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箏曲重三六調

【中國傳統箏曲介紹】寒鴉戲水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50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9日訊】潮州有許多種類的樂器作為潮劇伴奏,潮劇中的許多曲牌和樂曲也與「細樂」、「弦詩樂」合奏通用。傳統潮州箏主要依附於「細樂」(三弦、琵琶、箏)的合奏與潮劇的伴奏,所以自然也受到其所伴奏的劇種與合奏的影響,例如:早期的廟堂音樂和漢調音樂的樂曲,也成為潮州箏的獨奏曲。普遍來看,潮州箏的樂曲來源仍是以「潮州弦詩樂」和「潮州細樂」為主要依據。

「弦詩樂」原為潮州民間用彈撥樂器演奏古樂詩譜的總稱,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弦詩樂」有十大套曲,如:「寒鴉戲水」、「昭君怨」和「平沙落雁」等,此類樂曲多半出自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此外,「弦詩樂」還有不少曲目來自其它的傳統古曲,如:「柳青娘」、「粉紅蓮」、「秋思曲」、「浪淘沙」與「出水蓮』等;以及部分來自潮州民間流行的民歌小曲及各地戲曲的伴奏音樂,如:「景春羅」、「西江月」和「粉蝶採花」等。

「潮州細樂」的演奏形式為獨奏或小合奏,小合奏是以琵琶、箏和三弦為主,演奏風格以清新、細膩著稱。據傳較完整的「細樂」曲譜,分「軟」(即「重六調」)、「硬」(即「輕六調」)兩套曲。「硬套」由「寡婦訴冤」、「胡笳十八拍」等十三曲組成;「軟套」由「昭君怨」、「小桃江」等六首組成。

潮州箏的曲目除了源於上述二種樂種外,亦有源於「潮州笛套古樂」和「潮州小鑼鼓」者;前者如:「南進宮」;後者如:「畫眉跳架」等屬之。

此曲為「潮州弦詩樂」十大套曲中最為潮洲樂人所推崇的一首樂曲,屬於〝重三六調〞,六十八板,樂曲旋律優美,格調清新,凡潮樂所流傳之處,必可聞此樂聲,故人們常戲稱此「寒鴉戲水」樂曲為潮州之洲歌。

與其它「絃詩樂」一樣,此曲具有民間「大套」的曲體結構,是由「頭板」、「拷拍」以及「三板」三部分所組成的六十八板樂曲,民間稱為「大套曲」,實為民間的一種變奏曲。

「寒鴉」是水禽鷗鳥的俗名,亦有人將此曲易名為「水上鷗盟」或作「寒鴨戲水」。而有關「寒鴉戲水」的題旨,歷來解釋不一,一種說法為,它描寫的是烏鴉不畏嚴寒而嬉戲於水天之間,並藉以表達失意者的一種傲世心態;另一說則指「寒鴉」為會游水的「慈鳥」,而且樂情悠然,並無激憤不平的感慨;第三種解釋說「鴉」為「魚鷹」,其曲意著意刻劃寒鴉徘徊、嬉戲於水天之間的情趣。第四種說法則認為全曲具「寒」與「戲」兩種氣氛,「寒」是人們對寒霜凜冽的自我感受;「戲」是物類順應自然,不懼嚴寒,以寒為娛的具體表現。

樂曲旋律別緻優雅,除了運用按音變調的方式達到調式的色彩變化之外,採高低八度交替變化的手法並配合流利輕快的「花指」,在樂曲的慢板部分表現細膩、深邃,富詩情畫意;快板部分則以親切感人的音韻和跌宕明快的節奏呈現,宛如一幅富有南國情調與詩意盎然的水墨畵,別有一番意境。

潮汕語言比較平和,潮州話輕飄、甜美,這與潮州箏十分注重文靜、柔美、典雅的表現方法,以及委婉、細膩、多韻等特別強調「以韻補聲」的演奏風格可謂一脈相承。

潮州箏其音程的跳動幅度不大,左手「按」、「滑」技法的起伏變化則細膩微妙,潮州樂人有所謂「彈按尾隨」的手法,就是右手彈弦後,左手運用按音的各種技法主要起潤飾作用,除了這一手法的運用之外,再加上樂曲「加花」的頻密使用,形成潮箏流暢華麗而又旑旎迷人的風韻。
演奏潮州箏曲,「指序」有一定的規律,一般的演奏順序為:「勾、托、抹、托」,符合規律稱「順指」,否則稱」逆指」。

「催奏」是潮州音樂藉以揭示主題,渲染氣氛所使用的一種獨特的變奏形式,在傳統大套曲裡,「催奏」多用於快板樂段(即「三板」,又叫「落三板」或「三板催」),慢板(即主曲)部份沒有;後來逐漸發展之後,慢板也有了「催奏」,但是速度較慢,此曲即是這種形式。

左手技法的掌握與熟練,是潮州箏的一大特色,例如:以「重吟」、「揉滑」、「雙按」、「上下八度連音按滑」等按弦技法,主要是運用按中有揉、按中帶滑的按音手法,使音色跌宕、詼諧與誇張的效果得到充分的表現。

「點壓」的手法,是以左手快速輕壓琴弦的方式來表現,過程中宜迅速的「點壓」一下琴弦,一瞬即逝,可以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煞音」多用於「拷拍」,具有休止符的效果,基本上有兩種用法:一種為右手彈弦後,左手煞弦;另一種為右手彈弦後,即用右手指肉煞弦。@*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曲是板頭曲中流傳較廣的樂曲之一,取材於漢朝蘇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終堅定不屈、忠貞不移的著名故事。樂曲內容刻畫蘇武在塞外的艱苦生活,牧羊北國十九年,歷盡千辛萬苦,始終堅定不屈;樂曲除了表現其高尚不屈的節操,並寄寓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
  • 這首樂曲的內容取材於與戲曲同名的古典小說《二度梅》,描寫唐德宗時,忠臣梅伯高一家為奸相盧杞所害,僅梅伯高之子良玉隻身逃出,改名喜童,在已被罷官的前史部尚書陳日昇家當園丁。臘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開,日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擺案祭梅時,風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敗梅重開。
  • 佛斯特的歌曲貼近當時市井小民的生活點滴,加上其從小就接觸過許多黑奴,深入了解黑奴的處境,所以,從他的作品中可以一窺當時新大陸移民潮的歡樂與哀愁,那也是爲什麼他的歌曲始終屹立不搖
  • 客家音樂又稱「漢樂」、「漢調」或「中州古調」,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樂種之一。傳統漢樂包括「中軍班音樂」、「廟堂音樂」、「舞台音樂」以及「八音音樂」等鑼鼓吹、弦索和中軍班這樣合奏與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箏、琵琶和椰胡三件樂器來演奏像「絲弦音樂」這類的清樂,客家箏亦由此而來。
  • 十三、十四世紀時,胡琴類樂器在各地流行,從明代《麟唐秋宴圖》卷中所使用的胡琴來看,已經是捲頸龍首、馬尾琴弓並使用千斤,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明清以來,隨著各種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除了被廣泛用於戲曲、曲藝音樂及江南民間小戲的伴奏之外,亦用於小型合奏及江南絲竹等器樂合奏。
  • 由於古琴長期受到文人氣息的薰染,古琴音樂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體系,故歷來有琴道或琴學之稱,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他中國樂器較深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情趣;在意境與韻味的呈現、古樸典雅與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獨到之處。
  • 箏發展到漢代已出現了轉調,候瑾在《箏賦》中記有:「於是急弦促柱,變調改曲。」是採移動箏柱來轉調的。十三弦箏,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開皇雅 樂中首見載有十三弦箏的使用
  • 《史記》中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崑谿,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由此可見,遠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選用竹做為製笛的材料。因此,笛與簫被視為「八音」中的竹類樂器。在古代不論橫吹還是竪吹的竹管,在名稱上是混淆的,多以「笛」通稱,就如同一些彈撥樂器在魏晉時期被通稱為琵琶。
  • 此曲表達了南宋滅亡後,人民深切悼念故國之情,曲調悲壯淒切,極具感染力,屬於客家箏曲之「大調軟弦」樂曲。這首曲子運用不同的彈奏位置,用以達到豐富音色的對比,如:靠近岳山處,音色高雅明亮;靠近岳山和雁柱的中間處,音色則柔美動聽。
  • 潮州箏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民間樂器,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潮州箏歷來以「秦箏」自居,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收服百粵之後,秦地的文化藝術,隨秦人從陜西傳入潮汕地區;時至今日,潮州人還習慣稱箏為「秦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