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短文中的啟示─ ─敬重專業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戴嵩畫牛

宋/ 蘇軾

(四川)中有杜處士(有道德學問而未作官或不作官的人),(喜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所收藏的書畫有數百件)有戴嵩《牛》一軸(有一軸戴嵩畫的牛)尤所愛,錦囊玉軸(以「錦」為囊,以「玉」為軸,裱裝精美)常以自隨(經常隨身攜帶)。一日,曝(曬)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撫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用力夾)之兩股間;今乃掉尾(舉尾)而鬥,謬矣(失真謬誤)!」處士笑而然之(強笑表示贊同)

古語有云:「耕當問奴(農夫),織當問婢(織女)。」不可改也(是顛撲不破的名言)

這篇短文很像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牧童,評論唐代著名畫家戴嵩所畫的牛的失誤處的小故事中,寓含深刻的哲理,啟發人們不同角度的深思與自省:

即使名家高手,要想正確的表現生活,就必須深入生活,細緻觀察生活和熟悉生活,否則就會脫離現實,被熟悉的明眼人所恥笑,如此有成就的大畫家,還免不了出現錯誤、缺失,何況一般人呢?從這兒我們也該聯想到,長期生活在某個領域的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他們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具有這方面的專業長才,如農夫之於「耕」,織女之於「織」,牧童之於「牛」,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人類各行各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他們都掌握著不同的專業知識,並無尊卑貴賤之分,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是你我有需要時,請益求教的對象。

牧童看見這軸畫牛的名畫,不假思索,順口評論說:「此畫鬥牛也。」由於他熟悉牛的習性,一語肯定指出此畫是「鬥牛圖」,他更了解「鬥牛」時牛尾所在的位置,接著說:「牛鬥,力在角,尾搐之兩股間;」而畫中的「鬥牛」則不然,與「鬥牛」的常態不合,違背生活現實,畫的是兩牛舉尾相鬥,明確的指出名畫家的失真,這是內行話,是其他行業的人所講不出來的,在「知牛」這一點上,可高於畫家多多,所以他的批評得當,讓杜處士只能苦笑認同。

當孩子常在您跟前抱怨老師偏心、不公、大小眼;甚至同學之間發生更大的糾紛而認為師長處置不當,造成自己的寶貝身心受創;或者您覺得某一項家庭作業家長無法配合而認為老師有意刁難……等等事件,您一定心血沸騰,立刻要找老師理論。賢明的家長,請稍安勿躁,想想上面這個故事的主旨何在。

現在的老師難為啊!台灣的老師從台灣頭考到台灣尾參加甄試:筆試、口試、教學演示……,身經百戰,錄取之後才能上台執教,才能取得教師認證。這還不算之前一路的苦讀與努力,所有教育專業知識的培養與鑽研,以及任教之後的教材準備與課後的作業批改、處理……等等,背後所花的心血和精力那真是不足為外人道。

就算經驗尚未老到,處事手腕依然青澀,可的確是本著「教育是良心事業」的理念,戰戰兢兢的教導著您的孩子。千萬別預設立場去對待事情,如果您要明瞭事情的真相,那麼先學習去除成見,先聽聽老師是怎麼說的。敬重他的專業素養,尊重他根據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的考量點,所做出的處置方式,盡力的配合他的專業觀點,畢竟這方面的知識是我們所欠缺的。

然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對孩子是否太寵了?有否失之偏袒?是不是您疏忽了她好習慣的養成?是不是忽略了他一些不良的小動作,而干擾或侵犯了同儕?是否是自己的身教影響所造成的後果,那就得趕緊調整自己了,因為孩子是您的一面鏡子。

其實,生活處處是知識,人人個個是老師,每個環境都是學習的場所,就看你的著眼點,就看你的用心處,就看你是否敬重、看重與尊重不同的專業領域與專業知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佔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孫子興興頭頭的從我這兒挑了盆子、裝了泥土,埋上老師給的幾粒四季豆種子,歡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擺在後陽臺上。日日辛勤澆水,時時照拂觀察,三天兩頭來個電話報告生長情況……。瞧他那專注的勁兒,讓我想起清朝李漁《閑情偶寄》第十五卷「頤養部」中那篇(澆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繼歐陽修之後,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蘇東坡)的一篇雖是苦中作樂,但卻筆調輕巧、短小優美、語言簡鍊的散文:豬肉頌
  • 兒女不肯做額外的(安親班指定的或您認為必須補充的)作業,千萬別強迫他,樂觀面對!也許您對他的期望過高了,也許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還是個孩子,還是需要戲耍與玩樂。別把她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別把她弄得整天焦頭爛額,把個求學階段搞得緊張兮兮。
  • 清朝的李漁,他特別講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機抒,獨具巧思,充滿了別出心裁後的改變。下面看看節錄自他《閑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貴活變」的一段文字所表達的一些構思與看法:
  • 現在的孩子活在物慾橫流的萬花筒裡,大手大腳,不知節儉為何物。不像我們老一輩的,小時穿補釘衣褲,生日有點預算才在飯裡給加個紅蛋,哪像現在,連蛋糕都吃膩了!如今開始品嚐浪費過度的結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機了。自古以來,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其實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則,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範——司馬光敎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