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另類耶誕樹

張月昭

人氣 14
標籤:

書名:我們的樹
文:伊芙.邦婷
圖:泰德.瑞德
翻譯:柯倩華
出版:上堤出版有限公司

耶誕節的腳步又近了,許多學校大概都會搭配這個年度大節日,設計一系列的耶誕節主題教學活動,讓孩子感受耶誕節的熱鬧與溫馨;如果在這些排定的活動中,也能穿插以耶誕故事為主題的繪本閱讀活動,應該也是不錯的點子。所以,接下來這幾集的專欄,就讓我來向各位推介幾本和耶誕節有關的書籍。

《我們的樹》這本書呈現的耶誕故事是相當另類的,因為書中這家人歡度耶誕節的方式堪稱與眾不同,因而讓這本書在同類題材中別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值得首先向您推介。

故事是以這家的哥哥為主角,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述說:「每年的耶誕夜,我們都會去找我們的樹,我們穿了好多保暖的衣服…爸爸把我們準備的大箱子放進車子後面,我們四個人全擠進前座—。我們的車子穿過被耶誕燈飾點亮的街道,開往一個黑暗又寧靜的地方—路加森林。」原來,這一家包括爸爸、媽媽、哥哥和年幼的妹妹妮妮四個人,早在耶誕節的前幾個星期,就開始忙著準備「耶誕禮物」:橘子、蘋果、蜂蜜葵花子球、核桃片…,這些可都是真正的食物喔!說「準備」兩個字的意思是:他們要先將這些食物一一用繩子串起來,或是揉成一團再連接成串,以方便張掛。

車子在森林入口處停住時,他們一面拿著手電筒,一面帶著食物箱子往前邁進,森林裡當然是一片寂靜,偶而還有一些動物在他們週邊張望。他們終於來到熟悉的那棵樹前面,大家都發現隔了一年這棵樹又長高了。接著,他們七手八腳的將帶來的食物一一張掛在這棵樹上:「妮妮拉住玉米花串的一端,我拉另一端,繞著我們的樹一圈一圈掛起來。然後,把繫好繩子的蘋果和橘子吊在樹枝上。戴手套做這些事很不方便,可是太冷了,不戴不行。」掛好這些食物,他們還在地面上撒些帶殼的堅果、麵包屑和蘋果片。接著,他們將毛毯鋪在地上,坐在這棵樹的旁邊,邊喝熱巧克力奶,邊聽倆兄妹各唱一首歌。歌唱完了,大家便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妮妮累了,爸爸用毯子把她抱在懷裡,我幫她拿靴子。夜裡,我躺在床上,想我們的樹…。」

哥哥腦海裡出現的畫面到底是什麼呢?答案就在書中的最後一頁中…森林裡大大小小的動物一一出現在那棵樹的旁邊,黑熊摘取掛在樹上高處的蘋果,小鹿咬下樹中間的棗子球,鼴鼠和白兔則撿拾地上的核果來吃…。「或許還有狐狸,踩著細細尖尖的腳掌跑來。牠們全都在那裡,圍著我們的樹,唱牠們自己的耶誕歌。」

原來,這家人準備食物到森林的樹上去張掛,是為了讓森林裡的動物也能歡度耶誕佳節,讓牠們也能享用耶誕大餐。原來,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念是:耶誕節是一個感恩和歡樂的節日,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該一起來分享和慶祝。

將這本書仔細觀看過後,我會設計如下的延伸學習活動:

壹、討論活動:(以四年級的學生為教學對象,問題示例如下)

一、這本書的故事內容和哪個節日有關?

二、車子開到森林時,為什麼小妹妹會睡著了呢?

三、這一家人用哪些東西來布置耶誕樹呢?他們用這些東西做布置的目的是什麼呢?

四、這家人布置完耶誕樹之後,又做了哪些活動呢?你認為他們在森林裡停留的時間長還是短,為什麼?

五、除了在樹上掛蘋果和橘子之外,這家人為什麼還要在地上撒核桃片和蘋果屑等等東西呢?

六、故事裡的小男孩睡覺前,腦海中想起的畫面是什麼呢?

七、你覺得這樣過耶誕節的方式,和我們平常過的耶誕節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這裡要詳細討論,最好把學生所提的想法一一寫下來)

貳、即興寫作活動:

學生分別發表上列第七項的想法後,老師做一些歸納和說明之後,隨即請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在閱讀筆記上。

參、學生作品參考:(摘錄幾篇四年級學生的作品提供參考)

◎他們準備的東西都是可以吃的食物,不像我們都是用一些假的裝飾品來裝飾耶誕樹。

◎他們想得很周到,大動物吃掛在樹上的蘋果和橘子,小動物吃地上的核桃片和蘋果屑,原來動物才是耶誕節的主角。

◎我覺得書中最後一幅畫面最特別,一群動物在過耶誕節,他們原來是為了讓森林裡的動物過耶誕節,才準備這些東西的

◎我覺得這樣的過節氣氛很不一樣,又安靜、又神秘。我們過耶誕節總是很熱鬧、很吵雜,大家互相送禮物,唱歌、跳舞,會鬧得很晚。

◎我喜歡最後一頁的畫面,一群動物在樹下吃東西,這樣的畫面很有趣。感覺大家都是一家人。

◎這家人的耶誕樹是一棵有生命的耶誕樹,它會一年年長大,這家人的小孩也會一直長大。想想,我們平常過節都是買塑膠製的耶誕樹來布置,那是沒有生命的東西。

◎他們不是買一棵耶誕樹在家布置,而是開車到森林中找一棵真正的樹來當他們的耶誕樹,這樣的作法很環保。◇(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九歌兒童劇團進大學 空大營造親子共戲校園
空大與九歌劇團合作  兒童劇巡迴演出
【親子共讀】大野狼也說:有你,真好!
【親子共讀】當乃平遇上乃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