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英文/白話新譯

「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是詩經餘緒嗎?

文/賈福相
font print 人氣: 443
【字號】    
   標籤: tags:

《論語.陽貨篇》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是說《詩經》有三大功用。第一:訓練聯想力、觀察力、合群力、批評力。第二:教人孝敬父母、忠於君國。第三:多多認識一些動植物,多多接近自然。兩千多年來,學《詩經》的人多數引用這幾句話。

近幾年出版的《詩經》白話譯本作者在序言或導言中都提到這句話,而且多數對第一和第二作了引申,唯有對第三句卻草草略過。屈萬里在《詩經選注》(1995年,正中書局,頁2)中寫道:「至於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那不過是次要的事。」糜文開在《詩經欣賞與研究》(1977年,三民書局,頁139)中專文〈論語與詩經〉也說:「至於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只是詩學的餘緒。」有些譯者甚至把第三句完全忽略了。每次讀到這裡,我總有種莫名的納悶,不單是生物學家的關係,我內心的詩人不禁疑惑,為什麼鳥獸草木是餘緒?那麼不重要?

我讀《詩經》匆匆十餘年了,過去四年把《詩經‧國風》一百六十篇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我的經驗以為詩經之所以千年不衰,多少與「鳥獸草木之名」有關,生物美化了詩的語言,美化了詩的篇章,如果沒有鳥獸草木之名,《詩經‧國風》就大大失色了。《詩經‧國風》首篇〈關雎〉與最後一篇〈狼跋〉,起首是鳥,結尾是狼,中間縱橫多姿的一百五十八篇多處引用了動植物的名字。

詩經的賦、比、興,奠定了中國詩作方法:賦,直書其事;比,明喻或以物喻志;興,隱喻或因物起興。明喻如衛風的〈碩人〉篇第二章「手如葇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十八個字,用了兩種植物、四種動物作了六個比喻。

這篇碩人被清代詩學大儒姚際恆稱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隱喻如〈氓〉篇中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是說年輕的桑葉,又嫩又綠又新鮮,形容初婚的少婦(因此將她與柔軟蠶絲做聯想)。後來丈夫別戀,變得憔悴無神,又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說桑葉枯黃,紛紛飄雪,來形容被拋棄後的落寞情形。如果譯者擅自改動詩中名物,勢必也將改寫詩中之意,使詩意前後不連貫,因此名物不可謂不重要。

當起首的風景和文本沒有直接關係時是「興」,如諷刺貪官的〈伐檀〉首章:「叮叮砍青檀喲,檀木放在河岸上喲,河水清清有微波喲」,伐檀是興,與其後詩文關係不大,主旨在於批評官員貪腐,但兩者連在一起成了美麗詩篇。檀木獨特的氣味與下階層的庶民百姓較為親近,與詩中所述的上位者形成對比。若任意以其他樹木起興,詩的力道將會大大削弱,再次說明草木鳥獸名稱之重要。

另有許多篇章寫景僅僅數言,卻道出了深深情意,如〈蒹葭〉開頭二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好一片肅殺秋景,清朝學者王國維的「景語即情語」當始於斯。蘆葦比起其他植物都更適於烘托秋天的愁緒,秋天是蘆花最璀璨也最近凋零的季節。

《詩經‧國風》一百六十篇最長的是〈七月〉,共八章,第四章的前七句是「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穫,十月隕蘀。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譯成白話可以是:「四月狗尾草結子,五月知了唧唧啼。八月莊稼收成時,十月黃葉飄飄離。十一月出外去打獵,捉到狐狸剝了皮,好為公子作皮衣。」詩人用了二十九個字,講了七個月的農耕和行獵,但不是流水帳而是韻律自然,每一個提及的名物皆重要,標記著農民的年曆,〈七月〉一詩被許為「天下至文」。

其實人間那一樣藝術作品能離開鳥獸草木?諸如繪畫、音樂、舞蹈、詩歌都是藝術家響應了自然的色彩、聲音、動作的節奏紛紛多樣,從中又觀察出矛盾性和不穩定性,由點、線、面而波而圓,充塞天地,形成永不休止的大塊文章,正如孔子所言一般。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發表了她劃時代的名著《寂靜的春天》,討論殺蟲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當時英國的赫胥黎爵士深有所感地說:「如果我們的春天也寂靜了,二分之一的英國文學也會隨之消逝。」

人活著就要吃飯,就要穿衣,就要住房子,就要美化環境,拒絕毒害,哪一樣不需要動物和植物?哪一樣不需要生物多樣?自然生物是人類賴以維生的資源,鳥獸草木是我們的靈魂,正如他們是《詩經》的靈魂一般,是三千年文學的血液,怎麼會是次要?怎麼會是餘緒?◇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人說: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處處都有壓力,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話是不錯,問題是我們怎樣認知和面對壓力﹖誠如作者張德聰教授所講的:「壓力不一定是不好的」。他指出,壓力有如多刺的玫瑰,「玫瑰花豔麗卻多剌,喜歡者喜見其花,厭惡者恨其刺,喜惡在一念之間」。
  • 壓力是好是壞並非絕對,而是相對的。如同「萬物靜觀皆自得」,我們面對壓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的感受有其獨特性。壓力並不一定不好,就像人的身體會有疼痛,一個人如果被刺傷,感覺痛是一種防衛反應,讓我們可以及時處理,或避免受到更大傷害,如果不感覺痛才麻煩。
  • 在近來所謂健康熱潮、減肥熱潮中,早起是最基本的方法。它不需要額外花費,而且不只對健康有好處,還能使頭腦運轉速度變快、養成積極的態度。關於早起的效用,書籍、雜誌、電視節目中都談論很多,近年來因為大腦生理學與心理學等領域的發達,早起的好處也得到了科學的證明。
  • 日夜周期是由循環機能、睡眠、體溫、副腎皮質荷爾蒙的作用、尿量、尿中的磷酸、鈉、鉀的量以及代謝速度等形成,這種節奏並非二十四小時都如此。 由此可知這種節奏是根據細胞代謝規律所產生的。與地球的自轉相互配合,每天一邊做出些微的調整,一邊適應環境。
  • 費歐娜第一次來求診時,靜靜坐在診療椅上,沒看我,也沒說半句話,只是從皮包裡拿出女兒寫的那封信,彷彿在說:「這封信已足以說明一切。」這是事實。我有不少案主就像她女兒一樣,有時甚至是我幫他們草擬那樣的信,或鼓勵他們與父母切斷聯繫。這樣的信會讓人覺得已無轉圜餘地。我知道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一個心理治療師若未就長遠的影響深思熟慮,絕不能提供這樣的建議。
  • 無論你如何努力或多麼無辜,都必須先接受孩子的觀點,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多愛一些,多拉他一把,少憂慮一些。
  • 而實際推動這樣經濟諮詢的專家顧問,其實正扮演「經濟殺手」的角色。他們為歐美的大公司尋找對象、進駐評估、大力遊說,最後當然是完成一筆筆交易。而真正從這些交易受惠的,正是這些經濟先進國。
  • 好不容易,我站起身來,跟在他後面。走到最後一階,有個標誌吸引了我,讓我停下腳步。上面有一張我們坐著的背後那棟大廈的照片。
  • 一般人寫散文,喜歡運用能震撼人心的詞彙,且多富感性;而經濟學者寫雜文,喜歡用一般人難懂的術語,且多富理性。如果有人寫的文章既具散文風格,又有經濟觀念內涵,就我所知,很難找到這樣的作家。
  • 「背影」,描寫他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的情形。一位平凡的父親,囉嗦地一直拜託同行的旅館茶房,好好照應他遠行的兒子,為了買橘子給兒子而弄得滿身塵土。這位父親把橘子交到兒子手上之後,撲撲衣上泥土離去,蹣跚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日後,朱自清常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