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往事三千年

剛烈悲壯的古吳越精神

人氣 22
標籤:

反映古老吳越文化的野史雜傳,首推《吳越春秋》。該書取材源於《史記》裡的「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世家」、「伍子胥列傳」、「仲尼弟子列傳」,也借鑒了《國語》、《左傳》、《越絕書》等史籍。魯迅先生稱它「雖本史事,並含異聞」。因此歷代學者都未把它列為正史。現代多數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介於歷史和小說之間,是中國歷史演義的濫觴。

《吳越春秋》作者范曄,東漢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據《後漢書。儒林列傳》介紹,他年輕時曾當過縣吏,奉命迎接督郵。他恥於奉迎之事,拂袖棄職而去。此後他到了犍為資中,(今四川省資中)拜大學者杜撫為師,潛心學習《韓詩》。二十年不返家,也不寫一信。家裏以為他已過世,辦了喪事。杜撫死後,他才回家。由於其才學出眾,州里推薦他做官,遭到他的拒絕。後來被推舉為道征士。范曄是吳越人,深諳吳越歷史,瞭解許多吳越的野史傳聞,因而寫《吳越春秋》得心應手。

《吳越春秋》敷演的是春秋時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興亡治亂的歷史。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要離殺慶忌、子胥報父仇、勾踐臥薪嚐膽,都形象地反映了古老吳越文化的特點。

有意思的是,有關吳越文化的特點,《吳越春秋》中通過吳越的國君作過精彩的論述。

壽夢元年(公元前585年),吳主壽夢與魯成公在鍾離相見。壽夢詢問周公禮樂。魯成公向他介紹了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還給他誦唱了夏商週三代的土風民謠。壽夢聽後說:「孤在夷蠻,徒以椎髻為俗,豈有斯之服哉?」意思是說,我生活在邊遠蠻夷之地,只有把髮髻紮成椎形的習俗,哪有這樣的衣著呢?壽夢的話代表的是吳越文化,與魯成公代表的中原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

勾踐滅吳稱霸諸侯後,孔子要向他陳述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宣揚中原文化。他帶著雅琴雅樂,為勾踐演奏。而勾踐則「被唐夷之甲,帶步光之劍,杖屈盧之矛」,攜三百名敢死隊去迎接。勾踐歎口氣說道:

「越性脆而愚,水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去則難從,悅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說而慾教之?」

勾踐的話概括了越文化(當然也包括了吳文化)的特點:越國的地理環境是「水行山處」,在江海湖泊中往來,在山上居住,即多山多水;交通工具是「以船為車,以楫為馬」,這表明吳越人與水結下不解之緣,構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水文化;吳越人的性格是「去則難從,悅兵敢死」,即撤退之命難從,喜歡打仗,勇於犧牲。勾踐的第一句話:「越性脆而愚」則明顯是一句反語,也是拒絕孔子說教的託詞。從他在孔子面前炫耀武力,和最後一句反問:「夫子何說而慾教之?」可以看出他對越文化的自豪感。由此也可以看出,歷史形成的中華文化多元性產生的原因。下面,我們從尚武精神、復仇精神和開放精神以及吳越爭霸等四個方面談談《吳越春秋》所反映的吳越文化。

尚武精神勇敢尚武,輕死重義,這是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特點。春秋時期的吳越,地處邊陲,國小力弱,竟先後稱霸諸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人民具有尚武的精神。然而同是這種尚武精神,吳越人又有不同於中原的特點。

《吳越春秋》寫了兩個刺客的故事:一個是專諸刺吳王僚,一個是要離殺慶忌。

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要奪王位,請專諸刺殺吳王僚,專諸接受了任務。他詢問了僚的生活習慣,知道僚喜歡吃烤魚,於是就到太湖專門學習了三個月烤魚的方法。刺殺僚時,將魚腸劍藏在烤魚的下面,走到僚的跟前,拿出魚腸劍就刺過去。吳王的侍衛們趕忙用刀戟刺進他的胸膛,但他的劍仍牢牢地刺透僚的鎧甲,刺透僚的胸膛。專諸的行為既體現出一種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體現出他的冷靜,他的智慧。要離殺慶忌之前,有一個羞辱椒丘訢的故事。

齊國壯士椒丘訢出使吳國。在淮河渡口,他的馬被水怪奪去。他手握利劍,與水怪鬥了幾天,最後打敗水怪,自己也失去一隻眼睛。來到吳國後,他大肆吹噓自己的勇猛。要離當場羞辱了他,他非常氣憤,準備當夜就殺要離。要離回家後,大門不關,房門不閉,披頭散髮躺在床上,毫無懼色。椒丘訢一手持利劍,一手揪著要離頭髮,說要離有三個該死的錯。

要離反駁道:「吾無三死之過,子有三不肖之愧」:「吾辱子於千人之眾,子無敢報,一不肖也;入門不咳,登堂無聲,二不肖也;前拔子劍,手挫吾頭,乃敢大言,三不肖也。子有三不肖而威於我,豈不鄙哉?」椒丘訢投劍而歎曰:「吾之勇,人莫敢眥占(用眼角斜視,表示看不起)者,離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壯士也。」

兩位人物都是勇士,但是他們的勇敢表現得卻不相同。作者是有意識地對比著寫。椒丘欣是齊國人,可以說是山東大漢吧!他敢於跳到水中與水怪斗上幾天幾夜,哪怕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洋溢著一種英雄的豪情。要離呢,身材瘦小,用他自己的話說,風都能把他吹倒。論打鬥,他決不是椒丘訢的對手。但他除了有膽量外,還有計謀,能以智取勝。椒丘訢的勇敢多在外部氣勢,要離的勇敢多在精神內蘊。這多少表現出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的某些差異。

後來要離受吳王闔閭之托行刺慶忌(吳王僚之子)。要離為了能接近慶忌,取得慶忌的信任,讓闔閭殺了他的妻子兒女。要離在船上刺殺慶忌的場面寫得異常的慘烈和悲壯:

要離力微,坐與上風,因風勢以矛鉤其冠,順風而刺殺慶忌。慶忌顧而揮之,三摔其頭於水中,乃加於膝上:「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於我!」左右慾殺之,慶忌止之,曰:「此是天下勇士,豈可一日而殺天下勇士二人哉?」乃誡左右曰:「可令還吳,以旌其忠。」於是慶忌死。

慶忌「筋骨果勁,萬人莫當」,要離要殺他,沒有心計是不行的。於是他坐在慶忌的上風,靠風力用長矛鉤掉慶忌的帽子,順著風用全身力氣刺向慶忌。書中的慶忌也是個了得的英雄。他被刺後,是那樣的從容不迫。他三次把要離的頭按進水中,然後把他放在自己膝蓋上,讚揚要離的勇敢,忠誠,敬佩要離的膽略和豪情。臨死時,還告誡侍從不要殺要離:「他是天下的勇士,怎能一天殺死兩個勇士呢?」真是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大功告成後,要離卻顯得很憂傷。他本來的打算是和慶忌同歸於盡,不想慶忌留下了他這條命。面對現實,他很難堪。他說:殺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重其死,不貴無義,今吾貪生棄行,非義也。夫人有三惡立於世,吾何面目以視天下之士?」要離刺慶忌,決不是為名利,人們看中的是德行,是道義。他認為自己再活下去,就沒臉見天下賢士,於是他不顧左右的阻擋,毅然自殺了。

這些悲壯、慘烈的場面描寫正體現了吳越人輕死重義,看重名節的道德觀念,儘管這種觀念中帶著原始的野性。

另外,用船將伍子胥渡過江的漁父,贈食物伍子胥充飢的瀨水浣女,他們救了伍子胥,先後自沉於長江、瀨水之中,上演了一曲曲輕死重義的壯烈頌歌。

長江流域多水戰。在船上格鬥,主要用短兵器,劍就成了水戰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因此,長江流域的人皆有愛劍之風。而吳越人更是酷愛劍,劍成了吳越人尚武的象徵。《吳越春秋》裡就有越女傳劍術和干將莫耶造雌雄劍的故事。

《干將莫耶》是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干將是吳國一位著名的鑄劍工匠,為了造出稀世寶劍,他的妻子莫耶剪掉頭髮和指甲,跳到洪爐之中。三百童男童女裝炭鼓風,使金屬熔化。莫耶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了干將莫耶之劍。吳越人生活在如此濃烈的尚武氛圍之中,所以正如書中所說,人民「皆有帶甲之勇」,「莫不懷心樂死,人致其命」。也正如勾踐所云:「(越人)去則難從,悅兵敢死。」吳越人這種尚武的精神到了魏晉南北朝,逐漸為尚文精神所代替。復仇精神張揚復仇精神,這是《吳越春秋》的一個重要內容。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於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敗越王勾踐於夫椒(今太湖附近)。勾踐夫婦入吳充當奴僕,越淪為吳的屬國。勾踐為了報仇復國,忍受了常人都難以忍受的侮辱,為吳王清宮除道,駕車養馬。他三年如一日,沒有一點怨言。為了進一步取悅於吳王,他親自嚐夫差的糞便,終於使吳王赦免了他。

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任用范蠡、文種等賢臣。對內,他修築城池,建造車船;練習攻戰,繁殖人口,薄賦輕徭。對外,韜光養晦,麻痺吳國;結交齊魯,聯絡荊楚。經過十年的精心準備,最後一舉擊潰吳國,報了喪權辱國的大仇。自古以來,寫復仇題材的作品不少,但能夠寫得如此深刻,如此壯烈的卻不多。它體現了吳越人的特點。勾踐與夫差之間的復仇、反覆仇,是兩個諸侯國之間的恩怨,而伍子胥的復仇則是下對上的復仇,是臣報君仇,這是不同尋常的。清人高士奇曾在《左傳紀事本末》一書中評道:「子胥復仇,其事最烈,亦最奇。」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地區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復仇事件:一是趙氏孤兒的復仇,寫得異樣的悲壯,也寫得異常的高昂。然而其復仇對象是佞臣屠岸賈,而不是趙國國君。一是荊軻刺秦王,寫得何等慘烈,然而它寫的是燕王對秦王的復仇。「春秋」大義,士卿必須忠於國君,臣殺君,叫做弒君,大逆不道。楚平王無道,殺死伍子胥父不這樣做,他把復仇的矛頭直指楚平王。為報父仇,他要倒行逆施,而顧不得君臣之道了。那復仇的手段也是非同一般的。殺他父親的楚平王此時已死,他不解恨,「掘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進而,他還要闔閭姦淫楚昭王的夫人;他自己以及其他吳國臣子姦淫了楚國大臣的妻子,以此來羞辱楚國。顯然這樣的復仇方式太過分了,恐怕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在敘述這個事件時,傾向性是十分明確的:讚揚了伍子胥復仇的正義性,讚揚了他的所作所為。從這反映出吳越人(還包括荊楚人)推崇復仇精神超過了對忠君信條的信奉。

開放精神吳越是春秋時兩個落後的小國。他們能先後稱霸諸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所具有的開放精神。他們遠離中原,遠離荊楚,經濟、軍事、文化相對落後,但他們沒有自我封閉,而是積極主動地吸收別國先進的東西。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大膽啟用各國的賢才。《吳越春秋》記載了這方面的情況。在吳國,壽夢二年,壽夢任命了楚國外逃的大夫申公巫臣之子為禮賓官員,並讓他教練軍隊,學習先進的射箭駕駛戰車之術。此後又任命巫臣之子狐庸為宰相,掌握吳國的大權。後來闔閭重用楚國逃臣伍子胥。伍子胥在吳國推行了一整套富國強兵的措施,闔閭又啟用了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訓練軍隊,使吳國迅速強大起來,打敗了強大的楚國,成就霸業。

在越國,越王勾踐重用的兩個大臣范蠡和文種皆為楚國人。他們一個主管軍事,一個主管內政。勾踐傾聽他們的意見,渡過一個個的難關,使越國由弱到強,最後消滅了吳國,稱霸諸侯。

從吳越大膽啟用楚國人才我們也可看出,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當時的發達以及他們的開放精神。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孫武訓練宮女的故事,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吳國的用人之道。伍子胥瞭解到齊國人孫武善於用兵,將他推薦給吳王。吳王為了考驗孫武演練兵法的能力,將後宮的宮女交給他訓練。開始,這些宮女嘻嘻哈哈,不聽號令。孫武殺了兩個擔任隊長的吳王的寵姬,吳王未能制止住孫武的行為,非常痛心。孫武殺了兩個寵姬後,嚴肅了軍紀,宮女們訓練得非常賣力,因此也訓練得非常好。吳王知道了孫武演陣帶兵的厲害,但寵姬被殺,心中悶悶不樂。

伍子胥勸導他:「今大王虔心思士,慾興兵戈以誅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諸侯,非孫武之將,而誰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乎?」吳王聽了伍子胥的話,消除了怒氣,為了強國,為了稱霸,他大膽啟用殺了他寵姬的軍事家孫武,體現了他用人的氣魄。

吳越地處長江下游,濱臨東海。江河縱橫,湖泊連綴,出門則「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因而吳越爭霸的戰爭大多在江海湖泊裡進行。吳楚、吳齊之間的爭霸,許多戰爭也是在江河裡發生的。《吳越春秋》描寫了許多這方面的情況。

吳王僚二年,僚曾派公子光伐楚。楚軍擊敗了吳國的水師,奪得了吳先王留下的稱之為「余皇」的主艦。公子光害怕無法向僚交差,於是又夜襲楚軍,奪回「余皇」而返。這是吳楚的第一次水戰。吳王闔閭為了稱霸諸侯,首先修築了闔閭城(今蘇州市)。伍子胥築城時,充分利用了闔閭城河網密佈的特點,除築了八個陸門之外,還修建了八座水門,水陸交通極其便利。

吳國的水師皆從這些水門出入。吳國除了重視水師的建設,建立了強大的水軍外,還先後三次開挖運河。一次是闔閭為了攻打楚國,特命伍子胥開鑿了「胥溪」,使戰船從闔閭城直抵長江,再上溯到楚。一次是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掘江通淮。」(見顧觀光輯《吳越春秋》逸文)這條河從廣陵(今揚州市)向北挖掘,直通淮河。一次是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吳為了討伐齊國,在宋國和魯國之間,挖了一條稱之為”闌溝”的運河,北面連接沂水,西面連接濟水。

幾次運河的挖掘,使吳國強大的水師可直入齊魯。吳國能夠稱霸中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這幾條運河。夫差九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蔡國、唐國攻打楚國。開始,三國水軍駐紮在淮河北岸,然後挺進楚國,「夾漢水為陣」。楚國統帥子常先渡漢水排陣,結果戰敗。從小別山到大別山(皆處漢水之濱),三次敗北。十月,雙方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東)會戰,楚軍再敗。楚軍退到漢水邊。吳人乘楚軍吃飯之時,大軍進攻。最後在雍(水名,今湖北省京山西南)擊潰楚軍,直抵楚都郢。

《吳越春秋》更是詳盡地描寫了吳越兩國水師戰鬥的情況。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乘吳王伐齊之機,派范蠡、庸率水師屯兵東海之濱,打通長江沿線,斷絕了吳國水師的歸路。並在吳都郊外的如熊夷(今蘇州市西南橫山附近)打通了松江,襲擊吳國都城,焚燒了姑婿台,奪走吳國大船而返。夫差二十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向吳國發起總攻。雙方水師在松江(即笠澤,水名,由吳江縣東流與黃埔江匯合)會戰。吳國把主力駐紮在北岸,越軍駐紮在南岸。越王將軍隊分為左、右兩部份,於黃昏時命令左軍秘密地沿松江逆流而上,行軍五里,等候吳軍的到來;又命令右軍悄悄地渡過松江,行軍十里而等候吳軍。到了半夜,越王命令左軍、右軍,一邊擊鼓一邊渡江,在江中等待吳軍的進攻。吳國水師聽見鼓聲,非常驚駭,以為越軍要從上游和下游兩邊夾攻。於是吳王也將水軍分成兩部,包圍越軍。越王命令左、右兩軍擊鼓進兵,向吳軍挑戰,而自己親率中軍六千人偃旗息鼓偷襲,打得吳軍措手不及而大敗。越軍乘勝前進,攻下吳都城外城的水門,從城西包圍了吳都。最後又從三江口到翟水穿過城的東北角攻入城裡,夫差自殺。吳遂滅亡。

勾踐消滅吳國稱霸諸侯時,他的水軍擁有裝有戈戟的戰艦就有三百餘艘,可見其當時水軍的強大。齊桓、晉文稱霸,靠的是強大的戰車和步兵;夫差、勾踐稱霸,靠的是強大的戰艦和水軍。

轉載http://bbs.cqzg.cn/春秋軍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東周(6) 吳越爭戰 勾踐嘗膽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北宋統一之戰(下)
【網文】中國法學家為什麼集體翻車?
不惜任何代價的代價就是老百姓餓肚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