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史:春秋戰國(三)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氣: 133
【字號】    
   標籤: tags: , ,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與建築

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形態,由於政治與地域的分隔,一如其在思想上百家爭鳴的時代風格,逐漸形成以各國國都為中心的區域生活圈,並各自發展出形式不一的城市形態與建築風格。

另一方面由於各國擁有的天然資源不一,得以發展各具優勢的貨物,地區間物資交流頻繁的結果,促使水陸交通運輸系統四通八達,商旅和軍隊往來各國之間,也間接的促進各國城市建設的攀比。

齊國首都臨淄形貌

齊國首都臨淄緊鄰淄水而建,根據考古發現由大小二城組成,城牆非典型的四方型,乃呈不規則狀,應是齊相管仲的設計觀念「城郭不必中規矩」的具體實踐。臨淄的大城是居民生活區,小城是宮殿區,但不在大城中間,而是在其西南邊,以城牆相鄰,二城的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在當時的諸侯國都中,屬於中等大小的首都,在戰國中期的人口統計達7萬戶,因為地利的關係以魚鹽之利致富,發達的工商業聞名當代。

齊都臨淄遺址

魯國首都、文化都市曲阜形貌

魯國首都曲阜呈橢圓形,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城北有條東西向的排水河道,城內中央有大面積(長550寬500公尺)的土台遺跡,高達10公尺,應為宮殿遺址,有條南北向的道路作為中軸。市場在城北,其附近散佈著各式手工作坊,符合「前朝後市」、「工者近市」的制度。

由於魯君是周公旦的後裔,相對來說保存了較多的傳統典範,所以以文風鼎盛聞名,是當時著名的文化都市。孔子就出生於魯國曲阜。齊魯的國都都是在西周初期就存在了。

鄭國與晉國的首都

鄭國與晉國的首都則是進入春秋時期左右興建的城市。鄭都新鄭(韓滅鄭以後也遷都於此,故又稱韓鄭故都)位於二河交會處,平面呈不規則狀,由東西二城組成,西城是宮殿與官署區;東城較西城大二倍,聚集多種手工作坊。鄭國以冶煉揚名,新鄭是當時善於製作刀器的工業城。

晉國首都新絳(侯馬古城)也位於二河之間,遺址分為六個大小不等的城區,其中發現大範圍的銅器作坊,城外建有離宮。趙國的邯鄲(今河北邯鄲市)也和鄭晉首都類似。

楚國首都

楚國首都郢都(今荊沙市江陵城北)的遺址呈長方形,由於城內有二條河流經過,在城門的設計上除了五座城門外,也規劃了二道水門,便於船隻通行。宮殿區位於城東南,東北和西南為手工業區,楚國的特產是漆器。

魏國首都安邑

魏國首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產鹽聞名,是接近戰國時期才興建的城市,遺址由二個城區組成,正方形的小城位於大城中央,為宮殿區。

秦國首都

秦國前後有四個首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城南)呈長方形,城內有南北和東西向各四條道路、東北邊有一座用土牆圍起的市,牆的四面各開一門。城裡發現多處宮殿遺跡,規模之大,以致西戎人在觀賞過後感歎:「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秦最後遷都咸陽,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後滅亡,在約150年當中不斷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其詳細情況將於下一章進行闡述。

春秋戰國城市特點 高臺榭美宮室

一般說來,這個時期建立的城池大多選在依山傍水之處,一是伐薪取水方便、二是以自然屏障作防禦。城池的形狀多呈不規則形,依地勢而變;城都有高大堅固的城牆包圍,外面還有挖掘護城溝壕。城內實行功能分區,宮殿區多位於全城最重要的位置,以俯瞰之姿矗立其中;市場、作坊和居民區則沒有一定的佈局限制。

春秋戰國城市的輪廓線發生了變化

根據史書記載,秦每滅一國,就在其首都咸陽北阪附近仿照該國的宮殿樣式,興建一座相同的宮殿作為紀念。現在已無法清楚的知道各諸侯國建築形式的差異為何,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流行於各國的建築時代風格為「高臺榭、美宮室」,也就是在高大的土臺上興造高層木結構建築,宮殿則極盡奢華的裝飾著。

戰國時期房舍式樣

把宮殿建在夯土臺上,起初是為了防潮,僅高出地面1公尺左右。但後來各國競相修築高大的台基,在土臺上的宮殿也由單棟建築擴大到整個建築群組,木結構建築往高層發展,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創建,使城市的輪廓線發生了變化。

戰國時期的各國建造了大量高臺宮室,一般是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十幾米的土台,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馬晉故都新田遺址中的夯土台,面積為75×75米,高7米多,高臺上的木架建築因為戰爭的關係早已不存在,只能從出土的文物上裝飾的圖紋推測其高大莊嚴的氣勢。

 

春秋戰國時期宮室想像復原圖

 

斗拱

斗拱推高木結構建築

高層木結構建築的出現歸功於「斗拱」的發明。斗拱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的構件,斗拱的種類繁多,一般位於梁與柱之間,承上啟下,將屋頂和上層結構的重量經由柱子傳到地面;由於斗拱的置入,使建築物得以穩固的向上搭建。此外它使屋簷得以向外延伸,除了可以遮蔽更多的空間外,也使屋簷的造型更加優美多變。斗拱與樑柱或飾以色彩、或刻以圖案,使木結構的本身也成為一項藝術品。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的著名工匠魯班發明瞭一系列曲尺、鋸子、墨斗等建築用工具,促進了營建技術的進步與質量的提高。當時鐵製工具如斧、錐、鑿等已經相當發達,也普遍使用筒瓦和板瓦在宮殿建築上,並有在瓦上塗抹朱色的例子。

秦統一天下 結束五百年分裂

如前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禮制崩壞而導致精神文明的迷失,出現思想上與政治上的混亂紛爭,在重新尋找定向與出路的嘗試上,列國君主採取的是掠奪與享受的決定。戰爭在當時來說是最快最直接的掠奪方式,通過攻佔城池可以獲得人民和土地。根據史書記載的戰役來看,戰勝者動輒每下數十城。新的統治者在占領城池後,大多不會進行破壞,而是將之納入自己的保護範圍。

出於誇耀與享受自己擁有的財富和權勢,諸侯們競相建造華麗巨大的宮室、開闢地下冷藏室、還在城外修築離宮庭園等等。另一方面,宮室庭榭這些無益於國防民生的龐大開支也成為識者測度一國國力虛實強弱的指標。所謂「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管子•八觀》),因為連年的爭戰已經耗費國家大量的財力,用於維持軍隊與城池防禦設施的建設上了,若當權者再不體恤民力,無節制的營造宮室專供自己遊樂,必然加重人民稅負與徭役的負擔。百姓若無法維持生計,別說克敵制勝,甚至連遵行號令固守城池都難以做到,那麼離城危國亡也就不遠了。

春秋戰國的歷史的確走到了這一步。上下相怨、左右互攻,道德敗壞到不行。秦的嬴政於西元前247年繼位為王,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在這之前,他的祖先已經將周王室滅了,留給他一個強盛的國家去實現一統天下的野心。他以呂不韋為相,展開吞併天下的戰爭。自秦始皇兵征六國開始,天災頻繁出現,瘟疫、彗星(古人以彗星出現為凶兆)、地震、蝗災、旱災、饑荒、氣象反常等等,伴隨著秦始皇勝利的步伐頻繁出現。秦始皇13歲為王,即位26年後統一天下,結束了五百餘年的分裂狀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戰爭暫時平息,苦難卻未曾停止。

小結

綜觀周朝八百年的城鎮發展,是與其時代的文化背景和道德標準相對應的。周初進行封建與禮樂制度,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雖然無法稱得上大同世界,但社會井然有序,百姓生活安寧,也可算是小康社會。城鎮的建設依照制度而行,等級分明、規矩平整。

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並立,思想上百家齊放,反映在城鎮建設上也呈現多樣性的擴張與發展。兩周時期出現中國首部城市建設的典範制度與選址理論,對後世的城市發展影響深遠。(待續)@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馬的確不是一天造成的。本次西方文明的歷史在羅馬上演得太精彩,相應的,作為舞臺的羅馬城,其舞臺布景與道具也十分精緻豐富,而且保存得還相對的比較好。羅馬猶如女大十八變般的,在數千年裏的各個時期,變換著不同的風貌並具備不同的氣質。
  • 風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天安門是仙凡兩界通道?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斬龍脈事件,誰笑到最後?為什麼袁世凱的「龍座」要後移三米?紫禁城中軸連接泰山?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鴟尾、五脊六獸、九脊十獸各是什麼呢?中華傳統建築採用這些脊獸裝飾有什麼含意和作用呢?最頂級的中華傳統建築裝飾多少脊獸呢?
  • 關於始皇陵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雖然令人難以置信,但很多卻被目前的科學探測及考古發掘所證實。所以,用「眼見為實」的實證科學,現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宮的奧祕,而解開這些埋藏於地下的巨大祕密,可能會幫助我們回歸對古代中華文明的正解。
  •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繫起來,他是名符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地球上唯一大帝國的皇帝。
  • 共產邪靈無孔不入,從消滅肉體到荼毒精神世界,再到破壞歷史文物與古蹟,徹底斬斷中華文化、精神信仰以及傳承數千年的傳統。(Fotolia)
    歷經元、明、清三朝,整個北京城浸透著佛、道、儒的思想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