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邦無道則愚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註釋】
(1)甯武子:姓甯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甯」音讀作「寧」)
(2)知:通「智」,顯露品德才能而為人所知所用。
(3)愚:顯得好像愚昧無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

【語譯】
孔 子說:「甯武子,在國家修明倫理道德時,會顯露品德才能,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國家倫理道德壞亂不修時,他就不再顯露品德才能,不再為人所知 所用,所以就顯得好像愚昧無知。他的顯露才能而為人所知,是許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研析】
為 何甯武子在邦無道時要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又為何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想想邦無道之時,昏君當權,小人得勢,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 利、爭權奪勢之徒,也許在這種社會環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長大的人,已經無法覺察到道德的敗壞程度,就這樣跟著世風日下而隨波逐流,根本無法理解追求名利 雙收、光宗耀祖有什麼不對!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有能超脫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識之士,才能在濁世中依然潔身自愛,屹立不搖,出污泥 而不染,始終如一。有名有能者在邦無道之時,如果不願同流合污,往往很難再有作為,還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捲入權力漩渦,窮於應付紛亂的政爭和 黨派傾軋。甯武子能順應天時、世局而動靜皆宜,而且有為有守,大概是因為他能堅守正道,始終如一。這道理有幾人能明白?有幾人能做到呢?

【延伸思考】

追求美名光環、金錢私利、喜好慾望的滿足,是人之常情,至於倫理道德的規範,現代人往往只是視為表面可有可無的規範。許多人越是無止境的追求個人滿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厭的道德規範。對於他們而言,良心道德、真誠善良、克己復禮,已經太過虛無飄緲、太不切實際而令人難以理解,如果社會上這樣的人很多,他們會很看重物質生活,遠離精神文明,整個社會會認為無止境的追求個人滿足有什麼不對?虧損道德良知,不擇手段達到目地有什麼不對?這像不像邦無道?整個社會價值標準、體系是不是顛倒了?堅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是不是就成了社會大眾眼中最愚昧無知的人了?這樣的人是不是壓力很大?是不是社會未來瓦解 後重建的希望?像不像亭亭玉立的濁世清蓮?這樣的人是不是很難得?你能舉出社會中哪些人是這樣的嗎?

邦有道之時,貢獻才能,為社會人民謀福 利;邦無道之時,收藏才能,堅守道義遠離名利的誘惑。你認為這樣做主要的考量是什麼?社會人心私心小時,注重道德,社會就穩定,在這樣的天時和人和,人民 本來就應該享有地利、福份,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也不會違逆天意、道德、人心;反之,社會人心私心大時,鄙視道德,社會就禍亂,天災和人禍即將到來,人民本來就不該享有多少地利和福份,有才能的人,如果再不謹言慎行,還想著謀私利和為大眾謀福利,就違逆天意、道德,人心要招天懲了,這豈不是自作自受?如果 人真能越鄙視道德越有福利,天、地、人、心就真要錯亂了。

【歷史故事】

仁義重於利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裡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 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 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 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麼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麼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裡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 府裡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百姓, 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像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皋陶(1)曰:「都!亦行有九德(2)。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3)。」
  • 子謂子貢曰:「女(1)與回也孰(2)愈(3)?」對曰:「賜也何敢望(4)回?回也聞一以知十(5),賜也聞一以知二(6)。」子曰:「弗如(7)也。吾與(8)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4]。」(《論語•泰伯第八》)
  •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對曰:「君使臣以(3)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第三》)
  • 王守仁的出生即充滿異象,《明史》記載他的母親懷孕14個月才生下他。他的祖母曾做一個夢:一位身穿紅袍、佩戴寶玉的神仙,在瑞雲和天樂聲中送來一子。祖母夢醒時,恰巧守仁出生。祖父便根據這夢兆,為孫兒取名為「雲」。
  • 守仁十一歲時曾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讀書考狀元啊。」他卻懷疑的說道:「考狀元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許讀書學聖賢才是。」守仁三十四歲開始教授學生,但是 不以辭章記誦為重點,而是要求學生立志學做聖賢,當時天下人都認為他是標新立異、沽名釣譽。但是守仁都不為所動。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