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有關中醫理論的正確解讀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在學習中醫學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對某些中醫理論理解地不夠全面、深入,說法也不夠確切,故筆者提出應正確解讀有關中醫理論,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

為了強調中醫學的預防思想,即《黃帝內經》所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筆者認為單獨從《素問·四時調神大論》篇的語境中拿出這麼一句來談容易讓人斷章取義,以為中醫總能「防患於未然」,中醫不治「已病」專治「未病」。顯然不是這樣的。中醫不僅重視治「未病」,也同樣重視「已病」之病的治療。《黃帝內經》所言之「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當是指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也講究辨病論治

中醫治病是講究辨證論治的,也有不辨病論治的情況。如《傷寒論》中所言的「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脈沉者,急溫之,四逆湯主之」、「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或病人有噁心、嘔吐之用生薑、半夏降逆止嘔,有大便秘結之用大黃通下大便等的隨症加減治療,都是對症治療。再如用某驗方治療某病,及針灸學上採用阿是穴治療某處的疼痛等等,也都屬不辨證論治。因此,我們應該知道中醫同樣有對症論治、以驗方論治等不辨證論治的情況,實事求是地宣揚中醫理論。

中醫治病原則是虛則補之

中醫治則一貫強調「虛則補之」,好像只有正氣虧虛的時候才能用補藥。那麼正氣不虛的時候有沒有用補藥的情況呢?其實也是有的。如《傷寒論》中的半夏瀉心湯證、旋復代赭湯證、黃連湯證及柴胡桂枝湯證等等,皆並非虛證卻都用了參、棗、草之補益劑組合。其用補益藥的目的當不是為了補虛而是為了祛邪。意同敵我雙方交戰,我方兵力雖不弱,但若再增些援兵的話就更有把握戰勝對方取得勝利。所以,應知即使正氣不虛也可用補藥,切忌「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之類的慣性思維。

中醫診病原理是司外揣內

中醫學講求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諸內,必形於外」,故診斷疾病、辨別證候的時候一貫應用「司外揣內」、「以表知裡」的方法。其實中醫學還有「司內揣外」的診病方法,只因論述較少,而不為人熟知。《靈樞·外揣》篇云:「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所謂「司內揣外」,是指根據患者已知的體內的某處病變來推測其外部當出現的症狀、體征。比如說我們知道某人患有肝病,而肝位於脅部,與膽相表裡,其脈弦,肝病常累及脾胃等等,由此我們就揣測他可能會有脅脹、脅痛、口苦、弦脈及一些脘腹不舒等症狀,從而對這些方面特別留意,通過體內病變和外部表現的互證來更好地認識、治療疾病。(趙桂芝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文章來源: 阿里巴巴 商人博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