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他生日:德國的良心-隆美爾將軍

文/藍培綱 圖片來源/法新社
font print 人氣: 125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4日訊】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評價隆美爾:「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前幾天讀到一則報導,一位名為巴沃的瑞士神學生曾於1938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一場納粹儀式中,企圖以手槍行刺希特勒未果,最後被捕犧牲,這位學生當時並遭到瑞士當局譴責。事隔70年,瑞士聯邦政府於日前終於為他平反。

就在當年巴沃企圖出手的11月9日那天晚間到隔日凌晨,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水晶之夜」大屠殺,全德國有92名猶太人被殺,估計兩萬人被逮捕送往集中營,數百間猶太教堂被焚毀,數以千計的猶太人住家和商店被搗毀。

事實上,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集團,從偏激的高壓獨裁到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引起的抗暴討伐聲浪不只來自外部,就連希特勒一手提拔的、代表納粹德國發動侵略的隆美爾將軍,都在為其效命數十年過後,揚棄這個殘酷的獨裁首領,走向他的對立面。

一次大戰 大展軍事長才

艾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於1891年的今天,11月15日,出生在德國南部的海登海姆鎮(Heidenheim),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自幼在簡樸、務實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年輕時的隆美爾喜愛機械,原想當一名工程師,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選擇了從軍之途。

1910年7月,隆美爾加入符登堡(Württemberg)步兵第124團,之後進入但澤(Danzig)王家軍官候補生學校接受為期9個月的訓練。恐怕連隆美爾自己都意想不到,從小體弱多病的他,竟擁有過人的軍事天賦,不過才幾個月的訓練,當他於隔年返回部隊時,已經是公認最能幹的連級指揮官。

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成就了隆美爾大展長才的機緣。他隨部隊開赴法國參戰,後來又在東線與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作戰。在4年的戰事中,他由於果敢機智,並曾以不到1000名的兵力俘虜意軍10000人,因此獲得德國帝王威廉二世授予一級鐵十字勳章。

一次大戰結束後,他在國防軍擔任警衛連長,之後歷任陸軍學院教官及步兵營長。1937年,隆美爾出版了《步兵攻擊》一書,也就是因為這本書,讓當時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在無數的優秀軍官中注意到了他的存在。《步兵攻擊》記述了隆美爾個人的戰鬥經歷,書中貫穿了德國軍事理論中的進攻精神,強調發揚火力的重要性。希特勒對此論點極為贊同,因此任命他為元首警衛營司令。

橫掃法國 揚威北非沙漠

1940年,隆美爾升任德國第7裝甲師師長,同年5月10日,德國發動對西歐國家的軍事突襲,在法國戰役中,他率領第7裝甲師橫掃法國,攻佔法國最重要的深水港──瑟堡(Cherbourg),其攻擊速度之快,挺進距離之遠,無人能出其右。

此次閃電戰役中,第7裝甲師共損失42輛戰車,陣亡682人,而俘虜盟軍人數超過德軍戰亡人數10多倍,達9萬7千餘人,獲得戰車及裝甲車485輛,火砲數百門。輝煌的戰績使隆美爾在戰鬥結束後,榮獲一枚騎士級鐵十字勳章,並被納粹德國政府譽為「戰神」。

由於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部隊在北非潰敗,為了奪回失地,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統率德、意聯軍。隆美爾到達北非後,毫不遲疑的立即對前線地區作偵察飛行。他向來主張「最好的防禦就是攻擊」,他沒有等待德軍全部到齊,便利用英軍調防、輕敵的有利時機和條件,採取了大膽的進攻行動,於3月期間痛擊英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扭轉了北非戰局。

在以後14個月的激烈戰事中,隆美爾雖偶遇挫敗,但已在北非沙漠刮起一陣「隆美爾旋風」,佔領了托卜魯克(Tobruk),征服了昔蘭尼加(Cyrenaica)。英軍因為隆美爾指揮作戰靈活,能夠根據沙漠地形、氣候等特點用兵,常常以少勝多、從被動變為主動,而稱他為「沙漠之狐」。



1941-1943年間,隆美爾在北非指揮德意聯軍對抗英軍。



1943-1944年間隆美爾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抵抗諾曼第登陸戰役。

人道性格 背向納粹屠夫

1942年6月,51歲的隆美爾被擢升為德國陸軍元帥。然而就在這位「納粹戰神」達到了一生中最輝煌頂點的同時,他的內心卻開始發生變化。

在這期間非洲軍團俘獲了許多為盟軍作戰的德國同胞,他們多數是因為納粹高壓迫害,從德國逃出去的政治犯,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將這些人就地槍決,但是隆美爾卻拒絕執行希特勒下達的處決令。
此外,作為一名將領,隆美爾即使在困頓時期仍堅守著人道主義精神和騎士風範,在北非戰場,他配給盟軍俘虜的食品、水、醫療待遇和德國士兵是一樣的,甚至對希特勒大屠殺的對象──猶太俘虜,也是同樣平等的對待。

隆美爾跟希特勒之間的衝突已開始醞釀。如果說在第三帝國初期,他還是個著迷於民族主義下激情的希特勒擁護者,那麼北非戰事後期,他已成了德軍中敢於向獨裁元首直言的少數高級軍官之一。事實上從他的遺作「隆美爾文集」中可以得知,他在非洲時對希特勒的領導已越來越感失望。

1942年10月,英國第8集團軍新司令官蒙哥馬利(Montgomery)對向隆美爾發起代號爲「輕步」的進攻,隆美爾很清楚自己所面臨的不利形勢:他的兵員及武器都和英軍相差懸殊,而盟軍更佔有空中優勢。德軍彈藥缺乏,油料也不足,若他的部隊固守原地,勢必被英軍徹底覆滅,因此他主張立即撤軍,以保全殘餘的部隊。

然而希特勒卻下令抵抗,要德軍「不是勝利,就是死亡」,隆美爾只得繼續奮戰,結果傷亡慘重,直到11月希特勒才在咒罵中答應了他的要求,開始撤退德軍。

主張休戰 國家利益第一

11月9日,隆美爾帶著部分部隊撤出埃及,退回到利比亞境內。1943年3月,他奉召返國,同時被希特勒解除職務,不久後在北非的德軍全數遭盟軍殲滅。

後來德軍戰事吃緊,希特勒再次命令隆美爾出任陸軍「B」集團軍司令,在法國組織防禦,指揮抵抗諾曼第登陸戰役。隆美爾認為,不管工事做的多完善,盟軍仍可能夾帶強勢兵力與物資搶灘登陸,因此主張把裝甲部隊部署於海岸不遠處,可是希特勒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執意計畫將裝甲師分散於海岸,而且距海岸有一段距離。

隆美爾非常瞭解德軍裝甲預備隊不足的實情,因此上書希特勒:「諾曼第前線的狀況日趨困難,將造成嚴重危機」,並且指出希特勒的佈局將會造成德軍難以挽回的頹勢,他還說:「我軍雖極為英勇,然而這種力量懸殊的戰鬥下亦恐不支。我不得不請您對於這種局勢的後果立刻加以考慮。我以及團軍總司令職責之所在,僅敢竭誠明陳。」

他對身邊的親信說:「我已經給了他最後一個考慮的機會;如他不考慮這種後果,我們就要採取行動了……」此時的隆美爾已預見納粹德國即將敗亡的命運,因此暗自決定與盟軍簽訂休戰協議。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地登陸,由於德軍裝甲預備隊不能及時趕到戰場,盟軍又有強大的空中和海上艦炮的火力支援,隆美爾的判斷成為真實,但沒料到的是,他的座車也遭到盟軍飛機的攻擊,駕駛當場陣亡,他則深受重傷,無法擔任集團軍司令一職,因此請辭養病。與隆美爾嫌隙已久的希特勒立即同意了隆美爾的辭呈。

在這期間,反希特勒集團的活動也越來越積極。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Stauffenberg)上校發難,企圖刺殺希特勒不成。此前,密謀人員多次與隆美爾接觸,而隆美爾也一直想要與盟軍締結和平協定,他與希特勒的矛盾不斷激化,他把國家的利益視為第一要務,而希特勒卻不顧國家人民,要讓德軍戰到最後一人。

德國良心 形象熠熠發光

雖然隆美爾最後沒有直接參與密謀行刺,但他的部屬多人涉入此案,他們在被捕後供出,隆美爾主張與盟軍和談,逮捕希特勒交付審判,而且如果希特勒被刺殺,他們將支持隆美爾領導新政府,種種一切讓希特勒找到了處決他的理由。

1944年10月14日,兩名納粹軍官到了隆美爾處所,他們告知他只有兩個選擇:自殺或受審。他為了避免禍及妻兒,決定自殺。他們將隆美爾帶到一個小樹林裡,司機被命令離開5分鐘。後來司機回憶說:「當我回來時看到隆美爾坐在汽車後座上,顯然生命垂危。他毫無知覺地癱倒、抽噎著……」隆美爾服下兩名軍官帶來的毒藥死亡,嘴裡還殘留著氰化鉀。

雖然希特勒除掉了隆美爾,但他不敢讓德國人知道,這位他們心目中的偉大英雄曾密謀推翻他,仍然替他舉行國葬。

在隆美爾死後半年,盟軍攻入柏林,納粹德國以敗亡告終。

無疑地,隆美爾是個稱職的將領,他把傳統德國軍隊進攻精神融於軍事指揮之中,敢於力排眾議,善於掌握戰機,果斷發起近攻,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無奈他服從的對象是納粹獨裁屠夫,他不得不吞下幫兇的名號,成為「二戰縱火犯」。

即使如此,隆美爾在歷史上的形象仍然熠熠發光,原因是,他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也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他忠心愛國,他服從領導,但在人性與良知的關鍵問題上,他與納粹畫清了界限,作出正確的選擇,他因此而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隆美爾的選擇也贏得敵軍正面的評價,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所言:「儘管我們在戰爭浩劫中相互廝殺,請准許我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將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全球富豪排行的名人,美國波克夏公司總裁,現年八十一歲的投資家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被稱作「股神」,面對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他的致富之道有什麼獨門之處呢?有些支持巴菲特的投資者說:「我們投資巴菲特,很大的原因,是他正直,並堅守道德。」
  • 人們認識「非洲叢林醫生」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很多是透過諾貝爾和平獎的榮譽(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他同時在音樂、哲學、神學、醫學、四種不同領域都有卓越成就和創意的表現,終其一生,圓融地結合神奇的才能貢獻給神、貢獻給人類,積極又徹底實踐了無私無我的最高境界的人道精神。
  •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英國格林威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享年70歲。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
  • 「星空,非常希臘」是詩人余光中最具代表性,傳誦不絕的詩句。從這句詩裡,我們感受到湛藍無垠的地中海氣息、眾神垂顧的絢爛星夜,以及遨遊千里的今人豪情。
  • 談起「蔡司」(Zeiss),許多人都知道它是著名的鏡片品牌,而且屬於價格昂貴的高檔貨。這個品牌名稱來自蔡司企業的創始人卡爾.蔡司。
  • 1980年9月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籃球世家,被譽為“中國移動長城”的籃球明星姚明,由於父母親都是國家代表隊成員,從小受到家庭薰陶,讓他對籃球更多了一分憧憬,於2002年實現了姚明加盟NBA的夢想。
  • 有歐洲文藝復興的開拓人物美譽的但丁,於1265年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 好萊塢影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於1905年的今天,9月18日誕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許多的經典名片如《安娜.列尼娜》、《瑪塔.哈里》、《茶花女》等皆是她擔綱主演,使她在好萊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
  • 曾經排名世界第一,生涯擁有5座大滿貫賽單打冠軍的瑞士名將瑪蒂娜‧辛吉絲(Martina Hingis),於1980年9月30日出生。
  • 1982年的今天,10月1日,前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就任,開啟長達16年的德國總理生涯。科爾也成為俾斯麥之後,任職時間最長的德國總理(首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