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乳和牛乾巴 vs.京都的街巷人生

原味的想像

文/劉怡伶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之前為了去日本旅行,做了一些功課,除了研究旅遊地圖規畫行程,也找了一些具風土民情的書籍來閱讀,因此壽岳章子的《千年繁華》和《喜樂京都》就成為行前的導覽。

京都的街巷人生

《千年繁華》是以作者及家人的居住、服裝、飲食和精神生活四個大段落來描寫京都。因為是從身邊的親人寫起,進而延伸到日常生活裡與之互動的商家、店鋪和友人,讀起來很有親切感,所以副標題是「京都的街巷人生」,宛如自己也隨著壽岳章子的筆觸,一一尋訪這些巷弄,和書裡的人物對話。

《喜樂京都》則是從地域方面切入,擺脫著名景點的介紹,倒是細數京都與作者相關聯的種種回憶,帶領讀者深入京都過去的文化榮景以及現在所面臨的挑戰。

擁有千年古都的名號,實際上近年來現代化的硬體設備讓老一輩的京都人搖頭嘆息,書中也不時可見壽岳章子溫柔的呼籲世人能夠珍惜及保存這些文化資產,感嘆舊時優良的傳統手工藝有逐漸沒落的趨勢,但是從書中看來,其實還是可以發現某些技藝傳承始終是默默進行著。於是京都承載著平凡與不平凡的種種生活,逐年累積著歷史的厚度。

其中有一段描寫專門賣漬物的商家,手藝代代相傳,壽岳章子從來只買這一家的千層醃菜(又有譯為千枚漬),書中形容打開千層醃菜的桶蓋,視覺瞬間受到的震撼是筆墨無法形容的,原來千層醃菜是白色蕪菁與昆布和鹽醃漬而成,端上桌還有紅色食材的點綴,於是一盤紅色、黑色、白色和綠色的醃菜,真是色彩繽紛。

藉此作者提及超級市場的確便利了日常生活的需求,許多傳統的食物在超級市場也都看得到,一次買齊全,不用一家店一家店花時間去採買,像這些漬物也是被包裝成好好的放在那邊任人選購,但是,這不是便利性的問題,……生活這件事,尤其是在京都過生活,本來就會與許許多多的人相遇,和眾人產生某種關聯,…人與人之間有所交集,人情味濃厚的感覺才是我想要的。

我想,這似乎是任何有點年紀的老地方面對全球化及科技化的衝擊之下,急於想找回來的一種精神吧,讓生活上的互動回歸到人性,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善良真誠。

豆腐乳和牛乾巴

殊不知小小的一盤醃菜,就產生了這麼多味覺之外的想像。

這不禁讓我想起奶奶做的牛乾巴和豆腐乳。

我的奶奶原籍雲南昆明,後來遷居到四川與籍貫湖南長沙的爺爺相識結褵,所以在她掌廚的時日裡,辣椒是不可或缺的,或至少辣味是一定要有的。即使晚年因為心臟病,醫生告誡不可再吃過辣的食物,奶奶還是會偷偷做一缸辣豆腐乳,藏起來趁沒人監視的時候挖一小塊配飯吃。

據爺爺的說法,豆腐乳和牛乾巴是奶奶的命根子。每年過年她通常會炒一大盤牛乾巴,其實就是雲南回族人吃的一種牛肉乾,裝在玻璃罐裡可以存放一段時間,配白飯、拌麵都好,或當成零嘴。那味道香滋滋,碎牛肉被油煎炒焙得乾香四溢,奶奶總是捏起一小粒入口,在嘴裡含弄一會兒才嚥下。有一次被我發現奶奶在廚房炒牛乾巴,不待她阻止,我一大匙舀起來就送進嘴巴,她看了真是錐心痛。

奶奶做的豆腐乳是我至今嚐過最香最綿密入味的,而且辣得過癮。以往她總是會做一大缸,然後分裝成小玻璃罐送給家人。後來基於健康的關係,大伯和姑姑都少吃醃漬食物,拿到豆腐乳就順手丟掉。我還聽說,奶奶過世後,處理遺物時發現家裡還窩藏了兩大缸的豆腐乳,沒有人要,也扔了。現在想起來,隱隱能夠感受當初奶奶看我不識貨的吃下一大口牛乾巴的心疼。

事實上,真正自釀豆腐乳的滋味我已經不能確定,唯一可以低迴不已的是那種累積時空遷徙而沉澱出的家鄉味道,再也沒有其他的豆腐乳能夠讓我品嚐起來有此莫大的滿足感,從一小塊豆腐乳刮下一點沾著白飯、麵條或塗在熱騰騰的饅頭上,真不知道那有多美味呀!

壽岳章子女士已於二○○五年過世,留下了《千年繁華》和《喜樂京都》,讓人品嚐繼承著時間流傳下來的精緻藝術,與互動空間裡友善的人事家常。

然而,奶奶的豆腐乳和牛乾巴的作法,卻沒有人知道。

摘自《嚐書:閱讀,味覺與生活》 網路與書/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00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

  • 幾乎是自古以來,每當中國人想要尋訪有著大智慧的長者、有著特殊絕學的宗師、武林高手、不世出的賢人甚至神仙時,大概都會下意識地把目光投向那雲深不知處的深山。
  • 儘管隱士傳統是中國社會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直到西元三世紀末,中國官員才開始費心思去傳講隱士的貢獻。《後漢書》裡有一章是專門講隱士的,作者是這樣開頭的: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 那秋夜的涼冷最讓人受不了,被子蓋暖了,豆仔就發癢;掀開被子輕輕的搔摸,等豆子不癢時,身子也冷了!
  • 一個住在偏遠鄉間,自稱是放「牛」班的孩子,日子過得雖然清苦,但是知福惜福,坦然面對生活中種種的酸甜苦澀,反而樂在其中。
  • 在這個科技能製造並虛擬出所有影像的時代,我們愈來愈弄不清楚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各種螢幕也塞滿我們視野所及之處,電視、手機、電腦、超音波顯示幕、心臟監視器……螢幕無所不在,指導我們、娛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形塑了我們的思想與靈魂。我們吃飯不再是因為肚子餓,我們的休閒也成了生活中必須設法填補的空檔。
  • 我靈光一閃,終於明白我們來到的是鹿群正在造訪的食草區。和草原各處長到膝蓋高度的草相較之下,這裡有許多區塊的草都短得像草皮。瑞克爬到我身邊,問我有沒有收穫。我耳語說著,我認為我們剛好來到食草區中。不消多說,鹿群將在天亮之前回到此地。於是我們爬到被啃食了一半的草地,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
  • 身為知見者,你就是一人智庫,提升到天才的等級,一種靈感源源不絕的階段。你感受到的創意喜樂讓你超越一般的煩惱及衝突,讓你看到大局。知見者懷有「不可能的夢想」,但他們的創造力會讓知見變為可能。知見好比「自然的力量」,帶領人們順著他們充滿靈感的路途前進。
  • 《道的指數》是一本集結三十五年的研究,其中包含諮詢全球各地人士改善生活各層面(包括人際關係、健康、工作及靈性層次),以及與事業相關的問題而寫成的精華。我持續主持的工作坊和諮詢課程提供了理想的學習環境,足以發展一套能輕易促成重大改變的方法。
  • 舊時代的女性,「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從為人媳婦到當了媽媽,一輩子都在掌廚,照顧一家老小的胃,那是天職,也是宿命。廚房,是女人的小小天地,採買煮食,忙裡忙出,卻鮮少為了自我。一道一道上菜,卻往往在幕後操勞,待家人湯足飯飽後撿剩菜,清盤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