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三)

杜月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31、聖人道跟愚民統治,相距何止十萬八千里?

老子對聖人道做了至簡至易的闡述,聖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確不是常人能夠完全理解。「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聖人常善救人」、「聖人無為」、「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這些話語恐怕把一些人弄得頭暈目眩,也可能導致所謂的一些「老學」學者偏偏對如何修道成聖人不感興趣,只中意剖析,結果弄出老子主張愚民統治等淺見薄識。但是老子的聖人道絕非愚民通知,思想作為「道德」發端的《道德經》可能主要來宣揚愚民嗎?老子的思想立足於天下蒼生,立足于聖人情懷,其胸襟之博大可囊括萬有,連「統治」二字都不可能在老子思想中佔有多少席位,遑論「愚民統治」了。

32、「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話語,其實是不可琢磨和研究的。

如前所述,老子的思想只能用智慧和身心去體悟,而不能通過「研究」、「論證」的手段來坐實,不禁老子思想這樣,中華早期神傳文化都這樣。我們古老的文化這幾千年來被多少人皓首窮經的「研究」?結果呢,誰能說研究了什麼結果?倒是一些隻重體悟和踐行的老實人得了真意,誇誇其談之輩是休想通過寫論文的方式來玩老子的。

33、一遍又一遍的通讀,才能夠走近聖人、擁抱聖人,才有機會修煉成「抱一」而「明」、「長」、「有功」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之聖人,善於反其道而行之的「無為」而「無敗」、「無執」而「無失」的聖人。

老子的書神意滿篇,許多至易之理在初次的閱讀中是不可能一下就完全理解的,甚至不是在一定年齡就能理解的,這一方面取決於你的根器深淺,另一方面還要看你的人生感悟是否達到了應有的厚度。老子的「道」直指聖人,是超越現實、超越歷史甚至超越理性的精神指引,因此,除了反復誦讀,我們是沒有別的辦法能真正領悟老子思想的。每一次讀凡人道的《紅樓夢》我們都會為以前沒有領會到的東西而長籲短歎,何況聖人道的《道德經》呢?

34、聖人「德」多且大的道理,如同《原谷諫父》中「孝」的榮恥感,不是別人口裏講出來、自己聽到的,而是一遍又一遍「誦讀即在修煉」的過程中真切體悟到的,那才有意義。

聖人的「德」首先是不可能用舉例來論證的,就像完全不能用舉例來描述中共的「惡」一樣,因為本質是徹底的,是不需要例證的數量來增加說服力的。「德」的領悟也是靠我們潛心的誦讀進而加以體悟,但決不能像文人做學問式的來研究,只能反復誦讀,身體力行進行體會,把誦讀也當成修煉,修煉是功到自然成的過程,讀老子也是一樣的。

35、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足不出戶而知天下,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麼?眼不窺牖而見天道,這難道還不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見而明」的功夫麼?

知曉了人生宇宙之大道,則萬事了然於心,萬物了然於目。因為萬事萬物無不包含在宇宙人生這個大範疇下,作為得道之聖人,自然天下萬事無不領會,渺遠天道莫不知曉。這也是為什麼聖人難得,聖人難修的地方。

36、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腳出戶外,肉眼看山水,迷在其林穀河流中,何以知天下;足不出戶,修成天目看人身,道慧真眼知天下。窺窗之外,男人匆匆忙忙為名利,女人昏頭昏腦為愛情,何以見天道;不學瓊瑤,修成慧眼看人身,神游八方見天道。行萬里路,肉眼必為萬事萬物所累,皮毛表像所見越多,事物真象所知越少。因此,「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

3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無執著分別之心,只有大關懷大慈悲大承擔之心。他們來到我們的世界就是以天下蒼生為念,以博大的人文襟懷和深重的歷史使命救度世間,百姓之心聖人最能感同身受,也正因為如此,他們能夠為了百姓之苦樂奉獻一生,甚至往往承受巨大的痛苦也在所不惜,這種超功利的精神指歸除了聖人以外,別無所求。

3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胸襟的博大和思想的高遠也正體現在這些地方,此種思想,古今中外的諸多先聖莫不如此。在他們眼裏的常人,是沒有判若雲泥的高下之分的,他們能把常人的種種分別執著完全淡然的心中,以超乎常人的承受力接納世間所有的是非善惡,他們對人盡最大的努力來關懷來拯救,以無比的大愛來推進人類的歷史進程。我們認為的不善不信,在聖人那裏也是他們要關懷拯救的,而我們認為的善與信,有何嘗真正就一定是聖人的標準?所以,在聖人眼裏,我們都是天真的孩子。

39、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難道還不能「不為而成」嗎?

足不出戶而知天下,就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眼不窺牖而見天道,這就是是聖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見而明」的功夫。聖人道乃非常道。得「非常道」之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自然不需要動手動腳、親力親為才能成事。得道之聖人,其德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功,他的心即百姓的心,他動心百姓的心不能不動,他信什麼百姓也信什麼,不信者因為被他信任也因他而信。如此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自然能「不為而成」了。修「聖人道」就能使人的「德」演練成「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的功能。老子說玄話,是實實在在具有這聖人之「德功」。

40、因為「德功」是不讓質疑者隨便見到的,除非天地不容此人或此類人的時候。

「老學」學者是不信有「德功」的。道家傳說和道教神話,他們聽後都會嗤笑不已:老子有此功夫,直接做周王,把中華聖朝延續到今日,讓全世界都成為中華德朝豈不玄妙?這樣想和說時,學者便愚迷了。常人只是肉眼所見,走遍天下知道的也只是人間的知識,愈向外求,真知愈少。聖人天目所見的是超越空間間隔的真知,體悟到的則是天地間的規律,「德功」也是這樣,非有大智慧者是悟不到這個層面的。因此,「德功」層面不是常人所在,當這些真正展現在常人的眼前的時候,多半這個時代就已經被天地所拋棄了。

41、《道德經》講「聖人道」,傳的是道,誰想成為聖人,得道而演化道德成功能,那就修。

老子指出了聖人道,告訴了我們聖人的特徵、原則與思維方式,那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修煉了。想不想成為聖人在你,想不想得到功能在你,想不想修煉也在你,不能指望瞟了一眼《道德經》你就是老學學者了,更別指望你就參透聖人道了。修煉的路是自己走下去的,老子告訴你路牌和路上的步法,其他的就看你的怎麼走了。

42、老子的使命是來傳聖人道給世人,豈是來給愚迷不信的人表演使其信的?

「上智聞道,大信之;中智聞之,若存若亡;下智聞之,大笑之」。老子指引給世人的聖人大道是主要給上智之人來大信的,以及給中智之人通過修煉來證得的,至於下智們要大笑,那也是自己的事,老子可不會通過「體驗式行銷」來給大家證實一番再讓你自願入道的。修煉是個人的事,是個人的自由選擇,而且修煉直指人心,信與不信他人可是強求不了的。

43、老子可以培養聖人,卻不給「老學」學者啟蒙。

老子的使命是把從三代開始君王逐漸失修的聖人道傳入社會,傳給世人,讓能修的人回天聽命,也是為後世需要奠定修煉文化,培養聖人,引領聖人自然就是老子的一大要義,「老學」學者個個都是「著書立說」的「大學問家」,一是用不著一個什麼頭銜也沒有的布衣之人來說教,二是把蔥都剝完了,空剩下一堆垃圾蔥屑,拿什麼當教材呢?

44、文王強周興國,武王伐紂滅商,都是因為德多且大,才得薑子牙輔佐而成就「伐無道,得天下」的宏大偉業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無需多言;「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教訓不勝枚舉。「得道」自然「順天」,因為「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亦有德名曰「好生」,魔亦有業號之「殺戮」,此冰炭不相容也。「順天」之君自然亦有天之德,「逆天」之主自然亦有魔之業。以天德摧魔業,大道之所主,豈人力可違也!

4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中華文化治國必以君子,君子之道,正道也。思之正、行之正,則位之正、身之正,如此則政之正而國之正,以至天下正。「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必以出奇而致勝。奇者,靈活機動之謂也,天時地利人和均可左右勝敗,而人之智,則要化萬勢而為我用,奇兵則不可不用也。天下之取,必以德,天命所歸則無為而無不為;若以暴力得之,他日必以暴力失之,獨夫民賊之輩亦必見戮於刀下,尚夢囈萬世之江山,豈可得乎?

46、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為之治,天下太平,民命不勞而財不傷,生髮之氣不求而自得;好靜則民不受擾,黃發垂髫自可各安其樂,必以余慶而繼善,以餘殃而去惡,豈有不正之理乎?無事則民脂民膏不損,財利之道不墮,焉有不富之理?君無欲,則無取;如此則民無憂無懼,為善之念生髮而做惡之心消遁,淳樸之風可得矣!

47、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聖人之道合乎天地,大德而不言,大功而不傲。無為之政,不言之教都是聖人治國之道。以恬然自適之政治國,則民無憂懼之心,所得其所,所樂其業,風氣自淳;反之擾民不堪,勞民不已,民風豈能不衰?所以聖人之作為必然雍容淡雅,極端、誇張、強力、偏狹等等絕不是聖人道所應有的特質,儒家在這一點上引出了中庸的含義並投射在君子身上,也是把捉到了聖人的這一鮮明特色。

48、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以烹小鮮之法治國,正乃「悶悶」之政也。聖人大道衍布天下,群陰懾服,暴戾之氣消遁,淳淳之民得以休養生息,聖德之君得以厚德載物,神鬼無交戰,人君不睽目,兩相恬然融融,其德自交歸矣。三代之下,大道日益式微,神鬼顛倒,民亦自傷,聖人不得其位,華夏板蕩,不亦詎可慨哉?

49、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此乃聖人做事為人之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事無論難易大小,要想成功則首先取決於做事的態度,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從細處著手,從基礎著手,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之以恆,自然大功可成。對事情要有憂患之心,嚴肅對待,有時要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來背水一戰。如果盲目樂觀、吊兒郎當的做事,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聖人在細小處依然認真執著,日積月累,聖德亦日益恢弘矣。

50、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此段乃聖人之要義,萬古不變之理也!江海恭謙至下而能納天下之水,聖人亦恭謙至下而能載天下之民。以民為大為上為先,則民自以聖君為大為上為先,退一步的海闊天空也只有聖人才能深切體會,其實萬事何不如此?不爭,則自上高格,對方欲爭而不得,如此,誰與爭鋒?@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從來都是被人盲目服從的法老,咄咄逼人的要馬上處死一位大臣,只是因為他聽到某人言說這位大臣對他有過不敬。瀕死的大臣一臉的惶恐與無奈,他申冤,卻馬 上被人把嘴堵了起來......
  • 中華正統文化博大精深,內中有修煉文化,也有針對非修煉人的常人文化。道家和儒家分別是這兩方面正統文化的代表。道家講修煉,儒家講修養。修煉體現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是出世的行為準則;修養體現的是儒家在社會現實層面的中庸仁和,是入世的行為規範。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 每個民族的起源都是關於神話的傳說,神州的神話從盤古犧牲開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達的是中華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時間順序地各司其職,共創中國九州文明的一種和諧而非鬥爭的智慧。能具體讀到正統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話,《史記五帝本 紀》上記載:三皇(1)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從原始石器時期,負命下世,開天闢地,傳授世人八卦﹑曆法﹑中醫﹑文字﹑耕作﹑和鑄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於是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傳奇般的年代被歷史系統的奠定。
  • 中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 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