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千古風雲人物

善於拔擢人材的孫權(下)

阿哲;圖:素素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貴其所長,忘其所短

孫權在用人方面,有一句名言:「貴其所長,忘其所短」。他認為欣賞他人的長處之餘,也要有包容他人短處的雅量,否則容易陷入無謂的批評,甚至挑起事端。因為他擅於欣賞別人的長處,忘記他人的短處,從而能不吝於拔擢人才,使東吳能保持內政修明、國富民強的狀態。

孫權有用人之明,在危急存亡之秋,尤其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先後重用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為統師,都是拔擢得當。周瑜在赤壁之戰中,聯劉拒曹、以弱擊強,大敗曹軍,鞏固了東吳的基業;呂蒙不但屢建戰功,且配合陸遜襲擊荊州、打敗關羽,大大擴張了東吳的勢力範圍;陸遜在夷陵之戰中大勝蜀軍,又屢敗魏軍,成為支撐東吳江山的棟樑。

對於這幾位傑出的人才,孫權也是尊崇有加,恩禮備至。對於周瑜,他視之如兄,周瑜去世時,他曾「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直到稱帝時,他還頗為感慨地說:「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對於呂蒙,他也十分賞識,認為其「籌略奇至」。呂蒙病重時,他極為關切,不但重金聘請大夫為其診治,而且隨時觀察他的病情,見他能吃東西就喜開顏笑,否則便坐立難安。呂蒙病逝時,他痛哭失聲的真情流露,令人感動。

對於陸遜,他極為信賴,特別把自己的印鑑留一枚給他,每當與蜀漢交往書信,總是讓陸遜過目,若覺得有不妥之處,可自行修改後蓋印發出;黃武七年,魏國大司馬曹休率大軍南侵,陸遜統兵迎擊,他還親自為之執鞭:後來,又讓陸遜輔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並授予總督軍國等重職,可說是恩寵有加。

宣揚佛法,淨化人心

康僧會是著名的佛教高僧,曾到東吳修建茅舍及設立佛像,開始傳播佛法。當時,吳國人對佛教還不認識,覺的很奇怪,當地官員就向孫權稟報此事。

孫權於是召見康僧會,並且問他有何靈驗之事,僧會回答:「雖然如來佛祖涅槃已有千年,但佛祖的遺骨舍利,卻神耀無比。」孫權認為他誇大其詞,說:「如果你能得到舍利,我就為你造塔,否則依國法處置。」僧會請求以七日為限,然後對弟子說:「佛法興廢在此一舉,如果不至誠祈求佛祖保佑,今後佛法如何流傳?」

僧會於是與弟子們共同齋戒沐浴,在靜室中打坐,並將銅瓶置於案桌上,開始燒香祈禱。等到第七天,銅瓶依舊寂然無聲。他請求再給予七日時間,但到第七天,依然如此。孫權認為僧會在欺騙他,打算加罪於他,但僧會又請求再寬限七日。到了第三個七天的傍晚,還是不見舍利顯現,眾弟子莫不惶恐,怕孫權怪罪下來,承擔不起。

然而五更時分,忽然聽到瓶中鏜啷有聲,僧會前去查看,果然得到舍利。第二天清晨,僧會將舍利呈獻給孫權,孫權召集文武百官觀看,只見舍利散發五色光芒,耀眼奪目。孫權拿起銅瓶,把舍利傾在銅盤上,舍利落到銅盤上,銅盤隨即破裂。孫權大驚失色,說道:「此真是稀世之寶。」僧會說:「舍利不僅光芒四射,且烈火不能焚燒,金剛之杵不能破碎。」

孫權於是命人試驗。僧會再次發願:「佛法剛剛傳播,蒼生仰賴佛法的恩澤,願佛祖再次降臨神跡,以顯威靈。」孫權命人將舍利置於鐵砧上,讓大力士用鐵槌擊打,鐵砧與鐵槌都砸壞了,舍利還是完好無損。孫權大為嘆服,從而命人修建佛塔,從此長江以西佛法開始盛行。

因為孫權支持佛法的流傳,使百姓在戰亂中能得到精神的寄託,對於江東地區人心的安定,有著莫大的助益。

前後兩個時期

孫權處於戰亂時期,之所以能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其一是他在外交上能以柔克剛,其二是他善於拔擢人材為國效力。

在三國紛爭中,他經常屈身忍辱或拉攏一方,以避免兩面樹敵。如初期時,曾接受曹操的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等職位;赤壁之戰,聯合劉備對抗曹操;荊州之戰,聯合曹操打敗關羽、奪回荊州;夷陵之戰時,為了避免魏國趁機蠢動,對魏文帝上表稱臣,被封為吳王;夷陵之戰大勝後,主動向劉備道歉,以恢復吳、蜀之關係,使曹魏不敢輕舉妄動。

另外,正如他的兄長孫策對他所說的:「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因有用人獨到的眼光,從而每逢關鍵時,都能以弱擊強、以少勝多,使東吳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

按照史書記載,孫權在位期間,大略可分為兩個時期。前三十年期間,因身處內憂外患,他深知人才之可貴,故而能夠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使江東人才濟濟,雄視魏、蜀。但以後的二十幾年中,由於局勢相對穩定,承受的壓力減少,故而驕矜、怠惰漸生,人民賦稅加重。@*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他的一生傳奇多彩,留下許多既機智又充滿忠義的故事,在中國歷史裏,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韓琦 (1008—1075),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韓國華累官至右諫議大夫。韓琦3歲父母去世,由諸兄扶養,“既長,能自立,有大志氣。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純一,無邪曲,學問過人”,乃北宋政治家、名將,終年67歲,後遺作編為《安陽集》。
  • 據說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但是到了其父劉翹時,家道已明顯中落。年輕時因為家貧,曾當過農夫、樵夫和漁夫。
  • 史學家認為明成祖永樂年間之政績足以媲美漢、唐。漢武帝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因此,「永樂盛世」實非虛美之評語。
  • 每當劉秀大軍作戰在行軍空隙時,軍中諸將並坐論功,唯獨他退避大樹下,從不談論自己的功績,因此軍中都稱他為「大樹將軍」。
  • 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勝的後代,到了他這一代,家業已經敗落。他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並以販鞋及織席為生。他家附近有棵五丈多的桑樹,長得非常茂盛,從遠處看像小車的華蓋。幼年與孩子們戲耍時,他曾指著桑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車蓋」,可見他從小就胸懷大志。
  •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被後人尊稱為「太史公」。
  • 孫權那時才18歲,整日悲傷哭泣,無法處理朝政。謀士張昭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豺狼當道,只顧悲傷而不理國事,好比開著大門把強盜請進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覺得他說得很對,從而擦乾眼淚、換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視察軍隊,穩定了軍民之心。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