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要成長——學會改變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原本家中的大理石地板,隔好長一段時間才打一次蠟,後來考慮到上了年紀得慎防跌倒,同時也沒那個體力,於是就終止了。三年前開始,每週固定用拖把拖一次地板,把這事兒當成復健兼活動,持之以恆從不間斷。過不久赫然發現,我一直嫌它過於晦暗的墨綠色地板,竟然以閃現瑩瑩的亮度、發出燦爛的光澤回報於我。感動與欣慰之餘,讓我明白了這無心插柳的結果,改變了一般人公認的,要地板光亮迷人得打蠟的作法。

清朝的李漁,他特別講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機杼,獨具巧思,充滿了別出心裁後的改變。下面看看節錄自他《閑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貴活變」的一段文字所表達的一些構思與看法:

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動移,此外皆當活變﹝都應當靈活變化﹞,何也?眼界關乎心境:人欲活潑其心,先宜活潑其眼。即房舍不可動移,亦有起死回生之法,譬如造屋數進﹝舊式的中國房子是一層一層的。包括有前廳、正房、廂房、耳房、前院、後院、跨院等等,一層叫一進。﹞,取其高卑﹝低﹞廣隘﹝窄﹞之尺寸,不甚相懸者﹝相差不太懸殊的﹞,授意匠工,凡做窗櫺﹝窗戶框中的小格子﹞門扇,皆同其寬窄而異其體裁,以便交相更替。同一房也,以彼處門窗,挪入此處,便覺耳目一新,有如房舍皆遷者,再入彼屋,又換一番境界,是不特﹝不只﹞遷其一,且遷其二矣。房舍猶然﹝尚且如此﹞,況器物乎?或卑者使高;或遠者使近;或一物別之既久﹝太久沒擺設﹞,而使一旦相親﹝再一次拿出來安放﹞;或數物混處多時,而使忽然隔絕,是無情之物,變為有情,若有悲歡離合於其間者。但須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則謂造物在手而臻﹝達到﹞化境矣。

看了這段文章就知道古人並非道貌岸然、呆板枯燥的過日子,而是「窮則變,變則通」,從室內佈置開始求新求變。使平凡中有變化,平淡中有韻味,那麼日子就有種日新又新的情趣,時光就不流於單調冗長,平凡的生活也自有其不平凡之處了。

如果父母親能利用適當時機,從小就指導孩子參與居家佈置,隔段時間來點變動,起碼自己的臥室、書房,由兒女親自動手。一來培養興趣,為將來奠定就學分科、就業選擇的基礎;二來發展愛家情懷,有是其中一份子的榮譽感。

千萬別認為那些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可有可無!其實那是調劑身心的一種最佳方式;那是轉換心情、變換角度去面對生活的挑戰、迎接撲面的橫逆的一種心態準備。只要孩子的言行不違背禮教,不脫離道德,大人就不必墨守成規,「擇善」可以「固執」,而觀念、想法就要學會改變。

期望為人父母者,能從生活中各方面的有形改變,學會認識到自身做更多無形的改變:

改變你們的視角,改變一下對矛盾、糾葛的態度,試著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你們會發現,那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個全然不同的觀感。

改變你們的視野,不要侷限在自我的框框當中,跳出來或攀高點,你們會發現,當下煩心的那些,只不過是芝麻、綠豆,不足掛齒,你們會發現自己的心胸,頓時開闊不少。

改變你們的觀念,試著回顧自己當年和兒女同齡時的看法、作風,你們會領會那種涉世未深、純真尚存的天性,而包容孩子行為上的小瑕疵。

學會改變,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漸進的認知,是順應自然、漸變漸化的,所以才變而能通。不管有形、無形都是要人運用一心去靈活變化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敬姜聽了,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接著又紡起紗來,一邊紡一邊說:「魯國真要滅亡了!讓你們這些人做官,國家命運掌握在你們手中,而你們卻不懂得持家治國的道理。給我坐下,聽我慢慢道來。」
  • 看看先秦時期,較為單純的人際關係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和她「斷機教子」的故事之外,還流傳著這麼一樁動人的<田母誡子>故事: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佔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孫子興興頭頭的從我這兒挑了盆子、裝了泥土,埋上老師給的幾粒四季豆種子,歡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擺在後陽臺上。日日辛勤澆水,時時照拂觀察,三天兩頭來個電話報告生長情況……。瞧他那專注的勁兒,讓我想起清朝李漁《閑情偶寄》第十五卷「頤養部」中那篇(澆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繼歐陽修之後,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蘇東坡)的一篇雖是苦中作樂,但卻筆調輕巧、短小優美、語言簡鍊的散文:豬肉頌
  • 兒女不肯做額外的(安親班指定的或您認為必須補充的)作業,千萬別強迫他,樂觀面對!也許您對他的期望過高了,也許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還是個孩子,還是需要戲耍與玩樂。別把她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別把她弄得整天焦頭爛額,把個求學階段搞得緊張兮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