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良:身在情長在

張羽良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1日訊】看到離婚率的迅猛竄升,不禁讓人對婚姻的真諦與愛情的脆弱感到不解和疑懼。常言道情人眼裡出西施,從純真的童心到略懂世事,當我們懂得尋尋覓覓,每個人心底那驀然回首站立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有的人相信緣份,有的人相信一見鍾情,而更有人則是要等到愛已闖入心扉才會猛然驚覺。

有個網路上流傳的心情告白這樣寫著:我們問我兄弟,你很在乎這女人嗎?他說:「本來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沒想到,實際上,我很在乎!」不由地我們很好奇,想知道為什麼?他說:「她就這樣默默的,一點一滴的,進到我心裡!我以為我心裡頭沒有,可是實際上卻很多。」「等到她離開我,我才發現,多到我早已不堪負荷!」

初嚐愛情滋味的人都會訝異於愛情那種能震動心弦的力量,但從沒有人能說明白,究竟要擁有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讓人從愛情中獲致真正的幸福。中國人一直喜歡講郎才女貌,可惜即使連這兩者也都不足為憑!

胡蘭成和張愛玲算是公認的一對才子佳人了,周旋於張愛玲與另一個名為小周的女人之間,張愛玲要胡蘭成做出選擇,胡蘭成拿大福橘的故事來比喻張愛玲於他心中的份量。他說:「記得十一二歲時我在娘舅家,傍晚父親從三界鎮彎過來看我,帶有金橘,都分給娘舅家的小孩,惟我無份。我心裡稍覺不然,但也曉得要大方。及後跟父親上樓,他卻取出一隻紅艷艷的大福橘,原來是專為留給我的。這可拿來比方我待愛玲。」

張愛玲回答他,最好的東西是不可選擇的。她歎了口一氣說:「你是到底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把對方當作是無可替代的珍寶卻捨不下其他的胡蘭成,終究沒能體會張愛玲那對「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堅持,世事無憑縱然才子佳人又如何!

或許每一個邂逅,都來自於前世的顧盼;每一分眷戀,都預約了來世的纏綿。於是那驀然回首站立在燈火闌珊處的人,他(她)的身影宛若一顆等待萌發的種子,早已帶著前世依戀的印記而隨著生死輪轉;至於該如何獲致真正的幸福,則又得從那場邂逅或那份眷戀中去尋找答案。情深之外還能義篤更懂恩重,才能結出幸福的善果,否則值此人欲橫流、道德淪喪之世,來報冤的可比來報恩的多了!那日益上昇的離婚率不正說明了一切。

詩人對世事無常總有多一分的敏銳感觸,唐朝的李商隱寫了一首《暮秋獨遊曲江》:「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春天荷葉初生時,就注定了秋來時要枯萎的遺憾;到了秋天,滿目蕭索的枯荷,更讓人感慨人世的滄桑,而李商隱對人世這般深刻的感受,正緣於對「身在情長在」的體悟與感概。

生而為人,入於情惑於情,對情的執著總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即使如李商隱曉得身在情長在,也只是空有感觸卻還沒能掙脫這張巨大的情網,難怪他只能悵望江頭江水聲了。看來要讓世人明白「與人無愛亦無嗔」的自在、豁達與永無後悔的快樂,何其難啊!

轉自《看》雜誌 第8期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到離婚率的迅猛竄升,不禁讓人對婚姻的真諦與愛情的脆弱感到不解和疑懼。常言道情人眼裡出西施,從純真的童心到略懂世事,當我們懂得尋尋覓覓,每個人心底那驀然回首站立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有的人相信緣份,有的人相信一見鍾情,而更有人則是要等到愛已闖入心扉才會猛然驚覺。
  • 這世間愛狗的人很多,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狗的天生使命,似乎就是要守護著主人與家園,所以牠們所表現出對人類忠實的感情,也成了許多愛狗人士心靈的慰藉。
  • 製造恐怖進而掌控恐懼的人心,來達到操縱人群穩固統治權的目的,是中共慣用的治國法寶,從土改、三反五反到文化大革命及六四事件,一個接一個以中華兒女身家性命為豪奪對象的恐怖進行曲,就不斷的在神州大地上演。但中共在迫害法輪功這件事情上,第一次看到這慣用的法寶也有失靈的時候,也真正嚐到騎虎難下的滋味。
  • 開車的路上,一個紙箱從一輛呼嘯超前的小貨卡上翻滾而落,強勁的東北季風助長了它滾跌的力道,我從照後鏡望著它不斷的朝後滾去,即使過了約10秒鐘它仍沒有停止的意思。此時一輛機車為了閃躲它而騎向路邊,說也奇怪,那紙箱子竟也朝著機車閃躲的方向跑,然後硬生生的卡在車輪底下,幸好機車沒摔倒,而騎士也立即將機車停住。
  • 我們都知道光陰似箭,但光陰不僅似箭還喜歡變戲法,它把你從活潑、可愛的小朋友變成充滿熱情、精力充沛的青春兒女,轉眼間又悄悄的將你的頭髮染上絲絲白雪。
  • 世事變化無常,利益則是導致世事變化如斯的原因。大者如國與國之間因利益的選擇而不會有永遠的敵人也不會有永遠的朋友;小至個體縱橫一生總常感嘆知音難覓,因為見利忘義與自私自利已成了多數人的習性。
  • 若說「打動人心」是人類文化活動努力的重點,那「正人心」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天賦使命。五千年敬天信神的華夏文明一直教化龍的傳人善惡有報之道,幾乎所有的先賢聖哲,都要為教化人心、移風正俗而努力,其背後深刻用意就是不讓世人輕易沉淪於欲望與私利的滿足,而敗壞了人的道德與良知。
  • 網路上流傳著《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單元主持人西勒‧庫斯特的一個故事。公元1963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信中寫道她總覺得很疑惑,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做,只會調皮搗蛋的弟弟戴維卻能得到一個甜餅。
  • 鄰居的老婆婆獨自在田間種菜,年邁而佝僂的身形讓她的動作顯得有些吃力。這些菜她其實一個人也吃不完,但她一心總牽掛著她那已年過半百的兒子,希望能多種一些好吃的蔬菜給他吃。媳婦勸她不要再那麼辛苦,她卻微笑的對媳婦說:「你可曾看過水往高處流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