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文物大展──兵馬俑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18日訊】「兵馬俑特展」於2000年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第一次展出,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而在2007年第二次來台灣的特展,則是在台中市科學博物館展出。由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陜西省文物局共同合作的「秦代新出土文物大展──兵馬俑展Ⅱ」,引進由陜西省考古隊在第二號坑與陪葬坑發現的綠面跪射俑、彩繪跪射俑、青銅仙鶴、石鎧甲等28組一級文物,以及新出土尚未發表的春秋戰國青銅、陶製禮器與生活用具等共116組件珍貴考古文物,帶給我們一場難得的藝術饗宴。

具有人類學博士身分同時也是這次策展人的何傳坤表示,這些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兵馬俑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計算,每一件陶製的標本都很重,不能讓它稍有碰觸而有所損傷,所以在搬動的時候,要很小心的處理,搬運的難度很高。又因為台灣地區有地震,所以在兵馬俑腰部的地方,加強固定,並且把它們圍起來,在嚴陣以待的情況下,才能讓它們成功的展出。

揭開秦始皇陵墓的面紗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林宗賢館長表示,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自1974年陜西農民在打井時,挖到陶俑俑頭開始,兵馬俑就一直深受全球考古學界的重視。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為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設計建造,除了陵園區外,還有相當龐大的從葬區。除了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在陵墓四周有181座大小、內容、型制各不相同的陪葬坑,主要陪葬坑有兵馬俑坑、文官俑坑、水禽坑及百戲俑坑等,是現今了解兩千多年前秦代帝國面貌與生活文化的珍貴文物。其中包含陶俑、陶馬的數量高達六、七千個,它的出現,舉世震驚。展覽場中,完整的呈現了兵馬俑軍階與軍種,讓歷史在現場重現,包括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跪射俑及御手俑。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王公貴族就有厚葬的習俗。在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從13歲繼承王位起,就開始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時間長達39年,期間動用了70萬人參與。工程之浩大,實在是現代人所無法想像的,所以秦始皇的排場,大概在中國歷史上是排行第一名的。

秦始皇嬴政,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39歲時併吞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朝。自稱始皇帝,同時宣稱其子孫延續萬世,代代承襲。然而,秦朝卻只有15年就滅亡了,這個事實和秦始皇的理想顯然有天壤之別。

何博士道:「在秦始皇墓附近,陪葬坑應該有五百多處,未來這個工作量還相當的大,慢慢再挖下去的話,觸動的東西會更多」。不管陪葬坑裝的是人,還是俑,數量都大得讓人怵目驚心,看的雖然是展覽,但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大戲,也同時上演。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動用這麼大規模的陪葬坑呢?到底秦始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到底秦始皇的陵墓有多大呢?根據發表的考古報告上說,它的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那麼大。作為第一個統一全中國的統治者,秦始皇的陵墓和地宮都大得驚人,而長城的規模更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當時秦朝是很強大的,那麼為什麼它卻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就崩潰了?就如同璀璨的煙火一樣,在綻開出萬丈光芒的同時,戛然而止。莫非就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對秦朝亡國的看法中說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秦王朝期間,剷除的對手人數超過140萬人,在書中的捷報單中寫著:「破趙於長平,四十萬盡殺之。」照這樣看來,造下那麼多的殺生之業,是不是也是造成秦王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呢?

秦朝──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了兵馬俑

兵馬俑的聲勢浩大,然而什麼是「俑」?在《說文》中記載,俑是偶的假借字,是指殉葬用的「人形明器」。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在《孟子•梁惠王上》篇中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據了解,商代以前是以活人陪葬,到春秋戰國以後有的是用木頭,可是到了秦代又改用陶做的俑。它跟前面的商代不一樣,跟後面的漢代也不太一樣。

專家認為兵馬俑埋在地下的時候,它的溫濕度沒有問題,可是它一出土以後,跟空氣一接觸就會發生化學作用。在二號坑人們發現有彩俑的畫,對照之下,才發現原來兵馬俑並不是全是灰黑色的,而是彩色的。傳說中,那個既大又壯觀的阿房宮毀於項羽之手,而那些被深深埋在地下的兵馬俑,當時也受到大火的波及,有些俑的臉上被染成黑色的部分,據說就是曾經被燒過的痕跡。

當我們來到兵馬俑的面前,發現兵馬俑竟然是那樣的逼真,一尊尊活靈活現的彪形大漢就這麼站立在眼前,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秦俑一般的高度差不多有1.8米左右,可以說是大力士的形象。這不禁讓人懷疑,到底是秦朝的人真的長得這樣呢?還是那些陶工塑造出理想化的秦朝將士?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因為秦俑的製作方式是先以模型做出人頭的粗胚外型,然後再一個一個進行細部雕刻。陶匠蓄意追求各個俑長相上的差異,無論是在五官、髮型、鬍鬚等等都力求不同。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難怪何博士也如此說道:「整個兵馬俑的發現,在中國美術史上,工藝技巧已經到了顛峰。兵馬俑不僅在考古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在藝術史上,同樣也有極高的價值」。

陶工被活埋?

陶製品和雕塑不同的地方,在於陶製品的裡面必須是中空,不能有任何支架,所以越大的作品就越重,相對的難度就越高;另外還有不同的地方是,如果要直接燒窯的話,在塑陶之前,要仔細的做好練土的動作,否則拿著留有空氣的陶土去做作品的話,在燒煉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爆破的情形。

據說在台灣跟中國大陸有很多人都做過實驗,大家發現當下面作品完成後,上面的身體再放上去的話,整個俑是會垮掉的。

陶藝家吳讓農講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再高明的行家也無法掌控窯裡的世界,陶器在火的熔煉下會產生很多無法預料的變化。現代的陶藝家使用的是可以控制溫度的電窯、瓦斯窯。而在古代當然沒有這些設備了,不僅如此,而且秦俑還是超乎尋常的大作品,所以即使對現代陶藝家來說,也是有難以克服的難度的。

秦俑之所以讓人覺得震憾的原因,除了它的歷史悠久、數量龐大之外,還有就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看過這樣形態比例的陶製品,所以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綜觀來看,從秦朝以後所出土的雕塑品,不論在形體的比例上,或是雕塑的技法上,竟然都看不到秦朝的技法,為什麼秦俑的雕工就如同曇花一現的消失不見了呢?所以人們不得不懷疑那些陶工被活埋了。

綠面跪射俑 

1999年9月10日,考古團隊在二號俑坑只發現6件,參展的這一件綠面跪射俑就在其中,這是一個相當奇特的跪射武士俑,面部顏色迥異於其它已出土的秦俑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綠面跪射俑屬一級文物,重130kg,高123cm。整個俑均施以彩繪,面部綠色彩繪尤其完整,白色眼白,黑色瞳孔,目光炯炯有神; 黑褐色漆皮為髮,紅色頭巾髮帶;黑褐色漆皮為甲,紅色甲帶,右披膊紅色甲帶較左邊更為清晰。左右手彩繪保存較好,左手較右手彩繪色調上紅一些,左手有一塊大約5X5cm無彩繪;領為藍色,後領有約15cm發黃彩繪;袖口為藍色,有斑塊狀黃色;戰袍為白色,有斑塊狀缺失;第二層戰袍為藍色;長褲為綠色,左右膝部均有缺失。


秦 綠面跪射俑。此件高123公分重130公斤綠面跪射俑,1999年在兵馬俑2號坑未遭火焚出土的6件彩繪俑之一,是千餘件出土秦俑中所僅見,特別是他綠色的面孔,成為研究秦俑課題的謎。(大紀元 / 白亞仕攝影)

這個綠面俑的顏色,到底為什麼是綠的?當然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這是因長時間埋藏,或有其它物質使其顏色發生化學變化;也有人認為是秦代工匠刻意模仿某些膚色較深的真人繪製的;還有人認為可能是某個工匠的惡作劇。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陶工當時心情不太好,因此就把這尊的臉變成綠的。何博士認為:「其實這個綠色跟褲子的顏色是一樣的。這一件可以說是國寶級的,此展回到大陸就不太可能再出來了,所以顯得特別珍貴、重要」。

這些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兵馬俑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它們不但受到全球考古、學術界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很多的話題!文物無法複製,歷史不能重來,何傳坤深知文物保存的重要,希望人人都能養成重視文物的觀念,因為每一件記錄著時光歲月的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它們都是勝過千言萬語的歷史見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冠宇覺得要詮釋一首樂曲一定要注意原創者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演奏者必須忠實的呈現出來。即使呈現的方式不同,演奏者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不同的創新,但是一定要注重原創者所要的東西。
  • 膠彩畫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當時是被用來繪製金碧輝煌的宮廷建築,承傳到日本之後,他們將膠彩畫發揚光大,廣為畫家所喜愛,發展到後來更成為日本的國畫。金跟銀很明顯的有突出的感覺,這也是膠彩畫特色中,一種具有別致的裝飾作用。
  • 黃老先生的魏碑書法不但獨步藝壇,而且遠近馳名,除了在國內各大展覽常有個展聯展外,並先後在美國、法國、瑞士、德國等國舉行個展,深獲各界好評。其作品廣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十八日專電)中國政府鎮壓西藏民眾引發的怒火,今天燒進大英博物館。兩名不滿中國粗暴對待西藏抗議民眾的英國男子,下午進入兵馬俑特展展場,在兩尊兵馬俑身上掛上抗議牌子,頓時警鈴大作,警方趕到後將他們驅逐出館;博物館人員表示,被掛牌的珍品都未受損。
  •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倫敦十八日法新電)英國兩名親西藏示威者今天說,他們在倫敦大英博物館一場大型展覽展出的兵馬俑脖子上,掛了反中國標語。
  • 在密閉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工匠們,拿著燭光一筆一畫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細緻繁複的圖案,他們要付出多少時間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座宏偉的石窟,憑藉的只是一顆對神佛敬仰與奉獻的心。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