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宋代百戲》(二)

相聲「說學逗唱」之「說」的部份﹙下﹚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續前﹚
四、 「舌辯」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記得幾個古賢人:張良、蒯文通說話,陸賈、蕭何快掉文,子建、楊修也不亞,蘇秦、張儀說六國,晏嬰、管仲說五霸,六計陳平、李佐車,十二甘羅並子夏。這些古人能說話,齊家治國平天下。公公要奴不說話,將我口兒縫住吧!」

像這樣的「舌辯」、「舌耕」,對後世號稱語言藝術的相聲影響很大,主要表現於以下 “見景生情、隨機應變”以及“口快如刀、如水之流”兩方面。

五、 舌辯特點——見景生情、隨機應變
如有名的傳統相聲《扒馬褂》,其中丙說風可大了,整刮了一宿把一口井給刮到牆外邊去了。但跟他對話的乙不信,甲於是要想方設法要替丙圓謊︰
「……
甲︰你聽著啊!你不是問他家那井怎麼刮牆外邊去了嗎?因為他家那牆太矮了!
乙︰多矮也刮不出去呀?
甲︰他家那牆不是磚牆。
乙︰土牆也刮不出去呀?
甲︰是籬笆牆,籬笆你懂嗎?
乙︰籬笆我怎麼不懂啊!
甲︰懂?啊!懂就完了。
乙︰什麼就完了?我問你這井怎麼會刮到牆外邊去了?
甲︰還沒明白哪?
乙︰你說什麼啦?
甲︰你不是問這井嗎?噢!是這麼回事,因為他家那籬笆牆年頭兒太多了,風吹日曬的,底下糟了,離著這井也就二尺來遠。那天忽然來了一陣大風,籬笆底下折了,把牆鼓進一塊來,他早起來這麼一瞧,睡眼朦朧的:「喲,怎麼把我這井給刮到牆外邊去了?」就這樣給刮出去的。
乙︰噢,這麼回事!

這就是一個見景生情、隨機應變的例子,主要在表現說話人的機智。

六、 舌辯特點——口快如刀、如水之流
「舌辯」有另一個口快如刀的特點,就如傳統相聲《八扇屏》裡講述項羽那段<渾人>的「貫口活」︰
「想當初楚霸王項羽,目生重瞳,帳下有八千子弟兵,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只皆因鴻門宴劉邦赴會之時,項伯、項莊拔劍闖入,在席前舞劍。多虧大將樊噲保走劉邦,從此鬥智;張良訪韓信,韓信登臺拜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智取三關,九里山十面埋伏困住霸王,霸王失機大敗。

正敗之時,見前有烏江攔路,後有韓信追兵趕到。抬頭見江中來了一隻打漁小舟,霸王點頭喚之曰:『漁家,將孤渡過江去,有薄銀相贈。』漁家言道:『你的人高馬大槍沉,我的船隻窄小,渡人難渡槍馬,渡槍馬難以渡人。』霸王說:『那有何難,先將孤家槍馬渡過江去,然後再渡孤家不遲。』

漁家聞聽,順舟靠岸,大槍搭在船上,馬匹拉上舟中,一篙支開,船離江岸約有數丈,漁家言道:『項羽聽真,我等非漁人,乃韓元帥帳下大將。奉元帥之令,前來盜你的槍馬,看你身為大將者,無槍,無馬,無卒,孤身一人,必將落於韓元帥之手。』霸王聞聽,頓足捶胸:『悔當初不聽亞父范增之言,今日果有此敗,我有何面目去見江東父老,看來孤乃是渾人也。』」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啟顏錄》裡所收的笑話未必都是侯白創作的,不過大部分的笑話還是來自於侯白;敦煌卷子本的《啟顏錄》裏,將內容分成論難、辯捷、嘲誚、昏忘四類,其實還可以加上語言文字遊戲,共為五類。
  • 嘲誚
    如《射不著垛》︰「宋國公蕭瑀不會射箭,有一回重陽節太宗賜射,蕭瑀不管怎麼射都射不到箭靶子,一無所獲。還被大書法家歐陽詢當面作詩嘲笑:
    『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反復下,應西還更東,
    十回俱著地,兩手並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
  • 古代眾多的文學藝術形式中,笑話與相聲的傳承關係最為明顯。段寶林在《笑話——人間的喜劇藝術》一書指出︰「單口相聲與笑話最為接近,可以說是專業藝人說的笑話,不過單口相聲與一般的小笑話不同,它是專業性的,篇幅較長的笑話。相聲演員往往把幾個小笑話串聯起來,增加許多生動的細節,來表現更加豐富的內容。」
  • 笑話跟相聲之間的傳承關係更多的表現在藝術手法方面,以下略舉數端︰
    一、歪講
    二、吟詩答對
    三、三翻四抖
    四、方言習俗
  • 古代笑話確實為後世的相聲藝術注入了許多營養因素,對整體相聲藝術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影響,並構成相聲系統中的主流。然而,古代笑話中的糟糠糟粕也流傳到相聲中來,目前相聲中的一些弊端,其實在古代笑話中就有蛛絲馬跡可尋。譬如說,以個人生理缺陷狀況來開玩笑的內容,這在古代笑話中就屢見不鮮。
  • 提到「參軍戲」的起源,經常引用的是《樂府雜錄》中的一段記載︰「…後漢館陶令石耽﹙朝代官職人名﹚有贓犯﹙貪汙受賄,違犯法紀﹚,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古代罪人通常這麼穿﹚,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
  • 如同許多失傳的藝術形式一樣,「參軍戲」雖然在唐朝、五代都盛行一時,卻鮮有文字記載的腳本流傳下來。根據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所附的<優語集>裡一些「參軍戲」的故事,其中有七、八篇是較為可靠的史料,根據這些劇本內容及其他有關資料,可以歸納出「參軍戲」具有如下特色︰
    一、嘲弄諷刺
    二、鹹淡見義
  • 「參軍戲」是好笑的,是詼諧的,是幽默的,又是講道理跟時事的,這與古代「俳優」的作用與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參軍戲」演出的地點如果不在宮廷,就是在帥府,藝人們往往要當著帝王跟達官貴人的面前演出;而「參軍戲」內容「敏感」,如果不披上喜劇的外衣,用笑話的面貌出現的話,免不了會給自身帶來禍殃。
  • 不少學者早就注意到「參軍戲」與相聲之間的淵源關係,認為相聲是由古代的「參軍戲」發展、衍伸、變化而來的,因此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喜劇風格的「中國諷刺文學」。很多學者贊同從表演形式跟內容來看,古代的「參軍戲」跟現代雜耍類的相聲,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絕不是在「參軍戲」跟相聲之間劃等號。
  •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