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完結篇)

杜月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

81、有對《老子》「以奇用兵」專心致志的念誦,才會有《孫子》「兵者,詭道也」的認識定位。打折改良「聖人道」的修煉,才有《孫子》加強將帥氣質修養的培訓。

正是由於《孫子》也在思想內核上受《老子》影響巨大,正是受到《老子》「無形之道」啟迪,孫子「知勝之道」的「兵聖」智慧才得以發揮,也才會有「兵者,詭道也」的認識,這裏的詭側重變化,與老子的「奇兵」概念相吻合,同時孫子也將老子的「聖人道」落實到了將帥氣質修養上,真可謂「兵書十三卷、卷卷有老名」。

82、墨子進儒家孔子正門,出旁門創宗教修煉色彩明顯的墨家。

墨子作為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儼然一個宗教「十誡」,帶有很重的早期宗教色彩。他曾做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把兼愛思想深入理論,還有一些早期的科技探索,也因此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83、韓非子進儒家荀子正門,出旁門完備了以刑法治國的法家。

韓非是中國戰國時期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憑其文采也可稱為散文家。戰國晚期韓國人,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荀子。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儒家思想和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他曾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後來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84、戰國時代《莊子》、《荀子》、《韓非子》等重要子學文集,都曾學道於《老子》。

如前所述,作為後期子學文化的父本,諸子之書都體現著各家學說學道於《老子》。《莊子》一書,奧義無窮,是以仙逸之境來闡釋老子之聖道宏圖,也在隱晦之語和寓言故事中潛藏著莊子本人的聖道理想,而這一切都是老子的神髓風韻,所以後世「老莊」並稱,良有以也!荀子也講天道,「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可謂老子的翻版。對韓非子而言,一直主張法術刑名,:「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以及他的「萬物道」,其天道觀依然在老子範疇。所以,諸子之學說得緣老子多矣。

85、《老子》的「聖人道」在荀子《天論》那裏被變異為「天常禮道」,為儒家禮儀修養學服務。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是荀子《天論》的起首,這裏的「天行」也就是他眼裏的「天道」了。「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這裏不又是在闡述他眼裏的「聖人道」嗎?進而他將「天人分際」加以揭櫫:「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這樣就把明「禮」引入了聖人之道,和儒家的禮儀修養暗通款曲了。

86、韓非子受荀子影響,寫《喻老》、《解老》,改造「聖人道」為「萬物(理)道」,為其「權術勢」結合的法家的酷刑暴政學服務。

主張「權術勢」的君權暴政的韓非都老子影響甚深,撰寫《喻老》、《解老》來談他的學老悟老體會,並以史實論事,把聖人道的高峻無情發揮到極致,進而與他偏好的法治學說相摻和,形成了頗具形而下色彩的「萬物道」,為君權暴政提供充分的理論指導,更為後世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奈何自己最終被暴君以刑名所殺,死得其所乎?

87、諸子學道基本上沒偏離老子「聖人道」的,主要是棄官隱居實修的莊子。其《大宗師》、《齊物論》、《秋水》、《逍遙遊》,較真切的體悟了聖人道「至人」、「神人」的逍遙人生。所以歷史上才有老莊合稱。

莊子是實實在在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到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執著,不認可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用飄逸神韻的敍述重新闡述現實,進入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超然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把老子的聖人道在更高層次上一一展現。莊子文章的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古典文學也產生很大影響,李白、蘇軾作為唐詩宋詞兩座高峰就處處縈繞著莊子的仙風道骨。

88、尊老是愛父,想愛不容易。

這樣偉岸博大的文化思想之父不值得我們尊敬愛戴嗎?老子奉天命把該告訴世人的都告訴了世人,卻又不能講明白,諄諄之教至大至遠,全書處處天機。如此玄奧的天理不在修煉過程中證悟如何能懂?即使真修煉成「神人」的聖王也會因參破天機而自覺順從歷史的安排。想愛老子真不容易。

89、《道德經》奠定了皇朝道德思想文化的基礎。中國人最要愛的是老子。

由此可見,最該尊敬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個負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隱修者,跨世紀修成中華第一大道,同時老子是「道家搭台,儒家演戲」的一統皇朝歷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為延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注入了聖人神韻。(全文完)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摩衍那的故事告訴我們修煉者們對道德的堅守,以及對世間倫常的維護。爲了實現其父親的一句諾言,羅摩可以主動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棄一切相跟隨。爲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風的淳樸,羅摩可以遺棄懷有自己骨肉的愛妻,這在今人看來是傻到底,或者說冷酷無情,甚至會被有些人說是裝樣子,爲了一個好名聲不顧一切。
  •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 每個民族的起源都是關於神話的傳說,神州的神話從盤古犧牲開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達的是中華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時間順序地各司其職,共創中國九州文明的一種和諧而非鬥爭的智慧。能具體讀到正統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話,《史記五帝本 紀》上記載:三皇(1)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從原始石器時期,負命下世,開天闢地,傳授世人八卦﹑曆法﹑中醫﹑文字﹑耕作﹑和鑄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於是神傳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傳奇般的年代被歷史系統的奠定。
  • 中國人培育道德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廟宇等相對比,中國人真正的 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而孔子說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不語怪力亂神」,那麼,尊孔讀經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卻能使人於地上中庸思賢,自然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儒家賢師)。12 中國人傳承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
  • 古希臘被歷史性地安排理性智慧和神性智慧的競技文化,或曰智力競賽。希臘公民在理性智慧索求中,獲得自然的泛神和良知信仰;在神性 智慧索求中,奠定未來將在羅馬廣泛傳播的一神信仰的知識基礎。
  • 泰勒斯“萬物始於水”和“萬物充滿神靈”思想,蘊含著“始基水”或“本原水”有神靈存在與 “神水生萬物”的真理。
  • 畢達哥拉斯從哲學角度賦予「數」以神一般的意義,使希臘人以演繹推理超前地沉思許多現象的本質、變化的規律問題,思想不再跟隨人的喜怒哀樂翻跟頭,從而漸漸走向理性上的深刻,才能夠面對諸多有這種那種缺陷的眾神而推測出一個全知全能、公正慈愛的上帝 。
  • 喜歡深思並沉靜在對宇宙、天體、物質、自然存在的現象等展開無限思考並有自己獨特成熟的認識,並通過哲學表述的公民哲學家,如泰勒斯(泰利斯)和畢達哥拉斯們,他們通過理性的哲學思維活動走上了由哲學而認識神的修煉之路。
  • 老子的學說開啟了人類數千年的智慧歷程,將雜蕪的早期思想引向了通向聖人的大道,直接影響了中華的百家思想,甚至為儒家的君子理想開闢了源頭,塑造了後世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由老子而形成的道家乃是百家思想之祖,是我們共同的老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