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鋒筆天下】臧山:為何用恨表達愛?

臧山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4月27日訊】「咬碎仇、咬碎恨,仇恨入心要發芽」。七零年代後出生的中國人,大概很少聽過這個文革樣板戲李鐵梅的著名唱段。兩年前,一幫已經半老的朋友們聚集在美國,一位女士唱將出來,聽著別有一番滋味。

仇恨的結果當然是暴力,共產黨卻希望以之來實現世界大同的博愛目標。

「愛」必須用「恨」來實現。這種聽起來十分詭異的邏輯,過去幾十年真實地發生在中國。愛國卻必須用恨別的什麼國家來表述。世界上許多比較有成就的國家以及不幸和我們相鄰的國家,幾乎都曾經作過我們的「恨國」對象。從前蘇聯、越南、印度、美國、日本、臺灣都有幸被中國人恨過,不如此,便無法表達愛。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

而最新的發展,是愛國必須用恨法國和西藏來表述。如果有人竟然不恨藏人,卻認為西藏人也有追求自由的權利(如王千源),或者是不恨法國人,認為不應該抵製法資的家樂福(如金晶和韓寒),那一定是不愛國甚至是賣國的表現。

有人說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所謂「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中國女子愛上男人喜歡說「恨死你了」,或者乾脆是「挨千刀的」。毛澤東的《矛盾論》對此有更為精彩的總結,「矛盾的一方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如果不「恨」便無所謂「愛」了。

對此我一直心懷疑問,因為基督耶穌的愛,諸天神佛的慈悲,甚至孔孟儒家的仁,都並不曾有這樣的前提,想來確實奇怪。其實在大部份國家,愛國主義表達的也只是純粹的愛,以喜愛具體的人民和土地,或者是欣賞傳統及文化作為表述的方式,而不是仇恨。

人類歷史上當然有這樣以恨為愛的例子。比如德國納粹和某些極端主義的恐怖份子,便是以恨來表述自己的愛。通常而言,這樣的愛國會被冠以「主義」的後綴。「主義」意味著超越一切的絕對價值,任何其他價值原則一律被覆蓋,這是主義的功能。

然而我們必須指出的是,這其實是共產黨文化的一種非常特殊的安排。因為不僅僅是愛恨國家,而且也愛恨別的領域。比如說愛無產階級必須恨資產階級,愛革命兄弟必須恨反革命分子,愛共產黨必須恨所有別的黨,愛毛主席當然就要恨蔣介石。這種黨文化的普遍教育成為今天中國社會主要問題的價值觀基礎,階層森嚴,集團羅列,愛自己當然就要恨別人,若不稱心如意便必須報復。

今天我們所見識的民族主義狂潮,只是這種價值觀在所謂國家民族層面的爆發。「仇恨入心要發芽」,仇恨在心中生長起來之後當然不可能結出愛和善的果實,而且最終損害的必然是自己,箇中的道理其實並不複雜。

註:此文將刊登在《新紀元週刊》69期《鋒筆天下》http://mag.epochtimes.com(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臧山:紙老虎和假月照
臧山:動態穩定和土改
臧山:請把土地還給農民
臧山:腐敗奧運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