀一樣,由小粒子組成大粒子,一百戶人家組成一個里、十個里組成一術(音通「遂」)、十術組成一州、十州成一都、有十都就成為霸國。

上好的土地以每邊80里大小的面積為一單位,在其上可以建立萬戶人家以上的國都一座、千戶以上的都市四座;如果土地屬於中等,則每邊邊長要延伸成100里;若土地屬於下等,則需要每邊120里大小的面積,才能設置一座萬戶國都和四座千戶城市。

天下之中畢竟非人人有份,所以各國諸侯的國都選址,就得在其領土之內尋找合適條件的地點。根據管仲的想法,「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者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管子•承馬》)。

一國之都最好建造在大山的山腳下或大河邊的高地上,不要太高取水才便利、不要太低以避免水患,還可以依靠自然地勢作為防禦設施。這樣的地方未必能有方正平整的理想建地面積,所以管仲認為城的形狀也不必拘泥於先王之制的正方形、其中的道路也不必一定開闢成直線形,而是可以依據自然地形作有機的伸展。這個觀念打破了以四方形為城池定規的傳統,開創了中國城市形態的多樣化。

城的大小除了要與居民人口相稱外,還要考慮城外腹地的比例,因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定在粟,故地不辟則城不固」(《管子•權修》)。如果城市大而城外的腹地小,產出的糧食就無法養活適量的城市人口;而城市居民少的話,就無法培養足夠的兵力來守衛城市的安全。

城鎮採封閉式建築,亦即用層層的牆將各個區塊包圍起來,設門戶作為出入口,並配合賞罰分明的嚴刑峻法,使百姓遠離淫亂是非之地,避免犯罪的可能。城內實行功能分區與職業分區,「凡仕者近宮,不仕者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管子•大匡》),使同類職業聚合一起,除了利於彼此切磋以增技藝外,也利於經濟發展。

(待續)@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馬的確不是一天造成的。本次西方文明的歷史在羅馬上演得太精彩,相應的,作為舞臺的羅馬城,其舞臺布景與道具也十分精緻豐富,而且保存得還相對的比較好。羅馬猶如女大十八變般的,在數千年裏的各個時期,變換著不同的風貌並具備不同的氣質。
  • 官商黑勾結,急於牟利,動輒上演「鬼子進村」,實施強行拆遷、暴力拆遷,強行徵地、暴力徵地。中國網民諷刺道:「沒有強拆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背後,血淚交加,哀鴻遍野。拆遷戶和失地農民的天怒人怨,構成中國城市「天翻地覆」的最大背景。
  • 風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天安門是仙凡兩界通道?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斬龍脈事件,誰笑到最後?為什麼袁世凱的「龍座」要後移三米?紫禁城中軸連接泰山?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鴟尾、五脊六獸、九脊十獸各是什麼呢?中華傳統建築採用這些脊獸裝飾有什麼含意和作用呢?最頂級的中華傳統建築裝飾多少脊獸呢?
  • 關於始皇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多卻被目前的科學探測及考古發掘所證實。所以,用「眼見為實」的實證科學,現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宮的奧祕,而解開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巨大祕密,可能會幫助我們回歸對古代中華文明的正解。
  •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繫起來,他是名符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地球上唯一大帝國的皇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