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相聲名段之傑作探源》( 三 )

對口相聲﹙中﹚
說唱藝術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我的朋友石君那天坐在池子裡,越到後來人越多,連窗戶上都爬滿了。戲唱到『大軸兒』,天也黑下來了。譚老板大概還沒有來,台上墊些個《逛燈》、《請醫》一路的小戲。這時候,又有一個六十開外的老頭子,抹著一腦門汗珠,擠進小池子來找座。」

「夥計說︰『這哪兒還有地方啊?桌子上都沒有放茶盅的地方啦!』那老頭子四下裡看看,也真沒辦法,可是眼看好戲快上啦,又捨不得走,沒奈何,就跟我的朋友石君商量︰『您勞駕就請抬一抬腿吧!』石君問︰『幹麻?』他說︰『讓我蹲在桌子底下吧,反正有得聽就得聽,勞駕,勞駕!』石君瞧他這麼大歲數,央告的可憐,就讓出一條腿來,讓他猴兒地下。」

「他謝了又謝,蹲下去了。好容易等到快八點,台上七郎的魂子上啦,台底下那麼些人,立刻鴉雀無聲。那個老頭子半天不言語,這會兒卻拍著石君的大腿說︰『勞駕,您把腿往回靠一靠。』石君以為他悶在桌子底下,受不了啦,就想讓他透透氣。正說著,堂鼓響了,接著起沖頭,導板頭,胡琴也響了,等到老譚唱完『…黃昏時候』,台底下嶄齊的一聲『好』!這時,那個老頭子早從桌子底下鑽出個腦袋來,用嘶啞的聲音喊了一聲『好』!又縮進去了。當時把石君嚇了一跳。」

「以後,凡是老譚使一個好腔,他就站出來喊一聲,一直到戲打住,散了座,他才顫巍巍的從桌子底下出來,對石君咂咂嘴說︰『真過癮哪!』石君問他︰『累嗎?』他說︰『不累,聽這齣好戲,委屈著蹲一下子,也算不得受罪,可是您剛才要不讓我把那聲好喊出來,那可真憋得我肚子疼呢!』」

“買蹲票”是生活裡的實事,“買掛票”也是這樣。據《梨園外史》載云︰「春台班開戲第四日,胡喜祿唱《玉堂春》,看戲的客座人山人海,後面來的人沒有地方,用粗繩子把板凳懸在戲樓的欄杆上,打著鞦韆看戲。眾人不看戲了,都來看這稀奇的景致。」

這本來就夠新奇的了,到相聲裡,更誇張成︰「掛著一百三十二位,連動都不動。」這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境界。

*對口相聲《當行論》︰
過去專門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貸的商家稱為「當舖」,能夠當多少錢,視抵押品的估價而定。而「當舖」所開表明抵押錢數的到期憑票贖回的單據,叫做「當票」。用抵押品向「當舖」借錢,叫做「當當」。過期不贖,抵押品歸當舖所有,叫做「死當」。

「當舖」裡站櫃檯的大都學徒出身,從實踐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對珠寶玉器、古玩字畫,得有鑑別真偽的過硬本領。對各種皮貨,只需口吹、手摸,就能分清高低檔次。傳統相聲《當行論》就是評點當行活動的。

*對口相聲《琴棋書畫》︰
琴、棋、書、畫、詩、酒、花,是過去文人的七種愛好。這段相聲是由有關「撫琴」、「下棋」、「畫扇面」、「學羲之」四個民間笑話融合而成的,知識性與娛樂性較強。一方面,傳播了有關古琴、象棋、書法、國畫的常識;另方面,諷刺了那些自許“名家”,冒充“權威”的人。

尤其整個段子順暢、自然、生動,使人有“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連串來”之感。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說學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將對「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說學逗唱的影響,略做介紹。
  • 「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逗」與相聲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諧音打岔”、“俏皮話”等十分類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於北京流行的「高腔戲」的丑角的插科打諢。清初,北京盛行高腔,並有「八角鼓岔曲」即源於高腔脆白的說法。
  • 北京圖書館藏有清代前因居士手稿本《日下新謳》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描述民間藝人在雜耍館作藝的情形︰「萬年茶社好風光,雜耍紛陳歡樂場。八角鼓停碟子李﹙人名﹚,象聲接上畫眉楊﹙人名﹚。」詩下有註︰「萬年茶園,在鼓樓前,常以各班演劇。如遇無戲之日,則陳雜耍,然非技之最精者,不能登場供應。碟子李,畫眉楊,皆雜耍中著名專精一技之人也。」

    這裡提到的「象聲」,就是後來單口相聲的一種。

  • 民間藝人的特點是流動性大,不論「撂地」還是茶館、書場,哪裡掙錢多就奔向哪裡。張笑俠﹙人名﹚《相聲總論》載云︰「相聲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會中有,外間少見。後來學者眾多,堂會又少,實在不足維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說。又過了幾年,便跑到天橋地場上說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們說相聲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實,從子弟票友轉變為自食其力的藝人,和流落街頭的「叫花子」完全是兩回事。

  •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