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獲獎影片《神探》《跟蹤》說了什麼

夏威夷

【大紀元5月9日訊】香港電影金像獎結束了,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大片,陳可辛導演的轉型之作《投名狀》獲得了大豐收,一舉囊括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八項大獎,成為本屆金像獎的最大贏家。除了《神探》因為定級的關係只在小範圍內公映,其餘四部入圍最佳影片的《投名狀》、《門徒》、《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跟蹤》等都在大陸獲得了較高的票房回報,尤其是《投名狀》在大陸票房過億。然而港片雖然在大陸獲得較高回報,卻並未帶暖香港市場,和十年前相比,香港電影市場依舊低迷。

為什麼香港電影市場持續低迷,是觀眾的問題還是創作者的問題?其實細心的觀眾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十年前的香港生產的影片多是積極向上的影片,多是正義戰勝邪惡的影片(如成龍李連杰早期的影片),多是給人溫暖讓人感動的影片(如周潤發《秋天的童話》《阿郎的故事》等描寫小人物生活的影片),多是懲惡揚善引人向善的影片,而這十年的影片卻多是邪惡戰勝仗義的影片,多是描寫好人變壞好人沒好報的影片,多是宣揚人心冷酷的影片。人們為什麼要掏錢到電影院裡去看邪惡戰勝正義的影片呢?難道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還少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楚還不夠嗎,為何還要到電影院裡再感受一下人情的冷酷呢?香港觀眾是聰明的,畢竟香港的言論媒體要相對自由一些,港人的鑑賞力也是相對較高的,他們聰明的選擇了迴避,你拍你的,至少我有不掏錢去看的自由。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大陸觀眾在這方面就相對要盲目一些,大陸的觀眾並不能很清楚的分清一個影片要告訴人們的是什麼,要給人們灌輸什麼樣的潛意識,但顯然這並不是觀眾的原因,因為缺少一些敢於指出影片問題所在的影評人。就是有這樣的影評人,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批評文字是否有可發表的地方。至少在目前來說,這樣可以自由發表批評文字的地方實在太少了。即便可以自由發表,也不能不蜻蜓點水似的淺嘗輒止。即「可以爭鳴,但不允許有不同觀點。」「可以說,但不允許說清楚」……

幸運的是,畢竟還有一兩家關注漢語文化的海外華文媒體,可以允許人們從不同視角來進行爭鳴辯論,在這狂風肆獗御用媒體遍地的黑夜裡,孤單而執拗的努力給人們劃著一根又一根火柴,點燃一根又一根火把……

關於《投名狀》人們已經分析的很多了,一部價值觀混亂的影片獲獎正是為了鼓勵推廣其混亂的價值觀,這也早在人們預料之中。除了《投名狀》,這次入圍最佳影片的《神探》和《跟蹤》同樣引人注目……

《神探》講述了一個具有特異功能能看到別人分裂人格的神探(劉青雲)協助警察破案(尋槍)的故事,這樣講述故事的形式在國內以往的影片中還是不多見的,該劇獲得了本屆金像獎的最佳劇本獎。


《神探》講述一個能看到他人內心分裂人格的警察。


在一個不正常的社會裡一個正常的人常常被人認為是不正常的,影片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被社會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神探故事。似乎為了照顧觀眾的接受能力,影片把神探陳桂彬(劉青雲)也按照精神病患者的表面症狀來描寫,他多年前因自切一隻耳朵給退休的警司,被認定患上精神病而被退職。

警員高志偉(林家棟)是典型的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但他表面上卻和普通人一樣,因為他周圍的人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分裂症,所以人們都覺得他很正常。在和另一位警員王國柱一起查案中,王國柱(李國麟)連人帶槍失蹤,高志偉(林家棟)平安而回。沒有人懷疑王國柱的失蹤案高志偉深涉其中。

重案組督察何家安(安志傑)受命調查此案多月毫無進展,何家安決定找舊上司,已退職的陳桂彬(劉青雲)請教。此時劉青雲本來已和妻子張美華(林熙蕾)過著隱居生活,何家安的求助讓劉青雲的才能得以發揮,沉睡的心熱熾起來,妻子卻當他是瘋子。

劉青雲初次接觸高志偉,即認定王國柱已遇害,高志偉就是凶手,因為他看到高志偉的人格分裂成七重。但高志偉的殺人動機則有待調查。何家安奇怪劉青雲的判斷,劉青雲說出自己有「看」到人內心陰暗面的能力,還有看到人因犯錯而「遺失了的人格」。

劉青雲的辦案方法奇特,例如,會重返案發現場扮演凶手和受害者去感受兩者的心態,意圖找出動機,過程不斷的違規犯戒,為何家安帶來不少麻煩,最後更不發一言奪走了何家安的配槍。調查下,劉青雲終找到當日樹林內的真相,就是高志偉因執行任務時失掉了槍,他的「無知」 (林雪)在驚慌下盲目地搶王國柱的槍,衝突間他的「凶殘」(張兆輝)把王國柱殺掉,他不同層次的「貪婪」便拿著王國柱的配槍搶劫殺人。

正當劉青雲雀躍地把結果告知何家安時,竟看到了何家安的「軟弱」,何家安對劉青雲的信心已動搖,並轉而投高志偉,相信了他的「偽善」。劉青雲知道高志偉的「凶殘」一定會殺何家安,選擇冒性命之危險救高志偉,印證誰是真兇……

在國內嘲諷類文化是很少見的,像卓別林的《大獨裁者》者那樣把處於上邊的人勾畫成小丑在國內的文化和影視中幾乎看不到。要想嘲諷首先得把自己變成一個小丑,就像是東方朔那樣,歷代帝王們允許丑角對時政進行嘲諷,卻不允許人們把上面的人勾畫成丑角。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醜聞能成為人們取笑的對象,副總統的打獵誤傷也會成為人們的笑談,使美國人大樂一把,但毛澤東的畫像嘴角上翹、被漫畫化卻會引發巨大的反對聲浪,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點不同。你可以說他們邪惡,但你不能把他們描繪成小丑。趙本山的小品總是以農民(居於下位者)作為取笑對象,就連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也不能免俗(雖然他並非有意醜化農民),難脫古人巢臼。通過以上簡單列舉,這樣我們也就不難發現,這部影片中作者首先把劉青雲定位成一個精神病患者再對現實(其他人物的人格分裂)進行嘲諷的不得已,同時也是文化慣性。

影片非常勇敢的直面探討了一些沐猴而冠人士(片中是警察)的人格分裂現象,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影片也同樣沒有跳出國內影片的一些俗套,尤其是片尾劉青雲去救何家安反被何家安射殺、何家安最後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而做出的轉變令人難以接受,終於又落進了好人(何家安)變壞、好人(劉青雲)沒好報的惡俗之中。

略加思索就會發現,在表面的劉青雲探案之下,影片還講述了一個潛在的成長故事,何家安經過這次破案,終於由一個(開始代表)正義的警察變成了一個拋棄正義選擇實利的警察。「向現實妥協,這是一個無奈的理智選擇」,這就是影片的潛在主題。潛在主題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題,才是影片要給人們灌輸的潛意識,才體現了創作者不自覺的慾望,才是創作者實際的價值觀。

比較一下這部影片和《無間道》。

《無間道》向觀眾傳達的信息——「做好人難(劉德華),做過壞人就只能做壞人,沒法再做好人了」,到這部影片中——「堅持原則(想破案)是一種幼稚、天真(何家安辦案之初),還是長大吧(最後的成熟理智狡詐)。」

兩部影片向人們傳達的相同信息則是——做好人沒好結果(《無間道》中是梁朝偉,這部影片中則是劉青雲),只能做壞人(劉德華和何家安)結果才能好。

比較一下這部影片和《羅馬假日》:(請參考《羅馬假日》賞析:王位與自由)

在《羅馬假日》中雖然安雅公主最後也重新做回公主,但她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這一點並沒有改變。在這部影片中,何家安從開始想破案,到最後槍被劉青雲搶跑之後,破案的慾望已經被重新做回警察別出事影響個人利益(升職)的慾望完全代替。《羅馬假日》中安雅公主的真實內心慾望是渴望自由,而這部影片中何家安的真實慾望不是破案,而是升職。《羅馬假日》中的記者喬同樣開始想弄個爆炸新聞,掙錢又成名,還能擺脫討厭的上司,但他最後為了維護安雅公主的名譽而放棄了自己的慾望。《神探》中的何家安為了個人的利益毫無底線堅守,《羅馬假日》中的記者喬同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但卻堅守一定的底線。《神探》中的劉青雲想要破案,但對於他來說一開始案子就破了 ,他是為了證實給何家安看,希望得到何家安的承認(他的潛在慾望也不是破案,而是變成了向別人證實他沒有瘋),而《羅馬假日》中記者喬和上司打賭能弄到安雅公主的爆炸新聞,但他最後卻放棄了,在終極意義上他不需要向任何人證實自己,他只需要對自己的內心負責……

《神探》的結尾的高潮構築和同樣帶有精神分析性質的影片《本能2》略有類似,《本能》和《本能2》雖然聲名赫赫,同樣價值觀混亂。現在國內的一些影片幾乎不用看,就知道十有八九是低落式結局,好人最後肯定倒霉,看完就準備鬱悶吧,一些人寧肯損失票房也要給人們灌輸這種潛意識,不知道到底圖什麼,這種例外並不多。例外不多,並不是沒有例外,這次同樣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跟蹤》就是一個例外……

Surveillance(監視) 是法文,英文的意思是「eye in the sky」,意指「跟蹤」和「監視」就好比「空中有眼看著你」,要「看」和「記下看到的一切」。

刑事情報科跟蹤隊俗稱警察「狗仔隊」,這批「狗仔隊」的特點是樣子平凡、絕不起眼,但這正有利於跟蹤和監視工作。他們就好像「空中的眼睛」,冷眼旁觀地把蒐集到的線索,轉變成破案關鍵。

「狗仔隊」隊長黃文展(任達華)帶領著新人何家寶(徐子珊)和幾名隊員,正跟蹤一名珠寶劫案疑犯。他們的跟蹤對象陳重山(梁家輝) 曾策劃多次打劫行動,對警察有強烈的警覺,就好像能感應到身旁任何警察的出現,讓他多次成功避過警方的追捕。梁家輝的警覺性,成了任達華等人的一大難題。

天網恢恢,雖然梁家輝的行動總是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但「狗仔隊」的監視網依舊一步一步向梁家輝收緊。在繁忙的香港鬧市中,一場正義和邪惡的較量靜悄悄地展開著……

《跟蹤》是導演游乃海的處女作。從拍攝上來說,導演試圖在「眼」的隱喻上完成立意和鏡像語言的呼應和統一,通篇都在圍繞「看」的方式而展開。從對話中「上天之眼」到多次被攝影機肯定的人物的眼睛,從無處不在的監視錄像到模擬「天眼」的條紋化鳥瞰鏡頭,無處不在體現這是一部關於「眼」的影片。

《跟蹤》的故事並不複雜,但講述的風起雲湧、風聲雷動,非常富有節奏,富有懸念,尤其難得的是在目前到處充斥著宣揚好人沒好報、引誘鼓動號召甚至恐嚇逼迫人們不要做好人、不要有良知、不要堅守道德底線、不要有正義感的大氛圍中,影片難得的給人們一種溫暖和慰藉,告訴人們「天空中有眼看著你」,給那些現實生活中意圖作惡的人以警告,告訴人們惡有惡報,告訴人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果把這部影片的名字換作《佛眼》,也許對受佛教影響較深的華人來說更具震撼力。

《跟蹤》的導演游乃海曾與《神探》的導演杜琪峰(也是此片的製片)有過長期的合作,杜琪峰是大名鼎鼎的導演,游乃海則屬於剛出道的新導演,單從拍攝影片的技術來比較,新導演游乃海顯然無法和成名已久的大導演杜琪峰相比,還有待提高,更上層樓。然而,純粹的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部影片傳達給人們的價值觀。從這方面來看,能欣喜的發現游乃海的《跟蹤》要比介於其師友之間的杜琪峰的《神探》境界要略高一點。

看《跟蹤》的時候,當跟蹤隊隊長任達華為了救新隊員豬女(徐子珊),故意暴露身份跟住劫匪頭子梁家輝,慘遭梁家輝割喉,噴湧的鮮血流了一地……看到這裡真是很擔心,影片不會又落入好人慘遭惡人殺害的俗套之中吧?還好,任達華終於挺了過來,不由鬆了一口氣。但這個細節有一點小小的問題。

比較一下警員任達華慘遭梁家輝割喉和末尾的匪頭梁家輝在豬女的緊追下遭天(漁船)上垂下的魚鉤勾殺,會發現任達華的慘狀描述的過於詳細淒慘,而梁家輝之死的慘狀鏡頭卻一閃而過。固然突出任達華的慘狀能引起觀眾的同情,對刻畫任達華的人物有幫助,但卻會對現實中的人們在追殺搶匪惡霸時的英勇行為起到一定的嚇阻作用。正面人物的慘狀不是不可以詳盡描述,比如李連杰和梅爾吉布森合演的影片中,吉布森(警察)也被李連杰(黑幫頭子)打的很慘,但最後吉布森和另一個黑人警察並沒有被嚇倒,最後終於合力將李連杰刺死。所以影片中如果具體表現警察或者其他正義一方被邪惡勢力打的很慘,最好由這些人再親自扳回來,這樣才能滿足觀眾的心理慾望,使人產生「愉悅」而不是「鬱悶」。

在《漢尼拔》(《沉默羔羊》續集)中圖書館殺人一場中,食人魔也使用割喉將一警察殺死,鮮血流了一地,但該警察屬於有污 點有不合理企圖警察,而非像本片中任達華屬於可愛的獲得大家都喜愛的警察。如描寫邪惡人物的邪惡最好通過慘殺同樣邪惡類人物而非慘殺無辜者來體現。影片開始時為了塑造梁家輝的凶狠,在第一次精心策劃搶劫回來後,有一場梁家輝對不嚴格服從指令的屬下發作的戲,非常好,但可惜似乎猶有未盡,在別人勸說下不了了之,如能像《天下無賊》中葛優懲罰手下留下其一根手指那樣,更能表現梁家輝的凶狠。港片在涉及黑社會時,經常犯把黑道人物描寫的頗有仁義的毛病(這部影片中梁家輝本來有走的機會,因為去看剛出獄的師傅而耽擱),固然現實中有些黑道中人也有重情義的一面,但在影片中這樣描述就顯得指向不明了。如非要描寫其仁義一面,可以借鑑西方的手法,如寫黑道人物「不殺婦女、不碰孩子」(《這個殺手不太冷》)。

任達華慘遭梁家輝割喉,雖然沒死有變化,但和前面保安遭梁家輝割喉略有合掌,任達華遭割喉時影片已進入最後高潮階段,如能通過一場打鬥,讓任達華和豬女聯手殺死梁家輝,這樣更能突出表現本片主題。

跟蹤劫匪開始只是豬女和任達華的職業,但當豬女親眼目睹梁家輝在自己面前殺死保安時,出於職業意義上的跟蹤已經上升成必須要抓住壞人對其懲罰的內心慾望,這從豬女不顧危險現身跟蹤梁家輝可以看出這是豬女的內心慾望,而任達華在豬女遭遇危險時挺身而出也已超越單純職業性質,那麼結尾如能讓豬女和任達華這兩個並沒有格鬥訓練的普通警察克服內心障礙通過一場打鬥聯手抓住並殺死梁家輝,就把片中人物的內心慾望轉化成了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具體形體行為,從生活真實上升到藝術真實,這樣就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就會使觀眾的內心期待獲得最大的滿足(通常所說的滿足觀眾慾望是影片的必備場景),也就能給觀眾帶來激動人心的高潮……

以上雖然對《神探》和《跟蹤》提出來稍許的批評,總體來說,兩部影片都還是很不錯的影片。《神探》中能毫不留情的將警察描述成人格分裂症患者,這恐怕是很讓大陸的導演們羨慕的事,更是讓一些當權者很不安的事,雖然影片最後還是做了妥協,變成了一曲對人格分裂症患者的讚歌(跟《蘋果》把社會的膿瘡讚美成綻放的鮮花一樣帶有向權勢鞠躬妥協表示豔羨和服了但卻難掩內心深處不情願的黑色幽默效果)。而《跟蹤》在這個冷酷的社會氣候下給人一種溫暖和慰藉,更是令人感動,雖然也有著稍許的缺點,最後高潮顯得過於克制,但對於那些堅持正確價值觀的觀眾,還是應該多看一看像《跟蹤》這類的影片……

原文章標題:獲獎影片《神探》、《跟蹤》簡析:劃火柴
──轉自《自由聖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組圖:香港金像獎 李連杰稱帝 斯琴高娃封后
《投名狀》奪8獎項成大贏家
華人律師:神韻展現中華文化
僑界知名人士夏威夷看神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