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倩妮與好友金伯麗.都德帶著五位小孩來看表演(大紀元)

神韻超越語言障礙 打動領養孤雛的心

2008年01月12日 | 12:10 PM

【大紀元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秦川波士頓報導)「神韻巡迴藝術團」在波士頓歌劇院的第三場表演在一月十一日周五晚上完滿結束﹐觀眾們對晚會的反應讓人動容。

一生中不能錯過的機會

在波士頓羅根國際機場(Logan)工作的理查德.巴萊特(Richard Bartlett)決定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新唐人電視台的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他說自己先是在網站上看到「新年晚會」的消息﹐後來又不斷接到宣傳單張﹐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有關晚會的信息。連一起工作的一位同事也向他大力推薦晚會﹐這位同事去年看過晚會﹐激動萬分﹐告訴理查德這是一個一生中不能錯過的機會。理查德是意大利裔﹐妻子樂提莎(Leticia)是菲律賓人﹐以前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並不多﹐非常喜歡中國的美食。今年他與妻子商量後決定晚兩天再過生日﹐以觀看「神韻晚會」來慶祝生日。

高精度圖片
巴萊特夫婦以看晚會慶祝自己的生日﹐一早就來到劇院等候入場(大紀元)

神韻超越語言障礙 打動領養孤雛的心

來自新罕布什爾州的蘇珊.倩妮(Suzanne Cheney)與好友金伯麗.都德(Kimberly Dowd)帶著五位小孩來看表演。蘇珊說他們在新罕布什爾州藝術學院(NHIA)任藝術教育部主管﹐幾周前在波士頓市中心看到穿著中國皇帝衣服的人在推介晚會後﹐就決定帶著孩子們來看晚會。蘇珊的大女兒潔達(Jada Cheney)只有四歲﹐是她從中國湖北領養的孤兒。潔達在聽到女中音楊建生唱的「我們為了誰」時﹐雖然她不懂內容在說什麼﹐但歌聲中的感情讓她傷心﹐她對蘇珊說歌曲讓她很難過﹐想起了以前在中國的媽媽﹐禁不住就哭了。蘇珊表示由于先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所以對現在中國進行的信仰迫害有所了解﹐對明白故事很有幫助。她認為舞蹈演員們的動作就好像在流動一樣﹐非常優美﹐以藝術超越語言障礙﹐讓觀眾投入表演之中。

高精度圖片
蘇珊.倩妮與好友金伯麗.都德帶著五位小孩來看表演(大紀元)

蘇珊的好友金伯麗擁有一間咨詢公司﹐從事高等教育的經濟援助咨詢工作﹐對大學生提供經濟援助計劃。她認為神韻的舞蹈動作比芭蕾舞更直接地讓觀眾明白其中的故事﹐表演手法清晰直接(directly expressive)。而蒙古的「頂碗舞」讓他們都很喜歡﹐金伯麗打趣說希望有一天也能學會頂碗。

跟著蘇珊來的五歲小朋友凱麗(Kaylee Lafluer)表示很喜歡「大唐鼓吏」﹐ 並笑著說打鼓的表演讓她想到爸爸﹐因為爸爸有時也很大聲。

集體體驗跨越文化的經歷

一群穿著整齊西裝校服的年輕人們也早早來到劇院﹐他們是波士頓西部Shrewsbury鎮一所天主教聖約翰男子高中(Saint John’s High School)的學生﹐在中文老師的帶隊下﹐安排了這次獨特的文化體驗﹐一行四十五人乘車一個小時來到劇院。教法文的老師本恩和女兒愛瑪也與他們結伴而來。

高精度圖片
聖約翰高中的學生們結隊來觀看表演﹐學習中華文化(大紀元)

印度裔學生祖爾(Dhruv Srinivasachar)對來觀看表演很興奮﹐在看表演過程中不斷歡呼鼓掌大叫Bravo(好)。他表示學習中文幾個月了﹐對打鼓的表演尤其喜歡。一年級生萊恩(Ryan Sheehan)在旁邊也表示對打鼓的表演很喜歡。二年級生艾力克(Eric Copeland)表示對演唱能明白部份的內容﹐天幕上的歌詞有中英文對照有助於了解歌曲內容。

聲音效果非常出色

在波士頓歌劇院工作的佩特.麥貴爾(Pat McGuire)今年六十歲了﹐在劇院行業工作已經有四十年的經驗。她在去年及今年都有觀看晚會的表演﹐對舞蹈表演尤其欣賞﹐認為服裝色彩艷麗﹐而最喜歡的是打鼓的節目。她表示相比其它在歌劇院的表演節目﹐新年晚會的聲音效果更為出色﹐期待明年看到晚會再次來臨波士頓。

高精度圖片
在波士頓歌劇院工作的佩特.麥貴爾(大紀元)


<--ads-->
(http://www.dajiyuan.com)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