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手記:照妖鏡

作者:張卉中
font print 人氣: 1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一回,聽到他的房間裡很熱鬧,一個大人的聲音兇巴巴的,另一個小孩的聲音正為自己申辯…

母親從未真正打過我。只有一回,在我很小的時候,因為偷吃了一個「鹹光餅」,母親認為我犯了嚴重的大錯,她先跟我講了好一會兒做人要誠實的道理,然後,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手背,算是對我的懲戒。

在那個少有家電代勞、凡事都得親自動手操作的年代,母親生養了六個小孩。除了買菜、燒煤升爐火、料理三餐和便當、打掃、洗衣、指導功課、參加母姊會、縫紉、織毛衣、勾桌巾、插花、養狗餵雞……之外,當我的兩個哥哥因下棋吵架時,她還能耐心地叫兩人坐下來聽她講兄弟要和好的故事。

相較於母親的聰慧、任勞任怨,我覺得自己實在很無能、很懶惰,一天下來也做不了多少事。只有一個小孩,也沒怎麼用心照顧,很少講故事給他聽。不過,由於我的偷懶,孩子倒是免去我曾遭受的母親嘮叨之苦。

記得孩子還不會講話時,大概一歲左右吧,當他不乖,我會用手打他,但沒多久就投降了。因為,不管我感覺自己的手打得有多疼,他不但不覺得疼,反而跟我玩起遊戲來。打了他的右手,他會伸出左手要我打,而且不打還不行,他會伊伊哦哦地堅持;打他的屁股,他會指著另一半屁股,伊伊哦哦地堅持接受同等待遇。

孩子學會走路不久,有一回,我正在廚房油炸東西,他搖搖晃晃地跑進來。叫他出去,他不聽,情急之下,吼了他幾聲。只見孩子一愣,舉起雙手拼命敲打自己的頭。我心裡一陣痛,知道自己不該把手邊的家事看得比孩子的心情還重要,而且那樣亂吼,實在不像個文明人。

有一回,房間的垃圾桶散發腐臭的怪味,原來,前一天孩子把吃不下的飯菜倒掉,端個空碗告訴我他吃完了。那時他大概才兩歲多吧,當時我心頭一驚,想不到自己強人所難地逼他吃東西,竟將孩子扭曲到得作假交差。我忘了是怎麼善後的,不過肯定沒像母親那樣說個故事或什麼的,一方面是自己心虛,另一方面就是我講起故事來也乏味得很。

孩子很喜歡玩樂高遊戲。大概在七、八歲左右吧,有一回,聽到他的房間裡很熱鬧,一個大人的聲音兇巴巴的,另一個小孩的聲音正為自己申辯。原來,在樂高王國裡,孩子一人扮演兩個角色,仔細一聽,那個大人不正是我這個兇惡的媽媽,而那個可憐的小孩不就是他嗎?真是不堪啊,這副嘴臉!

對於孩子的教養,有時我會不太用心地因循一般模式,以致傷害了孩子的純真。而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的種種醜態。雖然,我還是會不自覺地大欺小,不過心裡相當明白,孩子是我的老師,他的智慧照見了我的愚迷。看清了這個事實,於是,在知道犯錯時,我願意認錯,並努力改進。

由於自認為沒有足夠的智慧教導孩子,為了不想扭曲孩子善良的本性,我設法提供他一個開闊的思維空間。希望孩子能夠少受不當干預,在與他人的自然互動中,學習觀察、內省,讓先天的智慧得以流暢地自行運作。這是我送孩子去讀森小的主要原因。@*

點閱【成長手記】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在三十六歲左右,決定把頭髮的處理權收回來,也就是說舉凡剪髮、梳洗、整理都不假手他人,統統自己來。
  • 幫孩子了解多樣性能讓他們對自我認同,讓他們融入社會,尊重他人的不同點。當大人也能展現出開放和接納的態度時,這有助於教育孩子如何尊重多樣性,包容每個人的不同。 人們都需要感受到被他人所接納、尊重和包容。在兩種文化中感受到受歡迎和像家一樣的感覺對身心健康的發展很重要。
  • 孩子總會長大,有一天會離家遠走他鄉,父母們雖然很清楚這天遲早會到來,但卻難掩內心的不捨。美國紐約有位媽媽在兒子到外地讀大學後,深刻體會到孩子離開後的寂寞感,但誰也沒想到,兒子的體貼替她帶來莫大的驚喜⋯⋯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