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際旅者--黑面琵鷺 (上)

文、攝影/黃俊賢

人氣 33

在全世界六種琵鷺中,黑面琵鷺在全球僅僅分布於東亞洲,因為嘴巴形狀類似中國古樂器琵琶,又因獨特的黑色臉龐,故得到了黑面琵鷺這個稱號。

冬日向晚倦鳥知歸
黑面琵鷺在每年9月底由韓國飛至台灣,待上半年左右的時間,直到隔年的4月底方才返回繁殖地生兒育女。

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TemmineketSchlege)
英文:Black-faced spoonbill
中文:黑面琵鷺、撓杯(台南)、掃鵝(宜蘭)、飯匙鵝、海划子(大陸)
形態:雄性,體型較壯碩。體長約76~82cm,肩高38~42cm,翼展130~142cm。體重1460g~2050g。黑臉,嘴長約17~21cm,雄鳥稍長三公分左右。

天生一臉逗趣與滑稽樣,讓許多人迷上這黑面鳥

亞成鳥:嘴呈暗紅褐色無橫紋,初級飛羽外緣黑色
成鳥:全身白色,繁殖期,頸部與後冠頸部會出現金黃色飾羽。眼膜紅色,嘴喙上明顯橫紋。

生態:戀地性強,喜愛群居,度冬期間白天休息,夜間活動居多。常棲息河口、沙洲、魚塭等寬廣淺水地帶。覓食時嘴微開,在水中左右擺動,以觸覺捕捉食物,喜食魚、蝦類及無脊椎生物。夏季時在北方繁殖,冬天便飛往溫暖的南方避寒,屬候鳥。

繁殖區:南北韓交界38緯度線之外海無人島、中國遼寧省的形人坨有少量。
度冬區:台灣台南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主要度冬區,數量佔全世界的二分之一)、香港米浦、日本九州與琉球、中國大陸沿海、越南紅河口、南韓(僅在濟洲島)。

※黑面琵鷺的「衣食住行」

【衣】
黑面琵鷺一年有兩套衣服,冬羽為純白色的羽毛;夏羽則為金黃色。黑面琵鷺在9月底10月初北方溫度開始降低,東北季風吹拂時,家族的爸爸、媽媽(成鳥,五歲以上)就會帶領今年度出生的小朋友(亞成鳥,約3個月即可學會飛行)自繁殖地南北韓及中國大陸,沿著濱海小島往南遷移。黑面琵鷺遷徙路徑有兩條,一是由繁殖地出發沿著中國沿海區域往江蘇鹽城、廣東、深圳、台灣七股、香港、澳門、海南島、越南、泰國等地度冬,另一路徑則是往南韓的濟洲、日本的九州與琉球,再抵達台灣的宜蘭或更南的菲律賓。所以在南方的渡冬區很多地方都有人觀察記錄到黑面琵鷺的出現。

台灣的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是全球最大度冬區,幾百隻群聚一起飛翔的畫面,總是吸引國內外愛好者的目光。

每年這些國家愛好黑面琵鷺的人們會約定一個共同的日期與時間,進行黑面琵鷺全球普查,今年黑面琵鷺的總量已達到1684隻(2006年1月6至8日全球黑面普查),達到歷年最高數量。而最大渡冬區台灣的七股及四草則有939隻之多(2005年11月),這對於台灣的保育界可說是一相當鼓勵。因為在2003年12月9日至2004年2月4日,肉毒桿菌總共造成90隻黑面琵鷺感染,最後死亡73隻黑面琵鷺,野放了17隻痊癒的黑面琵鷺,隔年17隻也平安的被發現。

剛剛飛抵台灣的黑面琵鷺不論成鳥或亞成鳥,身體的顏色都是相同的純白色,這時要分辨成鳥及亞成鳥則必須觀察黑面琵鷺翅膀的初級飛羽及嘴巴皺痕。亞成鳥初級飛羽是黑色的,嘴巴則光滑無皺痕;成鳥初級飛羽則為純白色,嘴巴則佈滿了歲月的痕跡,呈現一條條皺紋似的紋路。

來到台灣的黑面琵鷺在農曆年過後,為了終生大事--找到今年度的伴侶結婚,不論公母都會在後冠頸部及前胸頸部開始長出金黃色的羽毛,為自己梳妝打扮藉此吸引異性,也正因此,台灣的人們稱呼其為「繁殖羽」,中國大陸則稱為「婚裝」。

相知相惜--尋找伴侶
來到台灣的成年琵鷺最重要就是找到另一半,若是喜歡對方就能看見互理羽毛的畫面。

在2月初來黑面琵鷺保護區觀賞黑面琵鷺,可說是最佳觀賞時節,一大片的金黃色琵鷺,站在廣闊的灘地上,可說是一大美景。這時的七股可說是成鳥配對的天堂,在台灣找到伴侶後,成鳥只要等到南風吹起,就會於2月底3月初結伴回到繁殖地,在繁殖完畢後,公母雙方的金黃色羽毛則會慢慢脫落,回到純白羽毛的狀態。

而沒有金黃色羽毛的亞成鳥,仍舊是一身純白羽毛,大部分的亞成鳥因沒有繁殖的壓力此時則會飛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慢慢等到台灣的夏季來到,於5月底飛離台灣。

漫步青沼--四草大池的青苔原
台灣有兩大黑面琵鷺棲息地,一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另外一個地方就是台南市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裡可以看見兩三百隻的蒼鷺。@

(轉載自Hsien’s 野生世界攝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環頸雉素描
單車漫遊:淡水河金色水岸自行車道
帶爸媽去旅行 找出屬於孝親自由行的路線
春天來了!桃園角板山踏青賞花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