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毛遂自薦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 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為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9)者,前, 自讚(10)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 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 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11)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12),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註解】
(1)使:命令、派遣。
(2)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3)合從: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從,音「縱」。
(4)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偕:共同、一起。
(6)使:假設、如果。
(7)歃血:古代盟誓時,用牲血塗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歃,音「煞」。
(8)索:探求、搜尋。
(9)毛遂: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為平原君門下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10)自讚:自薦。
(11)蚤:通「早」。
(12)穎脫而出:錐處囊中,尖端必冒脫而出。比喻顯露才能而超越眾人。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跟門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國。

平原君說:「假如能經由談判而成功,那是最好的。如果談判不成,那麼也要在楚王華麗的宮廷訂下盟約,一定要確立合縱之盟才回國。我不必向外尋找這樣的人才,就在我的門下食客中挑選就夠了。」最後他只選出十九個人,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沒辦法找齊二十個人。

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說:「我聽說您要到楚國去訂下合縱的盟約,並且打算和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不需要向外尋找人才。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您就拿我來充數,讓我一起跟去吧。」

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

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

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

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討論】
(1)為什麼毛遂他要極力的推薦自己呢?
(2)怎樣做才能適當的表達「毛遂自薦」,而又不會讓人感覺驕傲自大呢?

【造句練習】
例:老師就是欣賞你毛遂自薦的勇氣,才會讓你當班長。
例:這個地方我很熟,就容我毛遂自薦,當大家的導遊。

【相似成語】
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課後時間】
請分享你曾經所做過「毛遂自薦」的事。

轉載自: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守仁的出生即充滿異象,《明史》記載他的母親懷孕14個月才生下他。他的祖母曾做一個夢:一位身穿紅袍、佩戴寶玉的神仙,在瑞雲和天樂聲中送來一子。祖母夢醒時,恰巧守仁出生。祖父便根據這夢兆,為孫兒取名為「雲」。
  • 守仁十一歲時曾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塾師回答:「讀書考狀元啊。」他卻懷疑的說道:「考狀元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許讀書學聖賢才是。」守仁三十四歲開始教授學生,但是 不以辭章記誦為重點,而是要求學生立志學做聖賢,當時天下人都認為他是標新立異、沽名釣譽。但是守仁都不為所動。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 臣本布衣(1),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2)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顧(5)臣於草廬之中,諮(6)臣以當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8)。(諸葛亮•《前出師表》)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