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勇於盡責而不矜己功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9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謙讓、禮讓」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傳統道德信條。然而「謙讓」並不是一味講退讓、忍讓,在古人的觀念中,「謙讓」是指在名位上的讓,謂之「君子不爭」,推功及人。而在原則問題上,古人又推崇「當仁不讓」。所以,「謙讓」是建立在勇於負責基礎之上而不言己功的高尚道德風範。

春秋時期,晉國部隊在鞍(今濟南市西)戰敗齊軍,凱旋而歸。上軍副帥士燮最後進入國都,他的父親說:「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嗎?為什麼不能早點回來?」士燮說:「一般軍隊勝利歸來,國內的人們必然高興地歡迎。如果先回來,一定會特別引人注意,這豈不是要代替主帥領受殊榮嗎?因此,我不敢先回來。」父親對他的做法很讚賞。論功行賞時,晉景公對統帥郤克說:「這次我軍大勝是你的功勞啊!」郤克回答:「這完全是君王的指導和幾位將帥的功勞,我有什麼功勞呢?」晉景公稱讚士燮的功勞與郤克同樣大,士燮說是聽從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統帥的結果。晉景公稱讚欒書,欒書說:「這次勝利有賴於士燮的指揮和士兵的努力。」晉軍將領的不爭功反映了他們互相謙讓、推功及人的美德,這也是戰敗齊軍的關鍵所在。

一次,晉景公派遣士丐率領中軍,士丐辭謝說:「荀偃比我強,請派荀偃吧。」於是讓荀偃率領中軍,士丐輔佐。晉景公又派韓起率領上軍,韓起要讓給趙武,晉景公就派遣欒黶,欒黶推辭說:「我不如韓起,韓起願意讓趙武在上,君王還是聽從他吧。」於是趙武率領上軍,韓起輔佐。晉國的將帥在名位面前互相禮讓,晉國百姓因此而和睦共處,幾世受益。

老子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說:有功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又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確實凝聚了我們民族深邃的智慧與博大的胸懷。在社會群體中,如果人們爭權奪利,好居人上,並為此不擇手段,那麼社會將充滿紛爭、猜忌、動盪不安。反之,人們若能提高道德涵養,在每一念上都能首先為別人著想,氣度恢宏,以禮相待,才會形成寧靜祥和的社會環境。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4/5/52175.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次,他往京城考試時投宿旅店,深夜正聚精會神的在燈下讀書,卻有人敲門進來,原來是旅店主人的美貌媳婦。她年輕新寡,白天見到投宿的狄仁傑斯文儒雅,不由的萌生愛意,藉機親近。
  • 周史上記載,周武王統治周朝之初,向姜太公請教世上有沒有一種辦法,保存簡單,容易操作而又行之有效,能夠讓後世子孫傚法從而永遠保守祖先開創的國家基業。
  • 太后說:「男人也疼愛最小的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女人還厲害。」太后笑說:「我們女人疼得非常厲害呢!」
  •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知道儒家的主題思想與佛道兩家相比,是側重於入世觀。若論起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其實是一個二者兼得的人物,從孔子問道於老子即可見一斑,只是後世儒家受祖師孔子的影響,越來越注重於入世部分,把另一部分捨棄了。
  • 2008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大幕徐徐拉開,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萬王之王帶領眾神下世開創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的壯觀“創世”場面,其中唐代是頂峰,而作為舞臺天幕背景出現的大明宮,則顯示了盛世唐朝君臨天下、光照千秋的文治武功。
  • 鄉親們看了這首詩,都不得其解。笑面虎也在人群中,他一看這詩中的意思好像在諷刺他,於是很不高興,對孫五說:「你這首詩不是在罵我嗎?」
  • 腹黃享是戰國時代墨家弟子。晚年時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對他說:「先生年齡大了,而且只有這一個孩子,我要下令官吏,不再追究這事,先生可以放心了。」
  • 明朝濮陽人劉滋年青時是個秀才,家裏窮,一年遇到水旱,於是把家裏二十畝地全部變賣掉,貸錢給人,取什分之一利,十幾年下來積攢了一萬兩銀子。劉滋為人慷慨,注重誠諾,善於心計。
  • 康熙皇帝雖然在八歲的幼齡就登上皇位,從小他就知道好學,負責教導學問的先生主要以講解儒家經典和史書為主,他認為史書讓我們在處理事務時可以明白得失,其次才是學習詩文。
  • 當時學校測試士子,許容的一個朋友偷了他的文章,得到了第一名。他的朋友得意忘形,見人就吹噓,甚至還在文章真正的作者許容面前自誇。許多朋友都為許容感到不平,想當面斥責那個無恥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