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學新生快樂上學

陳彥玲(明慧教育學會理事長)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7日訊】這幾年的小學新生入學已經有別於往常,各個學校忙著端出一年比一年更有創意的「入學典禮」,從校長跳天鵝湖到發紅包,繽紛多彩的形式紛紛出籠。有趣的是,9月也是兒童精神科更加忙碌的時刻。

老師們要面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們;從雙親、單親、外籍爸媽、隔代教養到父母一方長期在外地(例如:中國大陸)工作,各個孩子的發展不但不同,連家庭教養的方式、乃至生活習慣,也大異其趣。就學的經驗更是不一而足,有的孩子不但從托兒所上到幼稚園,也是才藝班的常客,對於老師們的指令已經駕輕就熟;有的卻從沒上過學,跟著媽媽、阿公阿媽或外傭,度過了學齡前的歲月,對於為什麼「不能講話、不能轉頭看新奇的教室裡五花八門的東西」,幾乎不能理解。老師與學生之間鬥智鬥勇的拉鋸戰於焉展開。

如果碰上一群認為「上學」只是要學教科書裡的「知識」,把功課完成、在考完試之後交出一張亮麗成績單的同班家長,那就會認為那些無法專心上課、甚至動手打人的孩子們,已經影響了自己孩子的學習進度。這不但會失去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了解別人與自己的差異性,學會「如何與別人溝通與體諒」這個能保障人生不氣短的法寶的機會,也讓學校的各個行政單位在忙於處理例行公事之外,還得加班來處理這個老師、學生及家長之間的三角習題。

然而,在事件的處理中,若各自只為自己爭取權益,當然難有交集,於是上告教育局、找民代、找兒童精神科的專家來證實對方的「特殊性」、甚至動用媒體這個社會公器,來為自己找回公平正義。但往往事件過後卻換來人際之間的不信任與一朝被蛇咬的驚恐。校園不再是學習與修正的場所,反而變為權勢角逐之地,所引起心理與情緒上的波濤洶湧則如緊箍咒,框得人頭疼也傷及五臟六腑。當然,除了精神科的醫護人員更加忙碌之外,其他科別的服務量也跟著與日俱增了。

解除這入學症候群的緊箍咒其實早有明訓——「先他後我」是一帖良藥。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家長在給小孩一個無憂無慮的學前暑假、老師們在用心用力的為不曾謀面的學生安排課程進度與教學方式時,是否可以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彼此的需要」。在孩子還沒入學之前,家長與老師能有機會輕鬆而又自然的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拿出教育的專業,看出孩子們的特性,提供增強學生長處、協助突破其短處的學習環境。

這種精益求精、日新又新的敬業態度,正是教育領域令人折服之處!而家長能敞開心胸提供孩子成長詳實的資訊,讓老師事先能有充分的準備,讓孩子帶著感恩、包容與能吃苦的胸懷,進入人生新的里程,相信只比忙於讓入學的孩子們身著賽過紳士與公主的服飾、背著嶄新的書包過一個難忘的入學典禮,要來的更經濟實惠,也才應是教育最好的投資呢!◇(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林秀璟/台北報導)因應神韻藝術團來台巡迴演出,由台北市教育局與台灣新唐人國際文化學會合辦,台灣明慧教育學會協辦的「台北市藝術與品德教育種子教師研習」28日在新生國小登場。來自台北市國高中小學老師與校長,以及退休教師都参與了這場藝術與品德教育的心靈響宴。在研習結束後,與會老師皆表示不虛此行,收穫滿滿,真心期待4月份神韻藝術團的演出。
  • 平鎮市長陳萬得十日早上參加平興國小教師會、台灣明慧教育學會辦理的「打開21世紀身心靈健康的金鑰研習營」,這項活動,10日和11日兩天在平鎮社教文化中心舉行。
  • 暑假到了,各式各樣的展覽與夏令營的活動紛紛出籠,雖讓孩子的假期可以五彩繽紛,但也讓家長傷透腦筋:到底暑假裡要給孩子什麼?
  • 【大紀元7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孫幗英採訪報導)為響應政府心靈改革,淨化社會人心,讓親師生體認生命的意義,啟發生命的智慧,並透過自我成長與改變,淨化身心靈。8月1日至10日,由台南縣政府教育局指導,台灣明慧教育學會主辦,在台南縣公誠國小和永康國中有2梯次的「生命教育-親師生身心靈健康研習」,歡迎踴躍參加。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