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宋、元襄樊之戰

淑萍;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108
【字號】    
   標籤: tags:

時間:南宋咸淳四年至咸淳九年(西元1268-1273)
地點:襄陽、樊城。

襄陽和樊城自古以來地勢險要,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南宋與元的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南宋與元的襄樊之戰長達六年,是南宋存亡的關鍵一役。

元將阿術進攻襄陽

咸淳三年(1267年), 忽必烈採納了宋的降將劉整的建議:「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先攻襄陽,撤其捍蔽」,「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於是決定先攻佔重要戰略地位的襄陽。

咸淳四年(1268年),元將阿術在襄樊附近修築堡壘,一方面切斷了宋軍救援的後路,另一方面則作為攻宋的根據地。忽必烈先暗地裡派人行賄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希望在襄樊城外置一榷場,呂文德允許元軍的要求。元軍接著以防盜賊、保護商品為藉口,要求在襄樊城的周圍搭建土牆,糊塗的呂文德竟也同意。元軍因此成功的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根據地。

宋呂文煥反包圍戰

由於元軍逐漸處於優勢地位,南宋倍感威脅,為挽救危局,在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派遣呂文煥知襄陽府,進行了反包圍戰。咸淳四年(1268年)十一月,呂文煥進攻元軍,原本想要反包圍,解鹿門、白河被元軍圍城之困境,但卻反被元軍打敗,宋軍死傷慘重。

咸淳五年(1269年),元軍在襄、樊周邊修築堡壘,封鎖通往襄、樊的漢水要道。三月,南宋張世傑率軍與包圍樊城的元軍作戰,被阿術打敗。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貴率軍前來救援襄陽,卻遭到元軍的埋伏,大敗於虎尾洲。元軍通常一邊築城,一邊打仗、訓練水師,如此包圍襄、樊足有三年。朝廷對元軍圍襄、樊之事一直不很清楚,因為賈似道對外封鎖消息,如有敢洩露元軍攻宋者,不是被貶就是被殺頭,所以無人敢再提此事。

咸淳六年(1270年) 春,呂文煥出兵襄陽,元軍計誘宋軍深入境內,再趁宋軍士氣不振時,將宋軍打敗。此外,南宋將領之間起內訌,也導致戰事無法成功。例如:李庭芝率軍救援襄、樊圍城,但另一將領范文虎因聽命於賈似道,不把李庭芝的命令放在眼裡,所以使李庭芝的救援行動受到牽制,無法發揮實力,甚為可惜。

宋、元兩軍在襄、樊進行了長達3年的圍城戰,但總的來說,元軍包圍處於優勢,南宋雖有救援行動,但多數是以打敗仗收場,就連襄樊城中宋軍反包圍的計劃也無法成功,可以說宋軍困守襄、樊毫無轉機,而元軍則勝利在望。

張貴張順援襄之戰

咸淳八年(1272年)三月,元軍攻破樊城,宋軍退守內城,情況危急。張順、張貴率眾裝載救援物資趕去援助。臨行前張順對士卒說:「這次的救援行動,任務非常艱鉅,所以大家要有必死的決心和勇氣,你們當中如有人並非自願去,那就趕快離開,不要影響這次的救援大事任務。」據說在場的三千水師個個都抱著堅決意志,表示要戮力以赴。

他們利用襄陽西北的青泥河,以輕舟百艘裝滿物資,突破敵軍重圍。當船隊到達磨洪灘時,被元軍船隊阻擋,無法通過。於是,張順、張貴等一行人,衝鋒陷陣,殺敵無數,終於勝利抵達襄陽城。當時襄陽已被圍城五年之久。張順、張貴雖然成功達成救援任務,但是張順卻在混亂中傷亡。

龍尾洲激烈交戰

張貴帶來救援物資,令久被圍城的襄陽守軍士氣大為提振,但元軍嚴密封鎖,沒有絲毫放鬆。張貴派人潛水與守護郢州的范文虎相約會師龍尾洲,讓范文虎率五千精兵到龍尾洲,南北合力夾擊元軍。啟程當日,張貴辭別呂文煥之後,清點兵員人數,發現三千士兵中少了一名因犯軍令而被鞭笞的士兵。張貴驚恐萬分的對士兵們說:「或許我們的會師計畫已經洩露,唯有趕快行動,元軍可能還來不及得到消息。」於是他們迅速改變了計劃,乘夜鳴炮開船,殺出了重圍。

元軍阿術等人得知張貴突圍的消息,派出數萬軍力把江面幾乎塞滿,不讓張貴出逃。張貴且戰且走,一路想往龍尾洲去跟范文虎會合。但是,范文虎並沒有依約駐守在龍尾洲,而是退屯在三十里外的地方,元軍趁此機會便早早佔領了龍尾洲,但張貴不知。張貴遠遠看見龍尾洲方向燈火通明、旌旗招展,以為是范文虎軍來接應的部隊,便舉火示意,等對方船隻靠近時,才發現全都是元軍。張貴在疲憊中與元軍激烈決死戰,但最終大敗被元軍俘擄,因不願投降而被殺害。元軍派人抬著張貴屍體到襄陽城外給宋軍看,想逼呂文煥投降,呂文煥悲痛萬分,殺掉抬屍者,把張貴屍體與之前已殉難的張順合葬,替「二張」立雙廟祭祀。

樊城一決勝負

咸淳八年(1272年),元將阿里海牙認為:「襄陽之有樊城,猶齒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則襄陽可不攻而得。」於是元軍決定改變策略,採用「分割圍攻戰術」,意即將襄陽與樊城切割,為阻斷對襄陽的後援,所以先對樊城發起攻擊。

咸淳九年(1273年),忽必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線,造大炮猛攻樊城。然後再派元軍從東北、西南兩路進攻樊城,切斷其與外界的交通要道,樊城孤立無援。回回人製的大炮炸開樊城之後,劉整率元軍進入城內。因寡不敵眾,都統范天順自殺,守將牛富投火殉難,偏將王福也自焚而死,樊城被元軍攻下。
樊城被攻下以後,襄陽形勢危在旦夕。呂文煥多次派人到朝廷求救兵,但都無下文。襄陽城逐漸陷入絕境。

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攻打襄陽,用回回大炮轟炸襄陽城,軍民驚恐,紛紛出城投降。元軍一邊猛烈攻城,一邊又招降呂文煥,呂文煥最後只好舉城投降元朝。長達六年的襄樊之戰宣告結束。軍事重鎮襄、樊城的陷落,很快就導致了南宋滅亡的命運。@*(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了將近一年後,雙方於楚漢5年(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
  • 古時在合黎山、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因地勢狹長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這個綿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豐富水源適合耕作之外,並以其位於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即位之初,此處仍屬匈奴勢力範圍,漢武帝擬定聯合西域各族的計畫,想「斷匈奴右臂」,把長期以來威脅中國北方的強敵驅逐消滅。
  • 朝鮮民族屬東夷族,周滅商時,商朝遺臣箕子曾建國於朝鮮。隨著歷史發展,中原與朝鮮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原帝國是不是能使邊陲朝鮮臣服,甚至將政治版圖擴展到朝鮮領域,往往是中原帝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 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西元40年)2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徵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 2、3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發生在大約2000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相差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寡擊眾的三大著名戰例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它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使驕橫的袁紹一敗塗地,失去江山。
  •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統一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西元208年7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占領荊州,進而使據有揚州和會稽六郡的孫權臣服。當時的曹操軍力雄厚,氣勢不可一世,眼看統一中國的大業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萬大軍(號稱80萬)卻被孫權、劉備5萬聯軍擊敗,在赤壁一役中鍛羽而歸。隨後,天下三分,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 晉滅吳之戰,晉原本就擁有比東吳更多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時間的蘊釀及準備,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東吳,面對西晉強敵,卻沒有長遠計劃及防備措施,果然敗得一蹋塗地。
  • 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料,秦兵士氣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
  • 唐高祖建國之初,因國力未定,對突厥多採忍讓、和親政策。高祖武德7年(西元624年),因唐已完成全國統一,高祖頗有意攻打突厥,但李元吉和李建成等均怯懦不贊成,唯有李世民堅持進擊突厥,以防後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